◎
“戒奢以儉”一語,出自唐代名相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疏《諫太宗十思疏》,原文是:“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其意思是,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到危難,不戒除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是砍斷樹根卻希望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遠。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但隨著功業日隆,他的生活漸加奢靡,追求異寶珍玩,興建宮殿苑囿。魏征為此深為擔憂,寫下奏疏勸諫太宗“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請他遠離奢靡生活,愛惜民力,行德義。
戒奢尚儉思想,既是我國古代治國思想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認為國君要“寡欲”“去奢”“去泰”,即崇尚節儉、節制欲望:“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墨家提倡節用、節葬,認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法家提倡只有節儉,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使國家走上富裕之路,所謂:“一人知儉,則一家富;王者知儉,則天下富。”儒家雖然倡導煩禮厚葬,但作為其代表人物的孔子也主張為政應“節財”“尚儉”。總之,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們都認為,崇儉抑奢既是維護統治的需要、治國安邦的需要、維護百姓安定生活的需要,同時對個人修身養性也至關重要。
“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商紂王即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這位英明的君主一定會讓國運昌隆。一天,紂王請工匠用象牙為他制作筷子,他的叔叔、賢臣箕子憂心不已。箕子說:“用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原來的瓦器,而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而用了這樣的器具,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穿粗布短衣,不肯住茅草陋屋,而要衣著錦繡,乘華美之車,住富麗堂皇的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人的欲望無窮盡,只要開了頭,就會越來越難以滿足,后果讓我不寒而栗。”結果不出箕子所料,僅僅5年時間,紂王就開始大興土木,吃喝玩樂,開始了窮奢極欲、“酒池肉林”、荒淫無恥的生活,商湯500年的江山很快就被斷送了。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因奢侈無度、荒淫暴虐而亡國敗家的帝王比比皆是。秦始皇興建阿房宮,終為楚人一炬;隋煬帝沉迷酒色,落得身首異處;唐明皇耽于聲色,而致安史之亂;宋徽宗驕奢淫逸,斷送大好江山……更不用說清末的實際掌權人慈禧太后,為了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并揚言“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僅過生日一項就支出白銀1000多萬兩,幾乎占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窮奢極欲,使清王朝一步步沉淪,最終走向滅亡。
歷代的明君都懂得,要保持國家強盛,必須節儉戒奢。秦穆公奉行“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的為政理念,勤儉治國,為秦的強大乃至后來的統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文帝崇尚勤儉,“露臺惜費”,力戒奢侈,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昌盛局面。
漢魏之際的政論家桓范在《世要論·節欲》 一文中說:“歷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于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對帝王來說是如此,對各級官員和普通百姓來說也是如此。中央出重拳整治奢靡之風,給奢侈浪費者劃定“紅線”,給以身試法者設定“高壓線”,將“堅持尚儉戒奢,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寫入《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是對黨員干部從嚴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