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我與生俱來——
就和巖羊、赤狐、旱獺
有著千絲萬縷的依存
我們不是命運——
在拐彎處的某一個岔路
而更像一個捉摸不透的謎語
我們活在這里已經很長時間
誰也離不開彼此的存在
但是我們卻驚恐和懼怕
追逐和新生再沒有什么區別……
這首充滿雄性精神的長詩《我,雪豹……》出自中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其同名詩集近日被授予波蘭2018塔德烏什·米欽斯基表現主義鳳凰獎。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發給本土之外的詩人。這位彝族詩人的作品被公認為具有強烈的人類意識、民族特質和時代精神,從而被極為廣泛地翻譯成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字。“如果詩歌僅僅是一種對自我的發現,那詩歌就不可能真正承擔起,對他人和更廣義的人類命運的關注”,吉狄馬加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詩人,某種意義上相當于原始人類中祭司的角色,是聯系天地的人。“詩歌就是一個精神密碼。當你進入另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時候,這個密碼就在不斷地被解析。”如今,技術邏輯、物質世界對人的精神空間的擠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樣一個時代,作為一個有責任和良知的詩人,如果不把捍衛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權利當成義務和責任,那對美好的詩歌而言都將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吉狄馬加說。
詩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藝術形式
環球時報:您獲得過很多國際大獎,此次獲得波蘭獎項,意義有何不同?
吉狄馬加:波蘭是很重要的東歐國家,我們和東歐的關系很密切。波蘭雖然在世界范圍內并不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卻是一個文學大國。波蘭在歷史上不斷被周邊一些強大的國家肢解或侵占,波蘭作家、詩人對生命的理解,對苦難的呈現是深刻的。20世紀以來,波蘭涌現出許多偉大的作家和詩人,產生了4位諾獎獲得者,像切斯瓦夫·米沃什、申波爾斯卡等。從“五四”以來尤其是魯迅那一代作家,就開始大量介紹東歐被壓迫國家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對中國現當代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波蘭和中國有很多惺惺相惜的地方,有天然的民族感情。到目前為止,波蘭出版過我的4本詩集。出版中國作家、詩人的翻譯作品,也是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的一種有效方式。
近十來年,也有很多重要的波蘭詩人、作家到中國訪問,見證了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這個獎是頒給我個人的,但我認為他們也是頒給中國當下詩歌寫作的群體。另外,也反映出一個重要趨勢,今后的國際文化交流要走向更深的維度,一定要加強作品之間的相互翻譯。外國特別是西方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量與中國翻譯的外國作品,是不成比例的。應該讓外國深入了解中國作家、詩人的寫作,就像我們深度了解波蘭的重要作家、詩人的寫作一樣。或許這是一種更具基礎性和恒久影響力的交流。
環球時報:詩歌對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到了什么作用?
吉狄馬加:我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在政治、經濟層面上的,還是一種文化上的聯系。我個人歷來不認同所謂的文化沖突。它是虛擬的,不存在的。實際上,人類偉大的文明,不管是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不管是中國儒家文明、印度文明,還是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都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對于民族與民族、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溝通來說,詩歌是一種深度的心理交流。彝族有一句諺語:詩歌就是語言中的鹽巴。鹽巴對人類是很珍貴的,詩歌也是民族語言里最精粹、最精華的東西。事實上,詩歌、音樂和繪畫,都是人類精神創造中站在山巔上的東西,表達人類精神情感最基礎、最根本、最帶有本質意義的東西。你很容易通過詩歌進入這個民族靈魂最柔潤的那個部分,感受到彼此的良知、對自由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贊頌和渴望。
詩歌在中國回暖是必然現象
環球時報:近幾年,《詩詞大會》《為你讀詩》等節目越來越多,很多中國人又開始讀詩了。詩歌在中國開始回暖了嗎?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吉狄馬加:今天詩歌的回暖是一個必然的、正常的現象,這說明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擺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這是一個好事。詩歌不能高高在上,要進入公眾生活。更多的人閱讀詩歌就反映出整體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物質建設到達一定階段時,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任何一個健康、向上、理性的民族應該有的。詩歌是有教化作用的,從小讀唐詩宋詞,對一個人陶冶心靈、塑造美好人格是很重要的,甚至有些詩會滋養他一輩子。
環球時報:您認為,現在人類處于怎樣的時代?詩歌在當下的價值是什么?
吉狄馬加:我并不是一個懷疑論者,但我認為人類現在確實面臨很多問題。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整體的精神世界都面臨著精神的失落。意大利詩人蒙塔拉說,人類經歷了很多物質和技術進步,但如果加上它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多時候卻沒有增也沒有減。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發生著劇烈變化。我們現在經歷的幾十年相當于過去走過的幾百年。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擁有了原子能、計算機、基因工程、數字貨幣……但是,同樣就在今天,敘利亞兒童在炮火和廢墟上的哭聲,并沒有讓屠殺者放下手中的武器。在今天的人類手中,仍然掌握著足以毀滅所有生物幾千遍的武器。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給詩人寫出真正具有精神高度的作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你怎么能深入人性中最復雜的部分來洞察這個時代,寫出這個時代最幽深、最微妙、最具本質意義的東西,怎么能解釋出這個時代的真相。所以,詩人一定要在場,要有現場感,你的作品一定要和今天的生活有關系。
生命的本質是對生命的尊重
環球時報:似乎詩人往往在不得志時才會思考人生,寫出好詩,是這樣嗎?
吉狄馬加:某種意義上說,詩人就是預言者。對生命體驗和探尋,當然需要一種特殊靈感,但更重要的是,詩人必須揭示事物的真相,并給人類提供心靈的慰藉和溫暖。有些人對精神的探索與現實生活賦予他的東西有關,有的則沒有直接關系。比如,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沒有經歷過所謂肉體的磨難,但他的曠世之作《浮士德》卻揭示和呈現出人類精神最隱秘的那個部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可以說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圣經”,據我所知,他在寫這部劃時代的偉大作品時,他的夫人就是賒賬也要保證他每天有面包吃,有牛奶喝,房間里有暖氣。很多時候,偉大作品的產生,許多要素都不可或缺。當然,任何時候,作家和詩人都是偉大的現實與生活所養育和催生的。
環球時報:有人認為,作為詩人,您是以一個覺悟者的身份啟蒙世界。在一個覺悟者看來,生命的本質是什么?
吉狄馬加:我覺得生命的本質,就是對生命最真實的呈現,從人道和倫理角度看,就是對每一個生命都予以尊重。萬事萬物在宇宙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生活在一個整體的生命鏈里。人類很長時間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宰。實際上,地球很大,宇宙很大,有多少生命存在于宇宙空間里。對生命的尊重不僅是對人類自身生命的尊重,還包括對萬物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不僅僅是一個一般性的錯誤或正確的判斷,還應站在道德的高度看待。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一個人類與其他生命共存的宇宙空間里,讓生命獲得更多意義。生命的意義永遠是我們賦予它們的,也正因為生命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人類才有活下去最充足的理由。否則,生命就是荒誕的,甚至是虛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