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成武
【摘要】筆者以提高農村初中生語文實踐積極性為指導思想,針對農村學校語文教學現實,大膽地進行了創新教育實踐,摸索出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拓寬語文實踐活動范圍、提高學生語文實踐積極性等十個好途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不斷提升聽說讀寫的能力,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限于篇幅,筆者先與大家分享四個方面。
【關鍵詞】三分鐘小廣播演講;研學旅行;微信相冊;班級小報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新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是讓語文教學回歸本質的一種教育要求。想要真正將該要求落實到農村初中語文教育中,必須要確保教師教學模式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特征,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對如何提高農村初中語文實踐積極性予以探討。
一、堅持課前三分鐘小廣播演講活動,展現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農村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設施,給學生營造一個濃郁的語文學習氛圍。農村學生不是不愛閱讀、不愛說話嗎?那好,課前三分鐘小廣播演講活動,趕每個學生上講臺。按“1+1”組合(一名優生指導一名中差生)輪番上陣,事前準備好,在每堂語文課前三分鐘,由一位學生進行口頭演講。學生可以繪自然風光、憶童年趣事、講家庭親情、報告最新國際國內新聞、說有趣笑話、誦優美詩詞、講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史故事等,不拘形式和內容。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還可組成師生評委,對演講進行評定打分,記入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單。通過這種方式,促學生閱讀,促學生觀察,促學生傾聽,促學生說話,有利于學生各項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上臺當眾演講,培養了孩子膽量,展現了學生個性,在相互影響中會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以研學旅行為途徑,感受自然和民間文化的熏陶
“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睆膶W生最熟悉的東西開始,老師以一顆敏感的心去叩開學生探究生活、自然、身邊文化底蘊的心靈之門,讓學生把繽紛多彩的現實內化為情感頓悟,把學語文與生活完美地相融合。農村清新怡人的自然環境、淳樸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間文化資源等,均是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入的好素材,更是農村孩子情感歸屬的寄托。積極開展研學旅行等走出校園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擁抱自然,到民間去采風。引導學生觀察農村特有的景致,奇山、怪鳥、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橋、風雨中的小樓閣……引導學生體驗農村豐富的生活,播種、收割、趕集、廟會、節慶、野炊……引導學生考察農村的民俗文化,從傳統佳節到地方戲曲,從祖輩口傳的典故傳說到幼年傳唱的童謠,清明節的感恩、端午的艾葉、春節的對聯……讓他們觀察、審視、想象、思考,讓他們發現、講述、評論、交流,讓他們寫作。生活之美就蘊含在平凡之中。把這些獨特的說寫資源與個人內在感悟融會起來,讓學生豐富思想,陶冶情感,提升文化素養。
三、用微信相冊記錄美好瞬間,溝通親情,激發情商,書寫情懷
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的教學時代早已過去,信息技術在不斷地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以微信為輔助平臺,對學校語文教學能起到積極作用。周內在校學習期間,為預防學生學習分心,除特別開放時間,是應該禁用手機的。但周末等假期中,微信則是師生交流的第二課堂。利用微信,指導學生家庭作業,答疑解惑;利用微信,分享有關語文教學的圖片、視頻、音頻、文獻等資料,拓寬語文學習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在輕松氛圍中,掌握更多語文知識。其實,微信對語文教學的輔助,更好的使用在于用微信相冊記錄美好瞬間,溝通親情,激發情商,書寫情懷,發表點贊,交流展示。筆者觀察自己和周邊同事的微信朋友圈,發現一個令人驚奇和振奮的事實。絕大多數“微粉”們,不分男女老少、文化層次高低,微信相冊的主流是記錄和點贊各自生活的美好瞬間、城鄉各地的風土人情,分享充滿哲理的詩詞美文、風趣幽默的小故事……正印證了一句話“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微信中的正能量,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微信相冊,成了每個公民展示自己亮麗風采的名片。受此啟發,我要求學生在假期中用手機拍攝生活中的閃光點,記錄自己成長中的精彩瞬間,傳至微信相冊,并配以簡潔的文字描述,分享給父母、老師和同學,同時相互間通過點贊、評論,促進交流和共同進步。這樣做,既有利于親情溝通,打開留守少年封閉的心靈,彌補他們缺失的家庭教育,更激發了學生的情商,調動他們從沉迷游戲與電視的不良消遣和懶散被動的讀書狀態中振奮起來,讓他們樂于在廣闊的生活天地中學語文、用語文,不斷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四、用班級小報展示學生書畫作品和習作,激勵學生對成功的追求
“成功體驗法”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成功動機,指導學生的成功行為,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進而升華成功的目標,達到人人都主動爭取成功,不斷取得學習進步的目的。辦好黑板報、學習專欄;更出彩的活動是成立學生報社,人人參與,分組輪流負責,自辦小報半月刊。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最主要的是展示學生優秀習作、日記和書畫作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我們對于書寫不認真以及作文不用功的懶散學生進行鞭策,將他們的書寫及習作手跡拍成照片,一并在小報上展示。利用展示手段,讓漢字書寫和學生日記成為開啟學生心智之美的觸發點。相信為了樹立個人的風采,他們會改掉散漫的學風,認真讀寫,不斷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總之,在農村學校,我們要注意開拓語文實踐途徑,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活動起來,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從而有效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