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虎
朋友,您聽說過微電影嗎?如果沒有,那您就太“out”了!而今,社會已進入了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微時代,微博、微信、微小說、微經濟等微文化大行其道,其勢燎原。微電影就是微時代文化娛樂園地的一支奇葩。微電影是新時代的新產物,它2003年在美國誕生,2005年登陸中國,僅僅十幾年的時間,微電影已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蓬蓬勃勃發展起來了。它可以在在手機上打開,可以在網絡上播放、適合在移動狀態下觀看,方便在短暫休閑狀態下欣賞,其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友情愛情、公益教育、商業信息等眾多方面。它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由于它具有三微特征(微片長、微制作、微投資),適應時代需要,所以玩的人多,看的人也多,于是乎便很快蔚然成風了。2012年大同開始發展微電影,幾年之間便風生水起,在國內、省內連獲金獎,引起國內業界高度關注。說起大同微電影,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段增發。段增發是我的小師弟、老朋友,日前,一個陽光溫暖、惠風和暢的日子,我采訪了他,聆聽了他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故事。
大愛如山
我與段增發是山西師大的校友,在學校我們就有過交集。這些年他在市作家協會先后任秘書長、副主席,我在“作協”報告文學研究會任副會長,交流日多,感情愈深,但對他青少年的經歷并不了解。日前相約,在他的工作室我采訪了他。段增發滿懷深情地向我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故事。
段增發家在朔州市山陰縣后所鄉一個叫辛立莊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不識字的農民。父親一生勤勞、少言寡語。母親快人快語、寬容熱情。早先是人民公社、生產隊,集體上工,一起干活,農業學大寨。每天都是一出勤兩送飯,戰天又斗地,披星戴月干。父母每天下地勞動,天寒地凍、風里雨里,勞作一年,一家人還難得溫飽。
為了能給家里添幾個活錢,也為了給父母減少一點負擔,段增發和村里小伙伴們從小拔草喂兔子,上小學每天放學后繼續堅持拔,最多時喂養七八只兔子。上初中時,趕上改革開放,村里分田到戶了,雖然農民沒有以前那么緊張勞累了,可父親早起晚睡辛勤勞作的習慣還是沒有改變。他干完地里的農活,每隔三四天他還要到幾十里外的大山里去砍柴。砍柴一是解決家用,此外還能向村里的“四屬戶”賣點錢。每逢父親去砍柴,段增發都要到離村五里的山口去接父親。當他老遠看見父親背著百十斤柴捆艱難行走的身影,便急急忙忙跑過去。想替父親背一段,讓父親緩一緩,可父親怕他身單力薄,把他累壞了,只讓他從柴捆里抽一少部分背上。因為不能為父親多分擔一點辛勞,段增發常常感到特別愧疚。
段增發母親的寬厚直爽、熱情好客是方圓十里八村出了名的。主人一熱情,親戚以及山那邊代縣的朋友、老家人自然也會來得勤些,雖然家里待客的只有山藥粗糧,但大盆大碗的,總能讓親朋們吃得高興滿意。母親剛強,特能扛事。段增發初中畢業考上山陰縣一中,到離家幾十里外的縣城上高中,村里是第一個。上高中又是學費、又是伙食費,又是教材費,這對一個普通的農家來說確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家里沒錢,他看家人為難,就拿定主意不去上學。可母親說,家里再窮也要供孩子讀書。賣了些糧食,又走東家串西家的去告借,總算湊夠了上學的錢。在學校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發奮讀書,為父母爭口氣。高中畢業后,他又是村里第一個考上了大學。當時,家里人又是高興又是憂愁。因為兩個姐姐出嫁,還有一個妹妹一個弟弟也在上學,負擔重。他想,自己上大學,又要給父母出難題。母親看出了他的心事,開導說,上大學是光宗耀祖的事,也是給你長出息的事。別的事你不用管,有媽在,就一定要送你上大學。上大學那天,父母送他到村口,他走了老遠,他們還站在那里。一向堅強的他淚水止不住的流下來。大二的時候,父母把16歲的妹妹提早出聘了,把婆家給的嫁妝錢也挪用來供他上學了。看著父母四季操勞日漸蒼老的身影,他多次傷心流淚……多少年過去了,那些情景還一直烙在他的心里。
文學之路
段增發從小就有個文學夢。他喜歡看書,長篇小說、小人書、故事書,一看就上癮。別人問他你長大了想干啥?他堅定地說:“想當個有文化的公社干部”。古人是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他是一大早就起來讀書,晚上堅持又讀書到深夜。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以至后來參加了工作,幾十年的時間他都是這樣堅持走過來的。他讀過的中外名著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旗譜》、《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艷陽天》、《創業史》、《呂梁英雄傳》、《基督山伯爵》、《簡愛》、《巴黎圣母院》、《復活》《茶花女》等有數百部之多。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事實也的確如此。段增發讀的書多,提筆作文自然不在話下。1981年他考上山西師大中文系,大學期間,他課余時間一頭扎進圖書館,暢游在文學的海洋里。