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合愛
每當我擔任一個新班的班主任,我就會用第一節課來對學生進行常規教育,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新學期里的學習目標,表一表學習決心。那一天,同學們都非常積極,紛紛發言。這時,輪到一個男同學小明,只見他垂下頭,面無表情地站著。當我再次問他時,他仍然不作聲。接下來的幾天,我發現他課后不跟同學聊天;課堂上,他從不集中精神聽講,也不參與小組討論;即便老師叫他回答問題,他總是站著,不吭聲。這一發現,實在令我頭痛:班里出了這樣的一個離群學生,怎么行呢?我應怎樣把他引到學習上來呢?
了解原因是前提
班里出現離群學生,不但對學生本人有著不良的影響,而且對班集體也會有一定的影響。這是我上任的第一要事——要改變小明。于是,我多次利用空余時間找他談話,可是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不管我怎樣說,他就是不發一言,甚至有不耐煩的表情。于是,我就悄悄地問他的同桌:“大家為什么不跟小明說話,也不跟他玩?”同桌說:“誰敢呢?他呀,要么就不作聲,要么就罵人,大家都不敢靠近他。”我還向其他老師了解情況,他們都搖著頭說:“小明?真是個包袱,班里的離群雁,不聽課,不做作業,他父母也管不了……”說到父母,我又把小明的父母聯系上:“哎喲,小明老師呀!真難為您了,這孩子,實在不聽話。以前,老師經常向我們反映,說小明學習成績跟不上,我們也經常批評教育他,可他就是聽不進去,現在罵他、打他也不行了。”現在我知道到小明離群的原因了。
多方面著手,尋求對策
小明這離群學生的形成,跟家長、教師、同學都有很大的關系;要想把離群的小明引回集體中,還得從家長、教師、同學這三方面入手。怎么引呢?
興趣,使小明跟同學玩在一起 為了能找到小明的切入點,我處處都注意著他。一天,我發現他在玩象棋。“難道他喜歡下棋?我終于找到突破口了!”我心中竊喜。第二天,我對他的同桌說:“小輝,你會下棋嗎?”“會!”“來,跟我下一盤。”說著,我把早已準備好的象棋拿出來,就在小輝的桌上擺開棋盤。老師跟學生下棋,少見,新奇,同學們馬上圍了過來看熱鬧,小明的目光也不例外,專注著棋盤上的變化。這時,我故意賣個破綻,走了一個差著。“哎,老師,走錯子了!”小明突然叫了起來。我故作驚訝:“你也會下棋?”他有點傲氣地:“會。我的棋技好著呢!”我又問圍在身邊的同學:“還有誰會下棋?”“我們都會!”“好!下星期班里舉辦一個象棋比賽。這幾天,大家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互相練一練,看誰拿冠軍。”這幾天來,小明起初還是沒有跟同學一起下棋,只是看別人下棋。后來,終于忍不住了,就跟同桌下,再跟別的同學下,還跟同學討論象棋的殺著,有說有笑的,挺開心。興趣有如魔力一般,讓他感受到集體的快樂與溫暖。
愛,化解師生之間的隔膜 自象棋比賽后,小明不再孤獨了,經常聽到他與同學的歡聲笑語。雖然有時也和我說兩句,但是,他和我之間還有隔膜。一天,大家正在休息,我忽然發現小明臉色蒼白,用手按著肚子往廁所方向就跑。上課鈴響了,他還沒有回來。我想:他大概是太匆忙,沒帶廁紙吧!我立刻帶上廁紙到廁所找小明,把他從廁所里“解救”了出來。當小明從廁所時,我見他好像想說什么。“噓!這事,我保密,你先回課室,我隨后就到。”我笑著說。小明聽了我的話,臉紅了,笑了。此后,他跟我說的話多了。這大概是師愛的效果吧!他已被引回我身邊,我們間的隔膜就這樣漸漸地在交談中化解。
和諧的家庭,小明被引回正途 小明回到這個集體中,他在校的學習表現已有轉變;可家長反映,他在家與家人還是像之前一樣。我想,學生在校一個樣,在家另一個樣,這樣的轉化還沒有徹底成功,還得要跟家長多交流。于是,我用電話聯系上家長,跟家長商討教育小明的方法,并要求家長一定要抽時間出來陪小明玩玩,散散心。過了兩天,小明興高采烈地走到我身邊,說:“老師,我爸的象棋下得可好啦!昨天,我跟他下了兩盤,都被他贏了。他還會打乒乓球呢,我已學了兩個招式,今年學校的乒乓球賽,我準拿個名次回來。”我笑著說:“哇,你爸有這樣的能耐!可他又要忙著工作,下班回來又要干家務,哪有這么多時間來陪你呢?”“到時你就知道了。”看著他那興奮的樣子,我想:真正的小明現在也真正的回來了!幾天后,家長給我打來報喜的電話,說:“小明變了,以前叫他學習,他不理睬。現在不用叫,一放學回來就埋頭做功課,還幫著做家務呢!”我笑著說:“他在爭取時間呢……”
