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是花的世界、歌的海洋,在以歌傳情的年代,這里處處是歌聲。崇左是壯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級市,蘊含著許多內容豐富多彩的歌墟活動,比如天等。天等是辣椒之鄉,人民熱情淳樸,在歌墟的形式上也體現出較為豐富的特點,涵蓋內容廣泛,有傳統的打榔舞、山歌、拜囊海、武術、壯劇等,天等的歌墟一向都以霜降歌節、龍茗歌墟最為典型,其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參與面廣,具有壯族歌墟的代表性。
【關鍵詞】歌墟;文化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230-02
一、天等歌墟
天等歌墟最盛大的莫過于向都霜降節,現已列入國家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參與的規模看,人員流動在萬人以上,其活動內容豐富,體現壯族獨有的特色。向都鎮位于天等縣的西北部,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在20度左右,年均降雨大約1389.0毫米,年均無霜期340天以上,全鎮總面積229.65平方公里,轄一個社區13個行政村,127個自然屯,總人口5.37萬人,居住著瑤、壯、漢等民族,以壯族為主。向都鎮轄區有萬福山、萬福寺、百感通天巖、清風巖、白水巖、仙人奶等風景名勝。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對萬福山、百感巖風景有專門的記載。歌墟活動包含有組織性的演出、自發性的山歌對唱、民間體育活動、商業活動等等。參與規模龐大,而自發性山歌對唱在百人以上。
其次是龍茗歌墟,歌墟地點在龍茗古棣村。古棣村環境優美,村里各項設施齊全,有一個露天劇場,歌墟基本從外地趕來的親朋好友人數眾多,有幾千人以上,本地言歌墟大過年,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十分熱鬧。龍茗歌墟活動分為兩場,開場為舞龍與山歌擂臺賽,晚上有歌舞晚會,觀賞人數在千人以上。煮五色糯米飯,家家戶戶都擺桌招待客人。天等人熱情好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作為田野調查的工作者,多次受到村民的熱情接待。當地的流水席也比較講究,有白切鴨、糯米飯、酥魚、粉和當地自釀米酒。特別是白切鴨,頗具特點,鴨肉六成熟,盤底基本都帶有血水,用蘸醬配合食用,對外地人來說頗具挑戰。
二、天等歌墟的內容
天等歌墟分為兩類:自發式的與有組織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原來歌墟的屬性已經發生變化,從作為對歌交流、情人交流的媒介逐漸演變為交流、表演的屬性。從原始的自發式歌墟逐漸衍生出組織性歌墟,并帶有現存最大規模、最為成熟的歌墟性質,其內容包含宣傳傳統文化、國家各項政策、法令等,組成成分豐富多彩,深受群眾喜愛。并且它代表著當地主要的文化形式,起到了重要的名片作用。
自發式山歌對唱,基本以日常用語為主,交流、訴說個人生活,互相問候、互相關愛,對健康、家庭、種地、收入、工作等生活瑣事進行傾訴,含有信仰、揣測話語,有時也有調侃,以歌會友。在天等縣,許多人聚在一起,就非常自然地采用對歌方式進行交流,這就是最自然的自發式歌墟組成部分,三兩成對、四五成群,大家以山歌為媒介,流露出自然真情。
組織性歌墟以向都與龍茗最具代表性,組織性歌墟活動具體分為以下幾類:
(一)有壯劇演唱,內容為《長奶夫人歌》,“霜降歌節自古有,為憶長奶奇功勛”,是憶長奶夫人率壯族先人抵抗外敵、抗擊朝廷鎮壓的不朽功績,表演套路熟練,比較規矩,有樂隊伴奏;
(二)打榔舞,打榔是流傳于天等地區的民族節慶活動,有請神、開榔等,有俞慶豐收、感謝上天的寓意;
(三)山歌對唱,采用天等特有的把荷調,該曲調獨特,從一個下行四度和聲音程開始,進行對唱,歌詞的內容涉及生活、政策等;
(四)壯族拜囊海,囊海意為月姑,是為祭拜月姑、保佑平安、風調雨順等,祭拜者口唱巫調,坐立荊棘之上,通神演繹,余兩姑立神娃娃于身后,特點鮮明;
(五)體育競技活動,有扳手腕、陀螺、背簍繡球、三人板鞋等等,活動豐富,賽后頒發獎品。
天等龍茗歌墟一般在4月進行,典型的三月三歌墟活動,活動項目有:舞龍、打榔、山歌擂臺賽、竹竿舞等等。這兩年天等向都歌墟的表演團隊龍茗團隊基本都參加,在組織方面,龍茗歌墟吸引眾多崇左山歌手參加,甚至還有越南籍歌手,熱鬧非凡。
