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蕾
【摘 要】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微課程作為這一時代背景衍生出來的教育模式也逐漸被社會所熟知。高校音樂教育的變革和創新要立足時代,更需要微課程的輔助作用。本文從微課程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必然性和優越性進行分析,進而對這種教育模式進行合理思考。
【關鍵詞】微課程理念;大學音樂教育模式;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209-01
隨著國家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的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微課程作為互聯網+教育形式的代表也逐漸被更多人所熟知。音樂教育是一個國家開展多元化教育的主要方面,將微課程融入大學音樂教育,能夠從根本上實現大學音樂教學模式和手段的創新,能夠采用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開展教育事業,對大學音樂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一、將微課程融入大學音樂教育的必然性
(一)微課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逐漸滲透入人們的生活當中,而微課程就是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產生的,完全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微課程依靠互聯網技術,擁有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水平完成教學目標,具有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微課程通過多媒體進行運作,進一步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
(二)傳統灌輸式教育已不再適應當代教育發展需要。在傳統的大學課堂中,大多數教師都會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在這種教育體制之下,學生往往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長此以往,甚至會讓學生逐漸產生課堂倦怠,同時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從音樂本身來看,其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文化本身具有多元性,很多內容都存在于知識與技巧之外,需要學生親身理解與感悟,因此其音樂教育形式也不能采用固定形式。[1]
二、將微課程融入大學音樂教育的優越性
(一)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微課程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更加側重于學生自己的理解與分析,課前預習,搜集資料也成為微課程教育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環。[2]這一項工作必然依靠網絡,學生可以勞逸結合,在游戲之余整理學習資料,既有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不但能夠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還大大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教師可以不用像傳統教學一樣,課前搜集大量教學資料,完全可以將任務分配給學生,上課時與同學們進行信息共享。這樣,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分配到解決重點、難點的內容上。還能夠縮短教育實踐,甚至更加高效地實現教育目標。
(三)豐富音樂教育形式。微課程依靠互聯網技術,通過音頻、視頻、圖形等手段進行課堂演示與教學,與音樂本身的多元化特點不謀而合。在音樂課堂上,教師依靠影像資料進行輔助教學,尤其是對于一些音樂器材知識的講解,學生們還可以通過教師的演奏了解其要領,能夠初步讓音樂和樂器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印象,對于接下來的教學具有重要的引導性作用。
三、將微課程融入大學音樂教育的整體思考
現階段來看,一定程度上,將微課程融入大學音樂教育的這種教學模式為大學音樂教育模式改革和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從教學本身來看,微課程的進一步推進還存在諸多制約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有兩點:
其一就是對教師能力的要求。微課程必然依靠互聯網相關技術和知識,這就成為了很多教師的短板。因為,進行微課程教育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網絡應用技術,而音樂教育本身又存在形式上的多樣化,音樂多元化還使得教師不但要了解基本的互聯網教育知識,還需要了解一些輔助的音樂教育相關軟件,比如聲音處理、剪輯軟件等。因此微課程教育融入大學音樂課堂需要教師不但要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教學主線和思維結構,還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網絡應用能力。基于此,高校要想進一步推進微課程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就必須要加大力度培養出一批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有專業水平的教師隊伍。
其二就是微課程本身存在教育上的限制因素。現階段微課程本身內容還不夠完整,它是根據一些比較簡單的碎片化的內容拼接而成的,缺乏系統性和完善性,與高校音樂教育本身要求的嚴謹性并不能完全相適應。[3]在長久的教學過程中其弊端會逐漸顯現出來,所以這種教學模式還不太適應長久的教學。因此,在這一弊端被解決之前,教師還不能完全依賴于微課程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將微課程作為教學方式中的輔助內容。
四、結語
綜上而言,將微課程教育融入大學音樂教育符合時代的要求,具有創新性,是打破傳統教育模式桎梏的重要手段,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活躍課堂氛圍,還有助于教師進行標準化和針對性教學,為學校教育事業的進一步開展發揮重要作用,對學校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多元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王祖君.基于微課程理念的大學音樂教育模式分析[J].好家長,2015(12):224.
[2]楊丹.微課設計和運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6(5):83.
[3]張迪.大學音樂教育現狀分析及發展[J].學周刊,2017(2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