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偉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方案提出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出上述調整旨在“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
文化與旅游交叉度高“文旅”已成業內熱詞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陳少峰表示,在實踐中,文化與旅游兩個產業的重合度越來越高,文化產業領域越來越常見的一個詞就是“文旅”,文化與旅游正成為同一個產業。
陳少峰說,越來越多的大型項目,既是文化項目也是旅游項目,很多文化產業目標必須與旅游相結合,“以前我們有一些專家建議建立‘大文化部,就包括將旅游納入。現在實現了政府的文化與旅游職能合并,是非常好的事情。”
改革方案提出,文化和旅游部職責包括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游業發展。在陳少峰看來,文化與旅游部門的合并,有利于解決文化事業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很多地方建設的文化類場館,其實支撐不了內生式的增長,沒法解決事業與產業兼顧問題,很多事業都是賠錢的。如果文化與旅游結合,既能利用旅游壯大文化產業,也能強化旅游中的文化體驗和產業屬性。”
具體實施方面,文化部有文化事業和產業功能,文物局管理著有著旅游潛力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文化遺產。“如果再加上旅游,將有利于增強做戰略規劃和實施大項目的整體性,促進協調管理、戰略規劃、資源互補、人才利用、延長產業鏈等。”陳少峰說。
未來會出現更多有內涵的旅游目的地
陳少峰認為,在行政機構上實現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將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掃除機制障礙。“文旅產業發展,涉及事業單位、文化機構和資源的配置。比如說我們現在要建文化綜合體,既有文化事業的目標,也有產業目標。成立新部門以后,兩個領域可以聯合行動,例如很多項目申報時,既是旅游項目也是文化項目,以后就能方便很多。”
文化旅游部門的融合,還將有望推動以更開放的眼光看待文化與旅游項目。陳少峰注意到,各地在發展旅游、文化項目時,比較“重資產化”,目光主要放在硬件建設方面。“應該用思考文化的眼光去思考旅游,傳統文化中哪些可以變成旅游體驗的元素?有些文化項目只考慮到本地文化市場,如果從旅游的角度考慮游客的需求,會有全國性的眼光,并且在項目設置和多功能化方面有很好的提升。”
陳少峰認為,目前國內景區旅游朗票收入普遍占比太大,這也是旅游項目缺少文化產品開發帶來的弊端。文化與旅游部門組建以后,有助于加大文化產業挖掘力度,使得硬件為內容服務。“從觀光上升到娛樂,再上升到文化內涵的體驗。發展以內涵為主的文化和旅游產業,可以預見,未來會出現更多有內涵的旅游目的地。”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