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紀委公開通報7起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不力被問責的典型案例。這是黨的十九大后首次發布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落實不力典型問題通報,釋放了持之以恒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以問責倒逼“兩個責任”落實的強烈信號。
問責是追究政府官員的責任,意即權責對等,是政治文明的體現。各級黨委(黨組)必須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深刻認識到全面從嚴治黨要靠全黨、管全黨、治全黨,真正把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作為最根本的政治擔當,緊緊咬住“責任”二字,抓住“問責”這個要害,扭住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全黨動手一起抓的良好局面。問責沒有“避風港”,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都應該被“問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
有權必有責。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行使權力要對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負責,法律賦予了權力,同時也就意味著賦予了責任;二是被法律賦予了權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盡職、不作為,就是失職瀆職,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有責要擔當。當今,領導干部責任擔當的本質是對黨忠誠,對人民利益忠誠,必須實行民主用權、科學用權、依法用權,將領導干部手中掌握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等置于黨規國法之內,用嚴格而具體的法規、條例界定和限制權力的范圍、邊界與主體,強化黨員干部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失責必追究。對黨員干部的違紀違規行為進行問責,追求的是一種公共的價值理性。治理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既需要監督問責,也要堅持“庸者下、劣者汰”。干部考核評價機制與監督機制、問責機制等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就能倒逼干部樹立擔當意識、從根本上破除“庸懶散拖”。強化問責機制,提升違規成本,黨員干部才能少一些輕率任性,多一些克己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