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
【摘 要】認知參照點,作為人類的一種基本認知模式,普遍存在于人類日常經驗中。而元曲大量運用頂真的修辭方法,語言表現力豐富。本文參考了大量的元曲文本,結合認知參照點探索元曲中頂真的不同類型,并旨在揭示出不同的元曲頂真背后的認知參照點模式,以深化人們的認知識理解能力。
【關鍵詞】頂真;認知參照點;元曲
中圖分類號:I20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221-03
一、前言
元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興起對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影響深遠。修辭手法上,元曲中常使用頂真手法,形式上針鋒相對;作用上,能使句子的語氣貫通,突出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系;內容上句意緊湊,使語篇氣勢渾然。在語篇的識解中,頂真修辭在語篇銜接上發揮著重要作用。Langacker(2001:18)認為認知參照點“作為有序的心理路徑,其內在性質是動態的。” 同時,認知參照點對話題結構存在解釋力,這與探討頂真修辭的認知參照點模式不謀而合。本文基于認知參照點,旨在解決:1.元曲中頂真修辭有哪些類型?2.頂真中的各類型對應的認知參照點模式是怎樣的?
二、理論基礎
在認知語言學的早期研究中,已有學者注意到認知參照點這一現象。Rosch(1973)借鑒Wittgenstain(1953)的家族相似性理論提出人類的概念系統是由原型和基本層次范疇來組織的。Langacker(2001:18)認為,從最初參照點的選擇,認知途徑的建立到目標的激活,整個概念化的過程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具有動態性。這種動態的概念化過程使得前一個認知參照點和接續生成的一系列參照點構成參照點鏈(reference point chain)。
影響參照點選擇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突顯度(promience),即X比Y更有可能被選為參照點,如果X在包含Y的語境更為突顯。2)線性語序(linear word order),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條件下,X比Y更有可能被選為參照點,如果X比Y先被感知。3)概念關聯性(conceptual connectivity),即兩個名詞性成分之間的概念語義聯系的密切程度,這是由兩者參與的結構關系決定的。參照點的選定主要取決于某一概念的突顯度(promience),領地的范圍主要取決于概念關聯度(semantic connectivity),概念關聯度的強弱決定了哪些成分處在某參照點的領地內。
而頂真作為一種富有藝術趣味的修辭技巧,廣泛運用于各種文學形式。著名修辭學家陳望道(2001)指出“頂真是用前一句的結尾做后一句的起頭,使鄰近的句子頭尾蟬聯而有上遞下接趣味的修辭方法。”后人對頂真的研究也不乏其數,如王學奇和王洪(1992)指出,“頂真”格是一種積極的修辭法,并對元曲中頂真的形式進行分類研究;孟昭泉(1994)對從其它辭格的親系層面、詞語的類型、頂真的變式等進行分類;王金禾(2015)曾研究兒童歌謠中頂真的藝術特征等。大量的研究表明,對元曲中的頂真結構進行研究,與認知參照點中的心理路徑相契合,具有研究的可行性。
三、具體分析
(一)元曲中頂真的類型
通過大量閱讀元曲的資料,最終從《元曲選》、多個版本的《元曲三百首》(王锳 1982;周尊宇 1992;李淼 2000;吳兆基 2002;任犀然 2006;黃昉,黃秉澤 2007;褚斌杰 2009;解玉峰 2011;素芹 2013;關漢卿 2013;高民,王亦高 2014;張根云 2015)等中找到大量的頂真實例,并根據研究需要和頂真形式,將頂真分為:字詞頂真和越遞頂真。陳望道曾說:“頂針是用前一句的結尾(詞或短語)來做后一句的起頭。”而對頂真是單個字、詞語出現并未詳細探究。通過對元曲的整理發現,字詞頂真分為以下幾類:
1.一字頂真
例1:斷腸人寄斷腸詞,詞寫心間事;事到頭來不由自;自尋思,思量往日真誠志;志誠是有,有情誰似,似俺那人兒。——[元]無名氏《越調·小桃紅·情》
例2:你道信步出蘭庭,庭院悄悄人初靜,靜聽是彈琴的那生生,生猜咱無情似有情,情知咱甚意來聽,聽沉罷,過初更,更闌也休得消停,停待甚,忙將那腳步兒行,行過那梧桐樹兒邊金井,井闌邊把身軀鵝掩映,映著我這影兒呵,好著我嫌煞月兒明。——鄭光祖的雜劇《梅香》一折〔賺煞〕
2.二字頂真
例3:問春鶯,春鶯無語風方定。——盍西村《小桃紅·雜詠》
例4:故鄉何在歸途遠,途遠難歸應斷腸,斷腸人在紗窗下,紗窗曾不憶彷徨。——賓白中《王粲登樓·搗練歌》三折[普天樂]
