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紅燕 湯露萍 李 莉 (江蘇省宜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406;江蘇省宜興市植保植檢站 406;江蘇省宜興市林業站 406)
近年來,受耕作制度調整、全球氣候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等因素影響,江蘇省宜興市小麥赤霉病重發頻次明顯增加,2014年大發生、2015年中等偏重發生、2016年大發生,部分小麥田由于赤霉病發生嚴重,麥粒中DON(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含量超標[1],麥粒遭糧食收購單位拒收,從而嚴重影響了宜興市的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2017年宜興市小麥抽穗揚花期遭遇連續陰雨天氣,故在小麥抽穗揚花初期用40%多·酮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對小麥赤霉病進行了防治,但據小麥灌漿初期天氣預報,小麥生長后期仍將遭遇連續降雨,小麥赤霉病大流行態勢明顯。因此,為鞏固前期對小麥赤霉病防治的成效,繼續控制小麥赤霉病為害,筆者在2017年小麥灌漿初期進行3種低毒、低殘留藥劑防治赤霉病效果比較試驗,以期為今后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宜興市芳橋鎮金蘭村進行,供試田塊地力中等偏上。供試小麥品種為“蘇麥188”, 2017年4月11日(小麥抽穗揚花期)噴施40%多·酮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對小麥赤霉病進行第1次防治。5月4日(小麥灌漿初期)調查,小麥赤霉病病菌侵染率仍較高,小麥發病較重,已有紅粉顯現的病穗率為11%,已被病菌侵染、小穗穎殼呈黑褐色、但尚未有紅粉顯現的病穗率為24% 。
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是40%多·酮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600 g/hm2、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750 g/hm2、清水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各小區隨機排列,每小區面積66.7 m2。于2017年5月4日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每667 m2兌水40 kg常規噴霧防治。
試驗當日(2017年5月4日)天氣為多云,平均氣溫為21.9 ℃,最高氣溫為29.6 ℃,最低氣溫為10.5 ℃;試驗期間(2017年5月4日—31日) 平均氣溫為20.1 ℃,平均最高氣溫為24.8 ℃,平均最低氣溫為16 ℃,陰雨日為17 d,降雨量為108.7 mm。
施藥后7 d、18 d(小麥赤霉病定型時),每小區隨機選5點,每點調查20穗,共計100穗,調查病穗數和病穗嚴重程度。
每處理選擇已顯癥為1級的病穗10個,并做好標記。施藥后7 d、18 d(小麥赤霉病定型時),調查小麥灌漿初期開展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對已顯癥病穗病情發展的影響。
每處理選擇已被小麥赤霉病病菌侵染、小穗穎殼呈黑褐色、尚未有紅粉顯現的麥穗10個,并做好標記。施藥后7 d、18 d(小麥赤霉病定型時),調查小麥灌漿初期開展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對已被病菌侵染、尚未顯癥麥穗的小麥赤霉病發生發展的影響。調查內容包括未顯癥麥穗是否顯癥、顯癥病穗的發展情況。病穗嚴重度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級,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2]。
按以下公式計算病穗(粒)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病穗(粒)率(%)=[病穗(粒)數÷調查總數]×100;病情指數=[Σ(病穗數×病級代表值)÷(調查總穗數×4)]×100;防效(%)= [(空白對照區病情指數或病穗率或病粒率-處理區病情指數或病穗率或病粒率)÷空白對照區病情指數或病穗率或病粒率]×100。
在小麥收獲前(6月1日),調查有效穗數,考查每穗粒數、千粒重。按以下公式計算產量:每667 m2產量=每667 m2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平均粒重×0.85。
施藥后1 d、3 d、7 d、14 d、28 d觀察各藥劑對小麥生長有無藥害影響,如有,記錄藥害類型和程度。
由表1可知,用藥區與清水對照區相比,病穗率、病穗嚴重程度明顯下降,小麥赤霉病擴展蔓延受到抑制,說明供試的3種藥劑在小麥灌漿初期使用對小麥赤霉病具有較好的防效,其中,以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最佳。

