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摘 要】近年來中國電影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規模和產量上跨越式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以小城鎮為敘事空間的電影逐漸增多,本文主要以幾位75后、80后新銳導演關于工廠記憶書寫的相關電影作品為主,探究影片中關于90年代工廠記憶書寫和潛藏在影像背后的文化鄉愁。
【關鍵詞】新生代;工廠記憶;文化鄉愁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120-01
一、90年代的工廠記憶書寫
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承擔著體現不同時代風貌的文化使命。電影對于20 世紀 90 年代的記憶投射,是近年的現象。舊宿舍、老國營廠成為新電影符號登陸大銀幕。
這幾部電影都選90年代生活氣息濃郁的工業城鎮作為故事的發生地,對于90年代真實的生活空間再現。《少年巴比倫》對人物的生活場景做了很多細節化處理,如老式的自行車、室外的水泥路、墻上老式的鐘表和醒目的標語以及隨處堆放的雜物。影片充滿了很多富有生活氣息的道具。
電影《八月》中也有對于家庭、生活、環境展現。片中小雷一家居住在制片廠的家屬樓里,當家里的曇花開花時,鄰居一起圍在周圍討論欣賞曇花;炎熱的夏季,小雷躺在葡萄樹架下發呆;還有露天的臺球桌等。在日常細節中串起了大量富有懷舊氣息的時代記憶。小雞啄米鬧鐘、搖頭電風扇、長毛狗玩具、雙卡錄音機等,導演細膩還原了記憶中的物件。
影片《鋼的琴》也充滿了大量的工業元素,工廠長滿荒草、機床銹跡斑斑、搖搖欲墜、破敗不堪的筒子樓等。導演將鏡頭對準了這些十分具有中國時代特色的場景,唱出了獨屬于那個年代壓抑傷感的時代挽歌。
二、工人的理想隕落與重拾
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發展迅速,工業作為社會發展重要部分,受到經濟改革沖擊,導致了工人階級巨變。工人階級曾是社會生產力的主力,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一群下崗的工人失去了屬于他們的英雄時代,在新經濟變革中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犧牲者。
(一)煙囪倒塌
這三部電影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工廠煙囪倒下的情形。《少年巴比倫》的結尾,路小路獨自坐在空曠的大禮堂里,觀看大屏幕上他與白藍曾經在一起的時光。電影的最后一個鏡頭,是煙囪和冷卻塔轟然坍塌,全篇結束。這也意味著屬于國營工廠的時代終結和工人群體集體退場。
電影《鋼的琴》同樣出現了煙囪被炸毀的場景。在影片開頭,樂隊參加老人的葬禮,唱著悲情的歌,而背后就是兩根冒煙的煙囪,煙囪已在垂死掙扎的邊緣。片中,曾經的工人們為了留住象征他們地位的煙囪不被炸毀,集思廣益想要改造煙囪,但仍然沒能留住這承載他們青春記憶與輝煌的煙囪。工人們無力扭轉注定被時代淘汰的結局,理想象征轟然倒塌。
(二)父權衰落
這三部影片中,父親都不約而同成為了重要角色,面臨著集體失語。“誰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誰”這句話是推動影片《鋼的琴》中人物所有行動動機。一架鋼琴是陳桂林離婚爭取女兒撫養權的唯一籌碼。一心想留住女兒的陳桂林做了木板畫鋼琴、借錢買琴、偷琴及造鋼琴等一系列努力。然后女兒最終還是奔向了經濟條件更好的媽媽。這場較量,昔日工人階級輸了。
《八月》中的父親是電影制片廠的一名工人。是一個有理想、有自我成就感的人。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父親卻只能收起他那身無用的傲骨。無論是兒子與韓胖子兒子打架以后,面對韓胖子指桑罵槐只能緘默,還是母親要求他換工作、求人辦事時對他冷嘲熱諷,父親在現實面前,往往是“失語”狀態,只能在寂靜的半夜悄無聲息打拳發泄內心焦慮和不滿,甚至在全家福中“缺席”。
三、工人后代的文化鄉愁
隨著工人后代成長經驗逐漸成為新的敘事資源,通過電影這一特殊媒介實現了影像化重建。工人后代的文化鄉愁與集體記憶以一種“拒絕遺忘”的方式呈現在電影版圖上。
(一)對工業時代集體主義緬懷
反觀當下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集體主義早已不再是主流的核心價值觀。取而代之的,是提倡自我意識、尊重個性發展,但是我們卻缺少曾在集體經濟時代存在的那些美好情感。《鋼的琴》中在陳桂林召集下,昔日的工友們紛紛放下手頭工作響應。制造鋼琴的過程之中,不僅是對過去集體生活的一種找回,也是過去階級身份重新被獲得。無論是工作方式、生產方式,還是吃大鍋飯的生活方式,都做到了一種歷史儀式般重現。
《少年巴比倫》中隊澡堂這一元素被濃墨重彩刻畫。陽光從窗戶照進來,澡堂籠罩在暖黃色的霧氣之中。下班后工友一起在澡堂泡澡,也是集體主義工業時代工人生活的真實場景。導演多次在電影中刻畫這樣一個場景,這是以一種回望方式表達對工廠集體生活懷念。
(二)對逝去生活追憶
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創作者在這樣特殊的時期,回顧和思考以往那段特定記憶。從工廠紅火發展到分崩離析之后,90年代的工廠記憶仍然是人們追憶青春夢想的精神家園。電影作為意識形態的工具,以獨特的影像化表達方式回溯過去的記憶,重構過去的景象。使人們在觀影的過程中可以忘記因快節奏生活帶來焦慮和失落,尋求一種精神上回歸與安寧。因此,重拾過去的記憶對今天的我們有著重要意義,也是在無形中實現了兩代人之間自下而上找尋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