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明 錢益芳 蔣其根 丁國平 陸 強 王繪華 張 俊
(1上海市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700;2上海良金種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市青浦區 201717)
為解決當前上海市青浦區乃至整個上海地區優質中粳稻(俗稱“國慶稻”)品種資源短缺的問題,滿足市民在國慶前對優質大米的需求及上海地區農業種植結構優化對優質中粳稻品種的迫切需求,實現早、中、晚品種的合理搭配,獲取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全面豐收,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上海良金種業發展有限公司采用常規雜交方法,選育了早熟中粳水稻新品種“青角22”。該品種于2017年12月通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編號:滬審稻2017014),且經多年試種示范和相關試驗,均表現出米質優、高產穩產性好、田間病害輕、綜合抗性好、熟期早等特點,適宜在青浦區及上海郊區作國慶稻或晚茬稻種植。為促進“青角22”在青浦區及上海郊區的進一步推廣種植,現將其選育經過和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2008年秋,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利用“晚香08-16/2369”進行常規雜交,經上海、海南三亞7年10代連續穿梭繁殖,選育出熟期早、抗性好、香型軟米類單株,于2015年在青浦區種植,其農藝性狀全部穩定。見表1。

表1 “青角22”選育經過
“青角22”于2016、2017年參加了上海市中粳稻區域試驗,2017年在上海市范圍內進行了多點生產試驗;同時參加了青浦區2013年度水稻新品種(系)小面積生產試種(早熟組)、青浦區2014年度早熟組品比試驗和2014—2017年生產試種示范,均表現為耐高溫、結實率高、高產穩產性好。
該品種感溫性強,熟期早。2016、2017年兩年區試結果表明,該品種平均全生育期為137.1 d(隨播種期的變化而改變),比對照“松早香1號”早0.5 d,屬早熟中粳類型,有利于優化水稻種植結構。在上海地區作國慶稻栽培,一般可在5月上旬播種,9月20日左右成熟收獲,國慶前上市銷售。
該品種生長整齊,株型緊湊。2016、2017年兩年區試結果表明,該品種平均株高為99.1 cm,葉色濃綠,熟期轉色好;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穗?;パa性強,一般每667 m2有效穗數在20萬~26萬穗,清秀活熟,穗型較大,穗長17 cm左右,一般每穗總粒數100~130粒;耐高溫性好,結實率高,穩產性較突出,正常年份結實率在95%左右,歷年最低在90%以上;籽粒飽滿,粒型中等,千粒重為26 g左右,脫粒性中等。
5年試種示范、2年區試、1年生試結果表明,該品種均未發生穗頸瘟,條紋葉枯病和紋枯病發病較輕,抗倒性強,綜合抗性好。
該品種經品嘗,口感香軟柔滑,甜潤爽口,食味佳,且冷飯不回生,食用時冷熱皆宜。2014—2017年連續4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該品種米質優,直鏈淀粉含量在11.6%以下,膠稠度在76 mm以上,為香型軟米類品種。見表2。在2017年9月30日國慶稻米質品鑒會上,“青角22”的米飯食味品質居10個參評品種之首位,米粒外觀品質位居第4,綜合評分居第3。

表2 “青角22”米質檢測結果
該品種參加2016年上海市區試,平均每667 m2產量為610.2 kg,比對照“松早香1號”減產0.4%,減產效果不顯著;參加2017年上海市區試,平均每667 m2產量573.7 kg,比對照“松早香1號”增產8.4%;參加2017年上海市多點生產對比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523.8 kg,比對照“松早香1號”增產4.9 %。
該品種參加青浦區2013年度水稻新品種(系)小面積生產試種,每667 m2產量541.6 kg;參加青浦區2014年度水稻新品種(系)品比試驗,每667 m2產量580.8 kg,比對照“松香早粳”增產3.07%;同年在青浦區金澤鎮生產試種1.9 hm2,平均每667 m2產量552 kg;2015年在青浦區金澤鎮作晚茬稻種植1.02 hm2,每667 m2產量536.5 kg;2016、2017年分別在青浦區農業科技創新基地試種1.12、0.84 hm2,每667 m2產量分別為533.2、512.6 kg。
根據“青角22”的生育特性,在上海地區作國慶稻種植,播種期在5月上旬較為適宜,成熟期在9月20日左右。由于該品種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每667 m2用種量應掌握在4.5~5 kg,每667 m2基本苗數控制在10萬苗左右,每667 m2高峰苗數控制在30萬苗左右。
對于中等肥力田塊,“青角22”一生每667 m2總用氮量掌握在17 kg左右,并增加磷、鉀肥用量。施肥上要做到前促、后補,即前期施基面肥、分蘗肥,用氮量占一生總用氮量的90%左右,后期施穗肥,用氮量占一生總用氮量的10%左右;同時,由于國慶稻品種的分蘗期較短,基面肥及第1次分蘗肥以施用速效氮肥為主;穗肥一般在圓稈拔節期施用。
采用好氣性水漿管理技術,幼苗期堅持濕潤管理促扎根,切忌灌深水。分蘗階段盡可能增加2次灌水間歇的脫水時間,以改善根系生長環境,促進分蘗。當每667 m2總苗數達20萬苗左右時,開始脫水擱田,由輕至重,每667 m2高峰苗數控制在30萬苗左右。拔節孕穗期以間歇性灌溉為主,減數分裂期以滿足生理需水為主,以減少穎花退化,提高結實率。抽穗前要排水輕擱1次,以增強根系活力,抽穗期要建立水層,揚花階段如遇高溫應灌深水調節田間溫度和濕度,齊穗后干濕交替,促進灌漿結實;收獲前7 d左右斷水。
采用農業、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確保稻苗正常生長,并參照當地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意見進行病蟲草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