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甜
【摘 要】舞蹈是以人體為物質媒介,用肢體語言表現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舞蹈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傳播,舞蹈主要依靠一定的物質媒介與傳播方式將舞蹈信息傳遞給受眾。本文試圖從舞蹈的三種傳播方式入手,對舞蹈傳播內容、傳播對象、傳播方式及其重要性進行比較分析,以求為舞蹈事業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舞蹈;傳播方式;演進
中圖分類號:J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135-01
舞蹈是以人體為物質媒介,用肢體語言表現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傳播是信息的時空移動,是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信息共享。舞蹈藝術是在人類的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是人們表達情感、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其中傳播方式對舞蹈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一、舞蹈傳播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傳播是信息、思想的交流與溝通,任何傳播都有傳播者、信息、接受者三種組成,信息需要借助符號的形式來顯示與表達。語言符號是傳播的基礎,而非語言符號可以提供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傳播效果。傳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沒有傳播人類就無法生存,如今傳播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舞蹈傳播是藝術傳播的一種,它對舞蹈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舞蹈只有在傳播中才能證實其存在的價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與傳承??梢哉f,舞蹈與舞蹈傳播是緊密聯系的。舞蹈與傳播媒介的結合,能夠提高舞蹈傳播的效率,促進舞蹈藝術的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口傳身教、記錄法、數字化這三種傳播方式的自身優勢,可以為舞蹈傳播提供更廣闊的視野,讓更多的人認識舞蹈、了解舞蹈,促進舞蹈的全面發展。
舞蹈傳播方式可以分為直接傳播與間接傳播,直接傳播是口傳身教的親身傳播,如電視、電影、視頻等傳播方式都是直接傳播。間接傳播是通過其他方式記錄舞蹈特性,用文字、舞譜等方式記錄舞蹈就屬于間接傳播,舞蹈的間接傳播是在科技不發達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
二、舞蹈傳播過程中形成的傳播方式比較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展,舞蹈傳播方式也在不斷的發展演變,從廣場到劇場,從電視到互聯網,舞蹈傳播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但不同的傳播方式有著不同的優勢與特點,通過對各種傳播方式的比較研究,有利于促進舞蹈傳播的健康發展。
(一)傳播者與傳播對象的比較。在信息傳播中,傳播者對傳播活動有著重要影響,舞蹈藝術的傳播者包括編導、演員、傳播媒介等;傳播對象是傳播的歸宿,是傳播價值之所在,傳播對象在文化、心理等方面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口傳身教的傳播時代,傳播者多是編導、演員、民間傳承人等舞蹈創作者;在記錄法傳播中,傳播者多是舞蹈理論家、文人學者等,他們用文字、圖形等符號語言記錄舞蹈動作,傳播舞蹈信息;在數字化傳播中,舞蹈藝術的傳播者變得非常復雜,如電視、電影、出版社、發行人等都可以成為傳播者。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口傳身教的傳播過程中舞蹈形態沒有改變;在記錄法傳播中,舞蹈形態變成了文字、符號等;在數字化傳播中,雖然經過了中間媒介,但舞蹈形態并沒改變。
口傳身教傳播方式的受眾極為有限,往往是學生、演員、舞蹈愛好者;記錄法傳播的受眾更是微乎其微,因為它對受眾的藝術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在數字化傳播中受眾變得極為廣泛。
(二)傳播方式與內容的比較??趥魃斫棠軌蛘宫F優美的姿態與動作表情,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傳播方式優于其他傳播方式。記錄法傳播有著很好的保存價值,但內容比較單板、抽象,學習與觀賞的難度較大。舞蹈的數字化傳播有著畫面豐富、富于變化、受眾廣、傳播成本低、傳播速度快等優勢,是傳播方式的飛躍。
口傳身教傳播與記錄法傳播的內容有著較強的社會價值與教育功能,有著強烈的思想性。數字化傳播的內容有著明顯的娛樂性,使舞蹈變成了日常生活的休閑品,成為大眾化的商品。在舞蹈市場化過程中,舞蹈的藝術價值逐漸消退,甚至變成了迎合大眾需求的消費品。
(三)傳播效果的比較。口傳身教傳播是一種面對面的傳播,有著較強的視覺效果與藝術感染力,效果最好。數字化傳播是一種技術含量高、傳播過程復雜的藝術傳播方式,而且傳播范圍十分廣泛,但其傳播效果較差。記錄法傳播的作品一般都是專業院校出版的,內容精良、制作完整,便于受眾學習,因而,傳播效果也比較好。
三、結語
舞蹈是古老的藝術形式,是人類傳遞情感、表達思想的重要媒介,而舞蹈功能與價值的體現離不開舞蹈傳播方式。通過對舞蹈傳播方式的分析,有利于舞蹈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有利于舞蹈事業的健康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為滿足人們群眾的文化需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理應重視舞蹈,重視舞蹈傳播方式。
參考文獻:
[1]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6.
[2]苑子熙.應用傳播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1,35.
[3]孫曉梅.試析舞路傳播媒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1(3).
[4]孫姍姍.試論舞蹈電視化對舞蹈發展的意義[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