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然
【摘 要】本文對音樂鑒賞教學的美學思考問題進行了探討,從闡述音樂鑒賞課的美學教學概況入手,介紹了“讀者中心論”“期待視野”“召喚結構”的啟示等幾種理念,并且研究了根據以上所述的理論進行音樂鑒賞教學工作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音樂鑒賞教學;美學思考;概況;讀者中心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185-02
音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在感受音樂的美感和力量的同時,還應該對這一文化形式進行有效傳承,因此做好音樂教學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音樂鑒賞的教學工作中,老師應該對美學概念進行充分的利用,將其引用到教學實踐中來,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音樂表現力。而如何對美學理論進行正確運用,值得思考。
一、音樂鑒賞課的美學教學概況
在當前的音樂教學工作中,學生的普遍心理就是熱愛音樂但是不喜歡音樂課程,這是因為很多同學認為,其所喜愛的音樂并沒有用一種新穎的形式展現出來,反而被枯燥的樂理、音樂史講解將其變得無趣味。采用照本宣科方法來講述音樂專業理論,完全沒有體現美學意味,理論鑒賞充斥整個課堂。而對美學的思考,不應該用理論來支撐,而應該采取藝術教育模式。在該模式下,老師應該打造良好的視覺和聽覺環境,這有利于形成和諧氣氛和輕松的學習情境。加強音樂鑒賞的教育,需要引領同學們學會感悟音樂的內容和思想,良好的聲音播放條件可以為同學們帶來聽覺盛宴。而優質的視覺效果也可以激發同學們對美的靈感。尤其是當學生生活閱歷不足,無法完全感悟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時,借助視覺形象可以形成更良好的感悟。
二、“讀者中心論”的啟示
(一)“讀者中心論”的概念。“讀者中心論”是美學理論的重要內容,其重要作用在于能夠調動學生的能動作用、閱讀的創造性、接受的主體性。而“讀者中心論”對音樂鑒賞教學工作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強調同學們的在學習中主導地位。在音樂鑒賞教學領域,“讀者與文本”對應的就是師生和音樂作品,對音樂進行鑒賞本身就是一種接受活動。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對即將被鑒賞進行科學的選取,這將決定學生學習的對象,是教學的基礎問題。而從學生的角度看,鑒賞其喜歡的對象,并對其進行審美,能達到更好的美學體悟效果。所以,在整個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他得到的審美體驗,其實也能進一步豐富作品帶來更深刻的含義,因此鑒賞其實是一項帶有創造性色彩的工作。
(二)培養學生表現音樂的能力。在音樂鑒賞工作中,老師樹立正確的觀念,充分凸顯學生中心地位,幫助學生形成對音樂鑒賞的參與積極性,在鑒賞中得到更多美的體驗,并且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音樂審美素養的培養是將音樂心理學和音樂美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無論是音樂欣賞學習的過程還是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過程,都是一個需要教師、學生和音樂共同參與的過程,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老師要注重了解學生的情感變化,注意觀察學生的審美體驗。
三、“期待視野”的啟示
(一)“期待視野”的概念。“期待視野”指的是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讀者的文學閱讀經驗本身所形成的思維定向或先在結構。在閱讀過程中,和讀者的期待視野緊密相關的是被閱讀的作品,這些作品本身是一個“客觀”的對象,只有和客觀的標準相符的觀點,才會被接受,這種超越主體的標準,就是期待視野。對應到音樂欣賞教學中來,它變成了學生對作品的潛在審美期待,其形成基礎是非常廣泛的,包括學生本身的生活閱歷、審美傾向等等。聯系接受美學的立場來說,部分音樂作品的受眾接受度和歡迎度并不高,音樂本身所帶有的時代特色、地域特征等都會對鑒賞者的審美期待造成影響。
