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積才
近年來,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野蠻生長”,已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和政府治理難點,其負面影響已引起各方高度關注。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頒發文件《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教基廳〔2018〕3號)進行聯合整治,其聯合部門之多、整治力度之大、貫徹速度之快,任務期限之緊,可謂史上空前。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整治眾多問題中,真正要整改是存在安全隱患和證照不全。至于“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非零起點教學”,甚至誘導學生報名,是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作為正常企事業法人自主決定的,如果不迎合市場需求,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何以立足?中國教育學會2016年一項數據:中小學輔導市場超8000億元規模,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這顯示的是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旺盛的市場生命力。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為什么會“野蠻生長”?為什么會有超8000億元市場規模?為什么會有1.37億人次的學生參加?要問的是,存在安全隱患及證照不全到底是誰的錯?這恰恰是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所致。存在安全隱患為什么要發證照?為什么發了證照后不去監管?在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為什么會證照不全?為什么不給證照?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辦學行為不規范,問題是誰給了規范指引?為什么不制定規范指引?出了問題就將責任全推在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然后就簡單粗暴集中聯合整治?歸因分析,筆者以為,整治校外培訓機構要內外兼治。
一是用好學校陣地。校外問題的根源在校內。由于校內課程制度化嚴重,統一開課,統一上課,統一要求,統一考試,統一評價,學生由同一個“模子”統一塑造,而學生是千差萬別的,各有各的興趣,各有各的特長,各有各的理想,各有各的家傳,一刀切的管理使校內教育缺乏選擇性。而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開辦各種所謂的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優班、強化班、特長班等,課程豐富多彩,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高了,需要更好的教育服務,學校應該回應也必須回應。校內不回應或者回應不好,那校外就會回應,并且回應得很好。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原則是因材施教,為什么不能為后進生提供補課服務?為什么不能為優秀生提供拔尖服務?為什么周六、周日學校就不能為學生提供特色教育服務?要進一步明確學校是教育主陣地,利用好學校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真正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與社會價值。
二是做好課后服務。2017年2月,教育部頒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要求“課后服務工作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17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建立健全課后服務制度,鼓勵各地各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家長需求,探索實行彈性離校時間,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后服務”。這兩個文件明確了課后服務經費籌措、收費內容、收費主體及從業人員勞務報酬等關鍵內容,為學校做好課后服務提供了政策依據。當前對九年制義務教育免費存在不正確不全面的理解,認為“九年制義務教育”就是“一切免費的教育”,學校一旦收費就質疑為不合理收費或亂收費,也誤以為學校教師除了工資收入外,不得有任何別的收入。課后服務不僅僅是解決部分學生家長接送孩子時間與學校作息時間不協調而需在校內安全看護等問題,還要使課后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要利用好課后時間,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完成作業、個別輔導,開展體育、藝術、科普活動,以及娛樂游戲、拓展訓練、開展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觀看適合青少年特點的影片等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三是做好制度設計。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到底由誰來管?似乎誰都可以管。除了參與本次整治的四個部門外,還有物價、公安、消防、衛生、城管、街道(鄉鎮)等部門都可以是監管主體。“誰主管,誰審批,誰負責,誰治理”的原則本來也是對的,但是實際監管中,卻存在不作為怕擔責而不審批、不發證、不監管,造成證照不全;也存在亂作為亂審批造成有證照卻存在諸多隱患。管的部門越多,甚至會越亂。目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為什么能夠蓬勃發展,恰恰就是鉆了誰都可以管但誰都沒有管的空子。在提倡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今天,能否證照合一?能否明確監管主體歸口教育行政主管?能否聯合各部門一起研制行業規范,給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一個可預見的美好未來?
校外教育是校內教育的延伸,校內能做到的不一定要到校外,校外教育的價值在校外。在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背景下,要真正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做好制度設計,激活校內和校外兩個積極性,做好校內,用好校外,形成教育合力,這才是治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