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繪華 徐新春 華 琳 陸 強 張 俊 蔣其根 胡大明
(上海市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700)
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熟期較早、適口性較好的特早熟水稻品種(國慶稻)深受消費者歡迎;同時,合理的肥料施用量對保障稻谷品質、穩定單產、提高特早熟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意義重大。為確保特早熟水稻品種能在9月20日前后成熟,筆者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對特早熟水稻品種“青角22”產量的影響,以期明確“青角22”的養分需求規律和施肥技術,以供廣大種植戶參考。
試驗設在上海市青浦區現代農業園區青浦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科技創新基地進行,供試田塊為冬季深翻休閑田,土壤為青紫泥。供試水稻品種為特早熟水稻“青角22”,于5月13日用7%菌蟲清40 g、10%吡蟲啉10 g、6%盾清8 mL加水8 kg浸種60 h,然后催芽至露白。于5月17日統一播種,6月9日統一機插,病蟲防治參照大面積生產進行。
試驗共設4個處理:(1)純氮施用量為210 kg/hm2;(2)純氮施用量為 232.5 kg/hm2;(3)純氮施用量為255 kg/hm2;(4)純氮施用量為277.5 kg/hm2。每處理小區面積為1 133.4 m2,不設重復。移栽前(6月5日)施基面肥,用緩釋肥157.5 kg/hm2;第1次和第2次追肥分別在6月14日和7月15日施用,具體肥料施用量見表1。
4個處理于同一時間播種、移栽,但由于總用氮量不同,各處理水稻的抽穗期、成熟期均有不同,但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由表2可知,4個處理的水稻全生育期最多相差3 d,成熟期最早的是處理(1),9月22日成熟;成熟期最晚的處理是處理(4),9月25日成熟。

表1 各處理肥料用量設計 (單位:kg/hm2)

表2 各處理水稻生育期比較
由表3可知,處理(1)-(4)的分蘗率依次為308.0%、369.9%、394.2%、361.6%,其中處理(3)的分蘗能力最強,處理(1)的分蘗能力相對較弱。處理(1)-(4)的成穗率依次為80.4%、77.0%、79.5%、84.3%,其中處理(4)的成穗率最高,處理(2)的成穗率相對較低。
從各處理的水稻實產來看,處理(1)-(4)的實產隨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遞增,實產最高的是處理(4),達7 885.5 kg/hm2;其次是處理(3),產量達7 816.5 kg/hm2;產量排第3位的是處理(2),為7 581 kg/hm2;產量最低的是處理(1),為7 485 kg/hm2。其中,處理(4)與處理(3)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表3 各處理水稻主要經濟性狀及產量比較
于水稻成熟期(9月25日)調查收獲前水稻倒伏情況發現,4個處理的水稻均未發生倒伏。
試驗結果表明,本試驗條件下,在純氮施用量為210.0~277.5 kg/hm2范圍內,特早熟水稻“青角22”的產量隨純氮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當純氮施用量為277.5 kg/hm2時,產量達最高。同時,水稻的成熟期、抗倒性等也沒有因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受到明顯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肥料施用量,肥料施用時間對特早熟水稻品種的產量、成熟期等影響也較大,因此適宜的肥料施用時間對特早熟水稻品種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