教育轉化的效果與反思
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對小明的教育,發現他的確進步了,他的變化令人欣慰。現在,他能主動和同學一起談話、討論學習上的問題。同學們還在我面前表揚他,說:“小明的腦袋可靈啦!這道題,他一下子就解出來了。”小明不僅和其他同學打成一片,而且特別喜歡跟我說話。學習上和生活上的話題,他都跟我說,把我當作了親密的小伙伴,無所不談。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轉變,更是欣喜,都贊他乖巧,家務做得挺利落,家庭作業自覺完成,家里多了歡聲笑語。小明的改變是從消極向積極的轉變。現在,他性格開朗,能與同學和平共處,尊敬師長,守紀有禮,有錯能改,按時完成作業。他的進步,也是我的快樂。
反思 小明的變化真是令人欣喜,也引起了我對工作的反思:對一個離群孩子的教育,怎樣引導他合群?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需求解決方法,形成有益經驗。對小明的愛與關懷的教育,看似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何引導小明走上正途?在這問題上,我通過對他的教育與誘導,也獲得了許多教益。我感到,育人的工作是件情感與智慧相互交融的工作。如果對小明缺乏愛心或耐心,就難以把小明教好,難以解除他對老師、對家長、對同學的心理障礙;如果對他缺乏交流、接觸和相處,就會錯失對他幫助的時機。我還感到,教育工作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但如果工作有成績,它又是一件令人敬佩、了不起的工作。開始我覺得小明也是一個問題學生,但是我想到只要給小明雙倍的愛,用愛來暖化他的心,是會有收獲的,結果我就用愛心、關心打動小明冰冷的心。也就是從他的父母著手,從他的同學入手,對他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進行動情的教育。結果,把小明引回正途。這讓我感到為人師的快樂和欣慰。
雖然小明有了很大的轉變,但是也存在一些遺憾:小明的情緒并不穩定,他若遇上不順心的事情,還會故態復萌,耍耍性子。他雖把父親當成偶像,但與母親還存在一定的隔膜,這可能與母親的“嘮叨”有關系吧!有時,他也會為一點小小的事情就和同學吵起來。這些都是教育對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我只是一味地對小明存在的問題去下藥,也就是順著他性子去處理問題,治標了,但還沒有治本。這還得由教師繼續去引導他。比如,組織學生寫一寫以《媽媽的嘮叨》《我的同學》《我的小過錯》等為主題的作文,寫完后在班里交流分享,說說體會。這或許更能讓小明體會到與人相處的正確方法,也能體會到媽媽的嘮叨是一種關愛。
結束語
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順著性子或不斷表揚就能行的。這只是教育孩子的一些手法,但我們更應從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來進行教育。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才是問題根本。孩子有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和心理,才能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大澤鎮大澤呂金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