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剛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裴圩鎮農業經濟技術服務中心 223735)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裴圩鎮小麥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 000 hm2左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上對優質專用小麥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的小麥品種已不適應豐產豐收的需求。“江麥816”是江蘇省宿遷中江種業有限公司利用“徐麥954/煙2801”選育推廣的半冬性、超高產、優質、多抗小麥新品種(編號:蘇審麥201306)。為提高裴圩鎮小麥的市場竟爭力,達到小麥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筆者經過多個小麥品種種植篩選,最終確定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江麥816”最適合在裴圩鎮種植。為促進“江麥816”在裴圩鎮的大面積推廣種植,筆者在2016年秋季對該品種的生育特性進行了試驗探究,并總結出一套適宜在裴圩鎮推廣應用的高產栽培技術。現將相關生育特性和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江麥816”屬半冬性小麥品種,在適期播種的情況下,一生總葉片數有12~13張;早播時,一生總葉片數可達13~14張,晚播時則會減少至8張。在播種期相差35 d的情況下,成熟期僅相差5 d,表明該品種播種期彈性大,適合早中晚不同茬口種植,具有較廣的適應性。見表1。
“江麥816”幼苗呈半匍匐狀,葉片細長,葉色深綠,抗寒性好;分蘗力強,冬前主莖葉齡與分蘗同伸較好,形成了冬前分蘗高峰,返青后分蘗較少,但晚播時春季分蘗發生較多;成穗率高,每667 m2成穗數較穩定,均在38萬~45萬穗,具有良好的抗災能力。見表2。

表1 “江麥816”不同播種期的生育進程

表2 “江麥816”不同種植密度下的分蘗成穗特性
由表3可知,“江麥816”的播種期彈性較大,9月底至10月底均可播種,通過種植密度的調節,均可實現較高產量。由表4可知,10月7日播種,每667 m2基本苗數9萬~15萬苗間,產量沒有明顯差異。但為防止暖冬年發生倒春寒危害,“江麥816”在裴圩鎮不宜過早播種,最適播種期為10月1日—20日,每667 m2基本苗數以10萬~16萬苗為宜。

表3 “江麥816”不同播種期對產量的影響

表4 “江麥816”不同種植密度下成穗數、產量變化
由表5可知,“江麥816”每667 m2產量要達550 kg以上,每667 m2適宜的總用氮量為15~20 kg,每667 m2總用氮量低于10 kg則產量下降、高于20 kg則肥料報酬率下降。在具體肥料運籌上,基追肥比例以5∶5為好、其次為7∶3,即在“江麥816”大面積生產上宜重視拔節肥的使用,基肥在使用有機肥的基礎上,可每667 m2施尿素15 kg、二銨15 kg、氯化鉀15 kg,拔節期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或復合肥30 kg左右。

表5 “江麥816”肥料運籌與產量的關系
從多年栽培試驗和示范結果來看,“江麥816”屬產量三要素協調型品種,每667 m2產量達550 kg以上,需每667 m2成穗數40萬~45萬穗,每穗粒數33~36粒,千粒重40~43 g。
播種前要對田塊進行深耕和整地,麥田耕整在質量上要求“深、細、透、實、平、足”,做到上虛下實、排灌暢順。播前7 d將麥種攤曬2~3 d,然后進行種子藥劑包衣,可起到減輕和推遲小麥病蟲為害的作用。“江麥816”的播種期彈性較大,正常年份于10月初至11月下旬均可播種,配合適宜的播種量均可獲得較高產量。但在裴圩鎮種植的最適播期為10月5日—15日,在此播種期內每667 m2適宜的播種量為10~15 kg,若肥力水平偏低或播種期推遲,則應適當增加播種量。播種時采用機條播,適當將小麥行距加寬至23 cm左右,以增強田間透光效果,減少病蟲為害,利于增產。一般播深3~4 cm,播后鎮壓,并開好麥田三溝,做到溝系暢通,達到旱能灌、澇能排,且有利于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病蟲為害。
小麥的產量和蛋白質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發育時期的供氮水平,“江麥816”每667 m2目標產量要達550 kg以上,建議每667 m2總用氮量為15~20 kg(基肥盡量增施有機肥,適當配合氮磷鉀肥及微量元素施用,氮肥基追肥比為7∶3,超高產栽培基追肥比為5∶5)、P2O57~8 kg、K2O 10 kg左右。做到化肥深施,有機肥分層施,且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冬臘肥和返青肥的施用。越冬期追肥每667 m2施尿素2.5~5 kg促平衡,在基部一、二節間定長及倒2葉出生前后(3月25日前后),要重視拔節肥的施用(每667 m2施尿素10~15 kg),以達到鞏固分蘗成穗、主攻大穗、提高粒重的目的。后期應注意養根保葉,提高千粒重,一般田塊每667 m2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0.25~0.5 kg,脫肥田塊可每667 m2另加尿素1~1.5 kg混施。
主要把握好四個關鍵技術:(1)做好抗旱排濕工作。小麥播種后,若墑情差應澆水抗旱,促進出苗;冬季遇雨水較多,應及時清溝排濕;拔節孕穗期是小麥的需水臨界期,遇旱必須澆保花水,以增加小麥粒數。(2)實行化學除草。播種后出苗前,每667 m2用33%氟噻·吡酰·呋(拜寶瑪)80 mL兌水30 kg進行噴霧防除,可一次性防除大部分單子葉雜草及前期雙子葉雜草,尤其對看麥娘、早熟禾發生重的田塊防除效果更好。出苗后春季小麥返青拔節前進行莖葉處理,以單子葉雜草發生為主的田塊,每667 m2用5%唑啉·炔草酯(大能)80 mL加50%異丙隆125 g兌水30 kg進行噴霧防除;以闊葉雜草發生為主的田塊,每667 m2用苯唑·二甲鈉(闊極)50 g加20%使它隆40 mL兌水30 kg進行噴霧防除。(3)防治病蟲。小麥返青前后,及早使用己唑醇、噻呋酰胺等藥劑加氧化樂果防治蚜蟲、麥蜘蛛、紋枯病;拔節后密切注意小麥白粉病的發生,建議及早使用醚菌酯防治;抽穗前后結合防治赤霉病進行蚜蟲防治,可使用氰烯菌酯加抗蚜吡蟲啉和磷酸二氫鉀、氨基酸等微量元素進行藥肥混噴,以增加后期光合物的生產量,增強抗逆性,并視天氣情況進行第2次防治。(4)適時化控。在小麥返青拔節期,每667 m2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0~30 g兌水30 kg噴霧,可明顯縮短小麥莖基部節間長度,使莖稈粗壯,以利于抗倒、增產。
為使小麥獲得優質高產,可將傳統的蠟熟末期收獲推遲到完熟初期進行機械收獲,這樣可提高小麥品質,延長面團穩定時間。同時,要關注天氣變化,防止因天氣原因造成小麥減產,確保顆粒歸倉,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