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陳紅珊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荊楚漢繡文化源遠流長,后經考古發現湖北隨州縣曾侯乙古墓出土的花卉殘片。湖北江陵望山、九店楚墓起初漢繡源于西周晚期楚文化誕生于荊楚兩地,屈原《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風、騷代表楚辭浪漫主義色彩。傳統荊楚漢繡浪漫情懷文化,屈原的儒家社會思想加雜本土的道家文化,崇尚自然社會的融合,突破生命勇敢自然現象。隨著地理環境發展與人類社會生活休戚相關,形成了浪漫的楚國文化,特定的地理環境自然因素滋養了人類文明的興起與發展,其中《五經要義》有記載“太古之時,未有布帛,食獸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服飾形制總是,隨著簡陋到高級逐步發展。新文明的發展,出現了上衣下裳制,隨后“上衣下裳,成為我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大致成形于歷史上的夏朝”①,歷史證明我國的基本形制出現于夏朝時期。
楚國服裝形制與服裝結構
戰國時期周代年末,趙武陵王為適用軍隊軍事發展,改變服飾形制,即廢去下裳而著褲,出現了上褶下褲。

圖1 -1
其中男子服飾較為簡單,楚國服飾衣袍為主,長袍大袖,高冠冠帶系下顎,多衣深衣為主,也有曲裾繞襟。衣上衣下裳為主,也有衣裳相連,續祍鉤邊,就是衣襟接長,左衣襟與前后縫合,將后片衣襟加長,衣襟形成三角 穿時相互纏繞,用腰帶束札。其中多穿深衣,“深衣是西周時用途最為廣泛衣服,男女皆服。據說,深衣是衣裳分裁后再相連,下裳共六幅,每幅又二分,以合每年十二個月。從出土的文物古跡上可以歸納其特點為:領式一般為交領,即大襟,右衽;深衣有曲裾和直裾兩種:小口大袖;領和袖口通常為寬緣,“衣作繡,錦作緣”;腰間束絲織物大帶,流行玉佩;面料紋樣有濃郁楚國文化風格”②
女子服飾品類繁多其中以袍為主,袍有紋飾多為鳳、龍、虎、豹、領袖有錦邊裝飾。以深衣為主分為曲裾或直裾。上衣下裳制度、和衣裳連屬交替使用分單衣夾衣。袍式長可曳地,短者及腳踝,袍裾均有錦邊根據楚國氣候條件形成。如圖1-1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免袍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衣長16.5米,袖展1.58米,兩袖平直,寬口,短袖筒,三角領,深黃色絹里,衣領多用緯線其花紋。外緣用田獵紋飾,內緣中部和大襟上部內側用龍鳳紋飾,內緣兩側用鳳鳥菱形紋免,袖和下擺緣均用大菱形紋棉。面料運用輕盈,透氣性好,舒適度強。在服飾起著裝飾的疊加效果。龍鳳紋飾鑲邊突出了楚文化理念,含蓄內斂,不失精美。衣著類以袍為主,皆是右祍,直裾,兩袖平,服裝整體如T字型 袖、領、裾緣均裝飾與面料不同鑲邊。
從圖1-2上的如圖所示曲裾深衣,對襟、右衽、袖上緊下寬形成圓形弧度有束腰,服裝形制與直裾深衣,兩袖平直,寬口,中袖筒,三角領,淡黃色,衣領多用緯線其花紋 袖口外緣有褐色的鑲邊,內緣中部和大襟上部內側用龍鳳紋飾,其中領口下方有系帶,袖和下擺緣均用大菱形紋棉。繡衣木俑線描復原圖,戰國時期楚國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服裝形制從圖上來看像曲裾深衣,左領右祍。服裝形式早在東漢時期已確定下來了。主要的服裝形制有,裙、袍、夾襦、衣、深衣、等。莫定了中國古代的服裝形制。

圖1 -2
中國古代被譽為“絲綢寶庫”其中享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絲綢的地位主要有:絹、綈、紗、錦、羅、綺、和繡等。荊楚漢織繡品有“絲綢寶庫”之稱其中主要作品是出土馬山一號楚墓和鳳凰一六七號漢墓,代表著楚國先進的紡織業和養蠶織絲技術的發展,也代表中國當代絲繡技術的最高水平。周代紡織技術較為發達品類豐富有絲、棉、麻、葛。龍鳳虎紋紋繡羅,單衣衣面,灰白羅繡地。其中繡線種類有紅、棕、黃綠、土黃、橘紅、黑、灰、絲線。紋樣由鳳、虎、龍、幾種動物紋樣構成。一面是鳳鳥紋樣翅膀打開,腳踏龍 另一側是虎紋張牙舞爪朝前方奔向龍,龍做防衛狀,圖案精致色彩鮮艷,繡工精美華麗。在服裝中運用抽象條紋與圖案組合用于衣領、衣襟、衣袖、衣擺、袖口、內袖、裙擺,形成色彩濃艷的裝飾圖案,在服飾上富有層次韻律感視覺沖擊力的美感。
楚文化服裝藝術美學是運用裝飾手法紋樣,表現出浪漫主義精神。從出土的絲織品紋樣來看紋樣的設計、組合、排列。構思新奇、大膽形象生動表現了楚人性格爽朗活潑具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藝術文化。在現代文明運用設計美學的、角度來看,楚國人運用了服裝的形式美,其中運用了,點、線、面、的設計進行重組、排列、組合、打散進行設計的排列。形成了具有對稱、韻律、均衡、節奏、形體、色彩、工藝精美具有特色的裝飾紋樣的服飾。
結語:中國古代服裝制度從開始形成到其逐步完備,前后經歷了上下五千年歷史,經歷了歷史上的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演化的過程。中國古代服飾形制和冕冠制度就是在這一時期中建立完善的。漢代形秦神楚,一直影服裝發展形制,楚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楚服服飾更為鮮明活潑衣鮮艷炫目和繁縟富麗的紋飾為美區別于先秦服飾文化發展其對后世的服飾文化奠定了基礎服裝形制一直影響到。我們對楚國服飾的結構研究,也可以借鑒運用于服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