3.三字頂真
例5:不爭我去的遲,被那家使心力;使心力,廝搬遞,賣東西;賣東西,到家里;到家里,看珠翠;看珠翠,寄釵篦,寄釵篦;定成計,定成計,使良媒;使良媒,怎支持?怎支持,謊人賊。——[元]《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
例6: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蜇;泣寒蜇,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漢宮秋·梅花酒》
4.五字頂真
例7:為一言半語受千辛萬苦,受千辛萬苦想十親九故,想十親九故在三江五湖,可憐我差池了夫婦情,錯配了這姻緣薄,都為俺那水性的兒夫。——尚仲賢《柳毅傳書·那咤令》
例8:青芽芽柳條,接綠茸茸芳草,綠茸茸芳草,間碧森森竹梢;碧森森竹梢,接紅馥馥小桃。——無名氏《仙呂·那咤令過鵲踏枝寄生草·梨園樂府》
5.三、四、五字交替頂真
例9:萬萬載,戶口增,田疇辟,民歸善;民歸善,省刑罰,薄稅斂,差徭免;差徭免,日月同明;日月同明,嵩岳齊肩。唱道、唱道,虎據中原;虎據中原,龍飛九天;龍飛九天,雨順風調,合天意,隨人愿;隨人愿,照百二山川,照百二山川,一點金星瑞云里現。——《新水令·鴛鴦煞》
而越遞頂真作為頂真的一種變形,指的是句子之間不是直接首尾相接,而是隔著某個字詞傳遞的。
例10: 月缺終須有再圓。圓,月圓人未圓。——[元]貫云石《南呂:金字經》
例11: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須買,皓月須賒。花倚欄桿看爛漫開,月曾把酒問團圓,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來也?——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二)頂真中各類型對應的認知參照點模式
本文結合認知語言學理論,將元曲中頂真修辭用認知參照點模式進行解讀時,首先要考慮認知參照點的選擇。認知參照點的選取不是任意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認知規律:人們趨向于選擇凸顯的實體作為認知參照點來激活非凸顯的實體。而且,從最初認知參照點的選擇,到認知途徑的建立到目標的激活,整個概念化的過程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具有動態性質。
首先來探討字詞頂真的認知參照點模式。王學奇和王洪(1992)指出,“一字承格特點是,嚴守句與句間一字相承之法,涉及內容較少,其作用主要是調節音律,顯示作品的音樂美。”一字、二字頂真結構上,強有力地銜接了前后兩個句子,頂真的后面一個字或者詞往往是對前一句最后一個詞的補充或者增加,可將其視為激活一個新的認知領域。隨著內容的發展,認知領域的切換,推動了整個語篇發展。
例1:斷腸人寄斷腸詞,詞寫心間事;事到頭來不由自;自尋思,思量往日真誠志;志誠是有,有情誰似,似俺那人兒。——[元]無名氏《越調·小桃紅·情》
圖1 認知參照點模式1
前文的例1,頂真主要通過一個個詞形成有序的心理路徑,構成認知參照點圖示。認知主體為元曲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這首曲句子的末尾一個字與后一句的開頭一個形成結構,有別于其它形式,使得其凸顯于整首元曲中,獲得讀者的關注。而例1中處于讀者視野最前面的“詞”作為一句曲的結尾,具有凸顯性,作為首先的參照點,激活頂真結構的目標——“詞”;而“詞”形成一個新的句子,作為參照點,激活句尾的“事”;然后“事”形成一個新的句子,作為參照點,激活句尾的“自”……以此類推,直至曲終。而每一個形成的新句子,在句意上自足,能夠表達清晰的語義,形成自己的認知領域。認知領域在不斷發生變化,如圖1中右圖所示。
而字詞頂真中,三字、五字頂真及三、四、五字頂真的交替使用,卻需要用不同于一字、二字頂真的認知參照點模式進行解讀, 原因在于三、四、五字結構一致,在元曲中基本能一眼識別出是重復用語,形式上嚴謹,內容上基本屬于重復,無太多信息補充。五個字依次遞承,是頂真在元曲中運用形式最多的一種。由于重復的內容較多,結構一致,方便讀者的理解。限于篇幅有限,本文以三字頂真為例。
例5:不爭我去的遲,被那家使心力;使心力,廝搬遞,賣東西;賣東西,到家里;到家里,看珠翠;看珠翠,寄釵篦,寄釵篦;定成計,定成計,使良媒;使良媒,怎支持?怎支持,謊人賊。——[元]《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
圖2 認知參照點模式2
