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榮彬
當今社會,多數人帶著功利的思維看問題,帶著功利的思想為人處世。不少家長希望孩子學的好是為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無可厚非。許多教師教出好成績是為了進職稱,多拿獎金,這也是現實。有些校長抓教學成績,是為了高升,或者作為炫耀的資本。所有的這一切,好像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很少,或者沒有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作為出發點。
在教育的發展中,我們逐漸醒悟,開始“以兒童為發展中心”的轉變。在這個轉變的初期,正如改革開放帶來的副作用一樣,兒童變得“無法無天”了。“兒童至上”的理念,又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陷入被動之中,兒童變得很任性,對他們過度的溺愛和放縱,兒童的身心變得非常的脆弱。我們經常聽到一些這樣的消息,因為考試成績差,因為沒有完成作業,學生跳樓自殺。于是,我們開始回憶“體罰”的好處。原先如此體罰兒童,也沒有出現自殺的現象。
歷史不能是一種循環往復,而是一種上升,教育也是這樣。中國的教育是隨著社會的變革與進步,在不斷前行的。社會在變,教育也在變。兒童在變,教育也在變。社會需求在變,教育也在變。兒童需求在變,教育也在變。教育的變化,總是處于一種被動狀態,也就是前者變了,后者才發生變化;前者不變,后者就缺少改變的動力。兒童的教育應該為未來做準備的。既然是要做準備,兒童的發展就應該是具有可持續性的。一路前行,直到輝煌——這就是兒童的可持續發展。
(博客鏈接:http://teacher.edu.cn/pc/article/201807/76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