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以人為本”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亦是教育發展的目標導向。但應試教育長期主導教育舞臺,以知識積累、成績提升為教學目標的模式,成為思維定式。語文離“人文”越來越遠。近幾年,教育工作者開始提倡素質教育替代應試教育。作為教學風向標的高考,便是這場教育變革的先行者。“人文”色彩逐漸走進語文高考,并成為語文高考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人文色彩;語文高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其發展必然指引高中語文教育發展方向。隨著教育不斷前進,高中語文教育正做著微妙的改變,從人文角度來看,可分為兩部分論述:第一,延續經典傳誦,但不僅限于學習書面內容;第二,語文教學更需關注時事,并彰顯語文本身所具有的濃厚的人文色彩。
一、傳誦經典,從學習內容向學習思想精神轉變
經史子集,一直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中,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必修二中,選自《楚辭》的《離騷》;必修三中,選自《荀子》的《勸學》,等等經典作品,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篇目。根據統計,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共計65篇文章,其中來自我國古代經典作品30篇,占總篇數的46%;而這30篇作品中,重點學習的就有24篇,占總篇數的36.9%,占經典作品數的80%。以上數據充分說明,傳誦經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任之一。無論教育如何改變,經典必須學習。對于經典作品的學習,當下高中語文教學和之前有區別嗎?答案是肯定的。應試教育下的經典作品教學,教師和學生都更加注重對于文章本身內容的把握。古代文章字體繁復,字義復雜,逐字逐句學習,成了經典作品教學主要內容。而文章本身能為學生帶來什么積極影響,往往被忽視。
高考語文試題的轉變,引導高中語文經典作品教學側重點的轉變。如2017年語文全國卷一中,在對名篇名句默寫的考查中,并沒有再以單純地給了上句填下句,或是給了下句填上句的形式出現,而是在考查中增加了對經典作品精神的理解,如在考查《阿房宮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默寫時,就用了“杜牧在《阿房宮賦》的結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愛護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說”這樣的題引,若不了解經典作品其中的精神內涵,即使能夠背誦,也很難回答正確。
而類似要求掌握經典作品內在精神內涵的考題,在2017年語文全國卷二、2017年北京高考語文試題等多套考題中出現,這指引了高中語文經典作品教學的新方向。
因而,除了重點詞匯的掌握,教師開始轉變教學方式,運用不同教學形式,加深學生對經典作品內容背后的精神的理解。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重點篇目《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教師會選擇情境模擬的形式,讓學生扮演廉頗、藺相如的角色,切身體會主人公面對當時情境下的心理,從而更好理解身為武將的廉頗和身為文將的藺相如是以怎樣不同的情懷和行動,去表達自身的愛國情懷。而在學習經典詩文時,教師不再僅僅追求對于詩句意思的教授,而是更加注重對于詩人背景的介紹,或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了解詩人生平,在課堂上分享自身見解,再結合詩文本身,去理解詩文背后的人文精神。
經典作品中的人文色彩,正是依托從學內容到學精神的轉變,逐漸散發出本屬于經典作品的人文魅力。字詞的功底是外在,內容背后的人文精神是內在,二者缺一不可。
二、關注時事,彰顯語文本身具有的濃厚的人文色彩
無論高中語文教材如何調整,從未忽視過人文色彩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除了關注學生對于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外,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必修教材中都會有“表達交流”單元。如必修一中的“心音共鳴”“人性光輝”,必修二中的“直面挫折”“美的發現”,必修三中的“學會寬容”“善待生命”“愛的奉獻”,必修四中的“確立自信”“發展幸福”,必修五中的“謳歌親情”等,都是教材編者對語文教學中人文色彩的關注,從文本上體現人文色彩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程度。
但往往,高考對于此部分內容沒有明確要求,教者也就忽略其對于教學的關鍵性。教授這些內容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成績,學生也就不再關注這部分內容。大方向的偏離,使得高中語文教學中缺乏人文色彩。
近幾年,高考語文不再是古板地學習文學文本知識,學習答題技巧。靈活的出題方式決定了那些適用于之前考試的學習方式,無法再幫助學生取得好成績。
像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寫作部分,就提到了“中國關鍵詞”,例如“一帶一路”“美麗鄉村”“食品安全”“移動支付”等詞。這些詞語并不是埋頭苦干吃課本能了解到的,它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轉變,通過所學知識與社會發展接軌。
而在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Ⅱ寫作部分,則是運用六句名句,觸發學生思考。其中“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要求學生遇事要勇敢面對,做到敢作敢當;“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則是啟發學生需胸懷大志,百舸爭流。而諸如此類的對于時事、對于人文關注的題目,在其他省份高考題中均有所體現。可見,高考為當下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關注時事,關注人文,彰顯語文教學中的人文色彩。
高考是學生通向遠大前程的最便捷的路徑,而語文教學更應注重人文教學,讓語文本體所具有的人文色彩對學生潛移默化,發揮出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功用。
參考文獻
[1]刁品飛.強化人文關懷,注重新課改下初中語文人文教育[J].課外語文(初中),2013(1).
[2]彭宏.試論語文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度量操控問題[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