三、天等歌墟構成
天等歌墟有幾個特點:參與者年齡均衡;主要安排打榔舞,打榔舞在天等幾個學校都成為保留曲目,表演成熟,動作統一,有當地中小學教師指導,學生參演。這些都為歌墟增添了一絲活力。山歌對唱歌手的年齡偏大,基本在四十以上。而體育健身活動則老少皆宜,亦有八十阿婆挑戰二十姑娘大獲成功的先例。
天等地區歌墟音樂大致有四類:山歌對唱(把荷調)、打榔舞、拜囊海(巫調)、壯劇。
山歌對唱以把荷調為主,有二聲部、單聲部兩種形式,天等把荷調二聲部屬于之聲襯腔式二重唱,是基于同一曲調的變奏結合,兩聲部同一旋律動向,曲調的輪廓、節奏形態、調式調性、音樂風格是一致的,都服從一種藝術形象,同一音樂的內容實際上也以一個聲部為主,另一個聲部是原聲部的變體。很明顯,二聲部由單旋律齊唱發展而來,在齊唱的基礎上出現“時分時合”的現象,“合”是主要的,“分”是局部的。無論是二聲部演唱還是單聲部演唱,演唱者都習慣從一個四度旋律音程下行開始,如果需要現場編詞,一般歌手會事先將歌詞進行誦讀、斷句,以便默契地配合。把荷調高亢、婉轉,從聲樂教讀分析,演唱十分具有難度,因此對歌手嗓音要求較高。
打榔舞,源于壯族節慶的一種活動,打榔,暨打糍粑,將糯米煮熟,放入米臼中,用特制木棍擊打,激發糯米的粘性,吃起來粘性十足,爽口彈壓。后來將這種勞動方式美化成了一種舞蹈,即打榔舞。打榔舞節奏特點鮮明,現在表演打榔舞的中小學生活波可愛,表演欲強,能較好地展示出打榔舞的特點。舞蹈過程中有專用的道具,特別是龍茗古棣村的打榔,道具貼近生活,用實木定制而成;從層次來說,具有相當的重量,需要幾位勞動力抬上舞臺,敲擊聲音沉穩、結實,鏗鏘有力,釋放出天等人民堅韌不拔的性格。在表演上,質樸單純,充滿原生態。(如圖1)
壯族拜囊海,特點鮮明,具體是在儀式進行之前,點香,抱一個布制人物立于堂前,一般有兩位祭拜者立于左右,一位立坐荊棘,僅有一條毛毯蓋住荊棘,基本以巫調為主,旋律特點模糊,口念神詞,不斷發出打嗝聲音,這是一種向月姑祈福的儀式。往往在表演過程中能引起觀眾的拍掌叫好,這算是神婆的一項絕技,而對觀眾來說,能對上蒼進行祈福,又能欣賞絕技,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與滿足。(如圖2)
四、結語
廣西崇左地處駱越文化中心,對于歌墟文化研究是駱越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文化的活態傳承,歌墟一直是廣大專家的研究對象。隨著國家對壯族文化的重視,“一路一帶”的輻射,花山巖畫申遺成功的正向激勵,促使壯族特有的歌墟文化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關注與支持。在史料研究的同時,活態傳承的歌墟文化成為研究壯族人民的重要方式。由于崇左天等的地理位置特殊,并有自己獨特的歌墟文化,因此不管是山歌對唱、壯劇演唱,還是打榔、拜囊海,都亟待進行系統的研究與調查,這樣才能較好地傳承與發展歌墟文化。隨著研究的深入,天等歌墟逐漸有更多的文化浮出水面,歌墟活動是壯族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糧,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這些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顯得格外重要。
參考文獻:
[1]馬棟梁.論當代歌墟文化傳播功能的“替代”現象——以廣西壯族歌墟為例[J].音樂創作,2013.
[2]歐陽若修.壯族文學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廣西通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民俗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4]范西姆.壯族民歌100首[M].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
[5]農瑞群,梁偉華,何明智.旦歌:跨越中越邊界的駱越天謠[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0.
[6]陳夕陽.左江流域原生壯族民歌融入地方高校教學研究[J].戲劇之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