表1 小麥灌漿初期用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效果比較
2.2.1 已顯癥病穗
藥后7 d,清水對照區小麥赤霉病發生嚴重,標記的病穗有7個發展為2級病穗,1個為3級病穗;藥后18 d,清水對照區小麥赤霉病仍發生嚴重,標記的病穗有5個發展為2級病穗,3個發展為3級病穗,1個發展為4級病穗,說明小麥灌漿期宜興市的天氣條件十分有利于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發展。藥后7 d,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處理區標記的病穗僅有1個病穗發展為2級病穗,說明該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蔓延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藥后18 d,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處理區標記的病穗有3個發展為2級病穗,其余仍為1級病穗,說明該藥劑對抑制小麥赤霉病蔓延的持效性也較好。其他2種藥劑處理區與清水對照區相比,病穗差異不明顯。由此可見,在小麥灌漿初期選用優良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對已顯癥病穗的病情進一步發展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降低病穗嚴重度。見表2。

表2 小麥灌漿初期用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已顯癥病穗定點觀察結果 (單位:穗)
2.2.2 未顯癥病穗
藥后7 d,清水對照區標記的未顯癥病穗中有8個小穗病部出現粉紅色霉層,發展為1級病穗;藥后18 d,清水對照區標記的未顯癥病穗中有5個發展為2級病穗,3個發展為3級病穗,1個發展為4級病穗,這進一步說明小麥灌漿期宜興市天氣條件十分有利于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發展。3種藥劑中,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對小麥赤霉病蔓延的抑制效果最佳,藥后7 d,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處理區標記的未顯癥病穗中,有2個小穗病部出現紅粉,發展為1級病穗;藥后18 d,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處理區標記的未顯癥病穗中,有9個小穗病部出現紅粉,其中5個發展為1級病穗、4個發展為2級病穗,與清水對照區相比,病穗嚴重程度較低。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對小麥赤霉病蔓延的抑制效果次之。40%多· 酮可濕性粉劑處理區病穗嚴重程度與清水對照區幾乎無差別。由此可見,在小麥灌漿初期選用優良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對已被小麥赤霉病菌侵染但尚未顯癥的病穗,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效果,能有效抑制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和蔓延,減少病穗率、減輕病穗嚴重度和減少病粒數。見表3。
由表4可知,小麥赤霉病大發生年份,在小麥灌漿初期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治,能取得較好的增產效果。40%多·酮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600 g/hm2和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750 g/hm2處理的小麥產量分別為3 601.61、3 855.48和4 664.89 kg,分別較清水對照增產12.03%、19.02%和45.10%。
據藥后1 d、3 d、7 d、14 d、28 d目測,各藥劑處理區小麥的生長正常,無明顯藥害癥狀出現。

表3 小麥灌漿初期用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未顯癥病穗定點觀察結果 (單位:穗)

表4 小麥灌漿初期用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測產結果
40%多·酮可濕性粉劑、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和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3個低毒、低殘留農藥,在小麥灌漿初期噴施對小麥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且對小麥生長安全。其中,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750 g/hm2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最佳,在小麥灌漿初期赤霉病發生已較嚴重的情況下用藥,藥后18 d的病粒率防效仍接近70%;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600 g/hm2不能有效控制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應適當增加用藥量以提高防效;40%多·酮可濕性粉劑在宜興市防治小麥赤霉病中已連用多年,近年來,小麥赤霉病病菌對該藥劑的抗性增強,防效明顯下降[3]。
在小麥赤霉病大發生年份,僅在小麥抽穗揚花初期防治1次,不能有效控制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及為害,宜在小麥灌漿初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750 g/hm2進行再次防治,可有效抑制小麥赤霉病的擴展與蔓延,降低病穗率和病穗嚴重程度,從而減少小麥赤霉病病粒數,降低麥粒中 DON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