例3中的頂真修辭,前后采用同式同字。每個短句中,頂真手法并沒有存在前句末尾一個字與下句最前一個字相對應的關系,而是各自形成一對對重復的內容,側重強調,推動語篇的進展。如“賣東西”中的“西”和“到家里”的“到”并不相同,并沒有形成頂真形式。反而是各個短句結構形式相同,形成各自的一個認知語域。同樣,在對“賣東西”進行識解過程中,同樣結構的短句重復出現,更容易獲得讀者的注意力,在讀者視野中處于凸顯位置,也被視為首選的參照點,激活目標域的“賣東西”,而“賣東西”的凸顯給讀者一定的聯想空間,鑒于關聯性原則——兩個名詞性成分之間的概念語義聯系的密切程度,這是由兩者參與的結構關系決定的,讀者結合生活常識得到,元曲創作的時代——民不聊生,官僚欺壓,百姓窮困潦倒,何來東西可賣,由此為下一個頂真手法提供一定的經驗基礎。而言辭的重復,形式一定的音韻,強調了元曲內容。
最后探討的是越遞的認知參照點模式。頂真前后兩句存在一定的間隔,語義較大,形成各種的認知域;而頂真修辭中,前一句的關鍵詞后還附有其它內容,認知域內容也隨之擴大,而后一句以關鍵詞開頭的句子則形成一個新的句子,實現語義獨立,形成一個新的認知域。
例10: 月缺終須有再圓。圓,月圓人未圓。——[元]貫云石《南呂:金字經》
圖3認知參照點模式3
例6是一字頂真和越遞頂真的結合。第一個“圓”和第二個“圓”為一字頂真,其余為越遞頂真,曲中并未直接出現前后銜接的字詞。曲中“圓”的重復出現,使之得以凸顯,成為認知參照的首選。一字頂真中,第一個“圓”與前面的“缺”形成對比,表示月亮的物理狀態。第二個“圓”則強調語義上的“圓滿”,為銜接下文做了鋪墊。“圓”不僅指月圓,還反襯人不如月,不能團圓。這樣的表達使語義愈加豐富,該曲中的參照點“圓月”形成一個大家熟知的認知域,通過該認知域激活了讀者對人與人團圓這個新認知域的識解,如圖3所示。
四、結語
元曲的詞字數不限,相對自由,口語、書面語并存,語言極具特色。而頂真手法的使用,使得語篇銜接一氣呵成。本文通過對多個版本的元曲文本進行分析,結合前人研究,分析出元曲中頂真的主要類型及各類型頂真對應的認知參照模式。希望通過本研究,能深化對認知參照點的認識和研究。
參考文獻:
[1]Langacker,Ronald W.1993.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4(1):1-38.
[2]Langacker,Ronald W.2001.Dynamicity in grammar. In Axiomathes 12:7-33.
[3]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褚斌杰主編.元曲三百首詳注[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
[5]高民,王亦高編著.漢英雙講中國元曲50篇:漢英對照[M].大連:大連出版社,2014.
[6]關漢卿等著,思履主編.元曲300首[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7]黃昉,黃秉澤選注.元曲三百首[M].武漢:崇文書局,2007.
[8]李叢禾.認知參照點模型及其語言體現[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24(2):23-27.
[9]李淼注釋.元曲三百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10]孟昭泉.再論頂真辭格的分類[J].中山大學學報(綜合版),1994,(3):30-35.
[11]任犀然編著.元曲三百首:彩圖版[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6.
[12]素芹注釋.元曲三百首注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13]王金禾.兒童歌謠頂真修辭的藝術特征及其深層動因[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6):1244-1248.
[14]王學奇,王洪.論元曲中的“頂針格”修辭法[J].河北學刊,1992:55-59.
[15]王锳選注.元人小令二百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
[16]吳兆基編.元曲三百首[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2.
[17]解玉峰編注.元曲三百首[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8]于萬鎖.概念參照點模式與語篇解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0(3):25-28.
[19]張根云注釋.元曲三百首:精編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0]周尊宇編.元曲精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