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運信
新課程背景下,不僅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而且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健康心理對每個同學來說至關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適量、適時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情境激趣,培養積極學習心態
新課程提倡學生主體地位,課堂應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師生雙邊活動為輔。這樣,學生時刻處于思考探究狀態,很多學生就會產生心理變化。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地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如何去誘發數學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教學過程中來,培養他們探討數學問題思維能力與創造力,從而達到掌握知識、挖掘潛能的目的。
在數學教學中,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經常創設符合學生興趣的情景,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創設了多種數學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寬松的小組活動中進行學習。如在講程序框圖中的循環結構時,將學生以兩人或五人為一組,其中每組都包括數學基礎較好、中等、較差的同學,因情況而定,選好記錄員以及發言的人。這樣分工比較明確,照顧到全部;同時交代好探究順序,先自己探究,接著組內探討,之后達成組內統一共識,再通過平板拍照下來,然后上傳到屏幕上,屏幕可以顯示誰做得又對又快,最后老師和同學及時給點贊,這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總之,創設小組交流熱鬧的情景,既能讓學生體會到寬松的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在交流中學到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生動有趣的數學課,不僅能使枯燥的課堂增添一種繁華的景象,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一次自我認識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
過程誘導,鼓勵展現個人風采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設置新穎、新奇的問題,勾起學生思考與探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運用以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新型教學方式,讓有才華、有興趣的學生都積極加入進來。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采用互評的機制。因為互評能培養人的應變能力、判斷能力以及語言整合能力等;同時,互評是一種既能找到對方的缺點,又能提升學生自身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要講求過程教學體驗、互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才藝。例如,在教學三視圖時,筆者提前發學案,讓學生自己準備三棱錐、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模型,上課時,首先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杰作讓大家開開眼,然后通過實物投影幾個典型的模型,最后讓他們分別畫出實物的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小組交流,達到互評的效果。所以,讓學生體會數學不僅重視結果,而且更應該重視過程。適當創設動手操作的能力,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
重視鼓勵,提升學生自信心
高中數學學習能力的下降,往往受到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現在,學習成績仍然是升學的重要依據,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因素。而許多學生性格較為靦腆、內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容易無形當中給自己施加壓力;再加上高中數學無論從難度、深度,還是從綜合性上講,都要遠遠超過初中的數學,因此必然會導致許多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淡化,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從而成績下降。這時,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站在學生的立場為之考慮,尤其是對于數學成績起伏很大的同學,要善于發現他們進步的一面,哪怕成績不好也可以通過其他方面來鼓勵和支持。比如,從上課聽課狀態有變好的趨勢、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提高、向老師問題次數增多等,最忌諱的就是在他們剛有一點起色時老師卻沒意識到,沒有給予學生即時的鼓勵。所以,一定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
如在一次課堂上,發現有位同學不認真聽講,筆者當時很生氣,說:“你算算自己這幾次考試的成績:第一次考了24分,第二次考了45分。如果把兩次成績加起來,再乘以40%,你能得多少分?那么你還有什么好高興的?”突然,這位同學哭了。當時筆者也很難過,也不愿意那樣說,但畢竟還是說了。下課經過了深刻的反思,筆者又找他談話,問他:“你為什么不認真聽課?”他說:“我會改的。”筆者對他說:“對于在課堂上發生的事情,老師處理的也欠妥,不應該當那么多同學的面批評你。其實,你也還算是進步了,提高了20多分。如果再加努力,還會有更大進步,堅持下去,加油!” 筆者如果上課時就能想到他的進步,相信也會改變策略的,筆者會這樣說:“如果你再努力一點,相信你的成績會更好的。”作為教師,一定要看到學生的進步,哪怕是最細微的進步。因為教師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一節課,也可能影響他的一生,所以,為了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必須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多一點親和力,多一點耐心,效果可能更佳。其實很簡單,我們要多用鼓勵性和常識性語言來激勵學生,這樣也讓學生去模仿如何正確地去評價別人。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內容的教育,雖然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無跡可循。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筆者將繼續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數學教學中。即使前面的道路很曲折,也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從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中“挖掘”出我們所需要的心理教育的材料來。
(作者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