(二)抓住學生的共性選擇教學曲目。在音樂鑒賞的教學實踐中,“期待視野”所提供的啟示在于,老師要關注不同學生本身的審美特征和對作品的審美期待,使差異性得到公平的對待,這也是尊重同學們主體地位的重要前提。老師在設置教學曲目時,難免會遇到學生審美不同、期待不同、“眾口難調”的問題,因此如何使同學們不同的期待視野得到統一,是一項技術活。此時老師應該合理把握這個度,太復雜的音樂會加大鑒賞的難度,難以調動學生興趣;而太簡單的內容又難以調動學生的挑戰性和好奇心。雖然“期待視野”強調學生的差異化,但共性依然是可循的,比如其年齡相似、偏愛的曲風可能存在共通之處,老師就可以抓住這些共性,對作品進行合理的選擇。
四、“召喚結構”的啟示
“召喚結構”是伊瑟爾提出的觀點,他認為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空白”和“未定點”,這給閱讀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間,可以由讀者發揮各自的想象力進行填充,這是一個讀者感受作品,與其交流的機會。
(一)利用“召喚結構”,激發學生想象。在之前的音樂鑒賞教學模式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普遍性問題就在于老師傾注了太多精力講解題目,而未能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老師過度的作品剖析,反而會影響學生對作品做更深入、獨到的理解,束縛了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參考美學的“召喚結構”理論,老師應該在教學中適當留白,讓學生自信進行聯想、感悟、理解。尤其是在聽音樂前,老師應該首先啟發學生自行感悟。音樂作為聽覺的藝術形式,講再多,也達不到學生多聽幾遍的效果。而且在聽音樂的環節,應該杜絕老師突然的解說,這會打擾學生對音樂整體的感知,破壞作品連貫的美感。當然,適當的講解是必不可少的,老師可以抓住適當的時機點破作品中比較關鍵的點和比較難懂的內容,使學生們更準確地認識到作品的內涵。
(二) 鑒于“召喚結構”,尊重學生審美理解的差異。接受美學提出,只要有主體參與欣賞,就必然會形成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在留有“空白”和“未定點”的作品中,作者的發揮空間更多,往往能得到更深遠的意蘊收獲。在音樂鑒賞中,這樣的差異會更直接地呈現出來。首先,音樂是非語義性的,因此沒有一個特定的符號來界定其概念,學生完全可以對其進行更自由的理解。“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就體現了音樂的神秘性。而音樂作品本身的內在意蘊會更加模糊和深遠,音樂鑒賞完全可以從各個角度和層次展開多元化的感知。所以,主體的審美特征不同,其在鑒賞中得到的收獲也會不同。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多元審美理解,對于學生不同的審美理解要采取寬容的態度。對于音樂的感悟并沒有嚴格的對錯之分,教師要以平等、友好、鼓勵的態度對待學生,要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注重與學生的對話溝通,對于學生在音樂理解上的偏差要以恰當的方式給予引導和修正。而正是在學生的主動參與的前提下,音樂鑒賞教學才得以有效進行;也正是在學生的審美理解的偏差修正過程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才得以提高。
五、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音樂鑒賞教學的美學思考問題的探討,意義重大。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音樂鑒賞課的美學教學概況,同時對“讀者中心論”的理論進行運用,在把握“讀者中心論”的概念基礎上培養學生表現音樂的能力;并且利用“期待視野”的啟示,明確其概念,抓住學生的共性選擇教學曲目;最后在“召喚結構”理論方面,老師可以利用“召喚結構”,激發學生想象,基于“召喚結構”,尊重學生審美理解的差異。
參考文獻:
[1]賈佳.打開音樂之門——如何培養學生音樂聆聽和鑒賞的能力[J]. 南方論刊,2010(10).
[2]劉凱華.淺析接受美學理論對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的啟示[J].音樂時空,2014.
[3]任超平.審美語境中的音樂鑒賞——音樂內容三層次與審美過程三層次的對應關系淺析[J].電影文學,2010.
[4]胡惠娣.淺析音樂鑒賞在中職學生素質教育中的美學價值[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