在學校他除了按時上課、完成作業、刻苦讀書外,還擠出時間嘗試搞文學創作。他興趣廣泛,小說、詩歌、散文他都大膽探索,他還與同學一起搞過攝影小說創作。段增發告訴我,1985年他從山西師大中文系畢業后,就分配到原雁北藝校任教員,他給學生講語文知識,兼學校戲劇創作室創作員,跟著傅勛瑞主任這個經驗豐富的戲劇老編導,學習劇本創作,漸漸掌握了劇本創作的特點和規律。那時學校有個學生劇團,他作為隨團老師,既負責給他們講課,又利用業余時間練習改編劇本,得到同學和老師們的贊譽。1987他調到原雁北文聯,時任文聯主席馬駿、創聯部主任丁義賢從藝校發現了他,推薦調他到《北岳》雜志社擔任小說、詩歌編輯。87年到97年,這十年是他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他先后發表小說、報告文學、詩歌等近30萬字。其作品詩歌《夜烙》、小說《緣分》、報告文學《滄桑玉井鄉》、《大陽地震中的青春群雕》、雜文《伍夫人陸夫人“柒夫人”》,論文《反腐敗斗爭要注重發揮群眾的主體責任》等等在山西日報、山西文學、都市文學、百花園、正氣等報刊發表。1993年加入山西作家協會,曾兩次參加山西作家代表大會。這期間他曾兼職大同《家庭時報》主編、大同電視臺《特別關注》策劃、總策劃。十年編輯生涯,他圓了自己的文學夢。
迷上微電影
微電影是新世紀文學園地涌現出的一個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特點,就是新奇、新鮮、有旺盛的生命力。段增發說,我從小是看電影長大的,那生動的畫面,傳奇的故事,動人的歌聲,給我的童年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我愛電影,可做夢都不敢想有一天自己拍電影。微電影的出現,喚醒了他內心潛藏已久的電影夢。大電影,那是“高大上”,高投入、大集團、上檔次。一般人玩不起。微電影就不同了,小投入、小團隊、小制作。這就為普通人玩一把電影提供了可能。但是,微電影也是電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真要搞出點名堂,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段增發走上微電影之路,完全是一種偶然的契機。1997年,已踏踏實實當了十年文學編輯的他,被借調到大同市紀委宣教室,后進入機關刊物《方正》雜志擔任編輯、副總編;2002年以來,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始與電視臺一些欄目合作,側重搞劇本撰寫,文化策劃,獨立制片。2015年段增發調整到大同市紀委電教中心,個人興趣愛好與工作統一起來。新的工作崗位,帶來新的動力和激情,決心在微電影事業上投入更多身心,力求有所建樹。
此前,段增發在業余時間多次幫助大同市京汣文化創意傳播中心策劃、編導影視作品。該中心所拍攝的微電影,90%是段增發編劇、導演。大同市京汣文化創意傳播中心成立于2012年,大同市文化局主管,是我市為數不多的具有影視制作資質的社會組織(民辦非企)。近年來作為該中心的“編外”總監,段增發先后參與編導了《杏花》、《邊地牧人》、《族譜》、《樹癲》、《大考》、《萬家心愿》、《打不碎的記憶》、《娘心》、《葵花朵朵向陽開》、《多年離家已成客》、《油菜花開》、《冬陽》、《臘八謠》等十多部微電影。其中,《杏花》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精剪版《面包有了,夢難圓》獲搜狐網微電影大賽一等獎,《約定,在那個時候》獲山西首屆微電影大賽一等獎、深圳國際微電影節三等獎項。《族譜》獲得平遙國際微電影節最佳創意獎、首屆中國金花大學生微電影大賽“最佳編劇獎”、山西省紀委“清風山西”微電影優秀作品獎。《邊地牧人》獲大同“古都燈會”最佳剪輯獎、山西“首屆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微電影大賽優秀獎。2015年以來山西省舉辦的三屆優秀網絡視聽節目評選活動,榮膺“三連冠”!攝制的微影紀錄片與微電影連續有五部作品獲獎。如此高頻率、高規格的獲獎,在大同,在山西,乃至在全國,都實屬罕見。段增發由此成為了微電影界的一匹黑馬,山西微電影界獲獎專業戶,大同微電影界的一面旗幟。
段增發是一個執著的人。他一旦認準了一個目標,就會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大有“奮力勇向前,九牛拉不回的”勢頭。他熱愛微電影,熱愛大同故鄉。他把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用微電影這一全新的藝術形式,表現他對故鄉故土、父老鄉親,山川風物、風俗人隋的大愛深情。每一部微電影作品的創作拍攝制作,他都是以飽滿的激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其中,為此他常常夜以繼日的工作,樂此不疲。果然是“有心人天不負”,短短幾年,他就在微電影界取得了驕人的業績,開創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段增發告訴我,他最近正在策劃籌拍一個名為《大同之大》的系列微電影,從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收藏物品入手,對重要節日、民俗風情以及一些文化古村鎮進行“尋根”;以現實生活中的故事為載體,通過“活態文化”反映古今特色、大同之“大”,增強文化自信,啟迪大同市民和全國網友不忘過去、珍惜今天,傳承從我們做起。其目的就是為了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市,讓大同文化早日活起來、火起來,盡快實現幸福、富裕、美麗的大同夢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