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含
有人曾說,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他的人生態度。筆者看來,最重要的是:應以學識為基礎,以政策為方向。
學識是基礎。
學就是學問,識就是見識。學問與見識構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了我們步入這個社會最為基礎的要素。
首先,你的學問最淺體現在你的學歷上,它成為了你找工作時的第一塊敲門磚,畢竟現在是一個張口只要“985”“211”畢業生的時代。其次,見識則最淺體現在你的待人處事、工作能力上。一個擁有上世紀思想的“老古董”是沒有前途的。現在進入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百分之七十左右不是裸分進入,而是通過可以顯示你學識的“自招”及其他專項才有機會入學。
綜上,當代青年人走入社會的第一步就是看一看自己的學識怎樣。
另一面,有學識但仍需政策為我們指明方向。
無可質疑,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透過國家政策,我們才能更好的為自己的人生做出科學的規劃。
這是個未來定將屬于我們的時代!但在此之前,我們要做到至少不落后,即便是有了學識,我們依然需要鮮明的國家政策為我們指引方向。這是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只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伴著時代的節奏,奔跑在時代的潮流了,才能成為時代弄潮兒。比如,“英語說”軟件發明的創始人就是奔跑在時代潮流里的成功典型。該軟件巧妙的解決了當代人渴望學習英語而又缺乏時間的問題,所以一經推出即受很多人的追捧,首輪融資即過千萬。
當代青年人在自我發展路徑的設計上,應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切忌自以為是的盲目跟風,如此方能抓住時代機遇,博取未來的成功。
社會實踐告訴我們,濫竽充數般的投機取巧是蒙混不了太久的。試想,如果社會上的人們都不愿意去扎實工作,用心鉆研,而是想憑借小聰明僥幸取得成功,那么這個國家還能有美好的發展前途嗎?
所以,身處當代的我們理應奔跑在時代的潮流里,爭做時代的弄潮兒,不負青春,不負年華。
學識成就了我們奔跑的實力,政策指明了我們奔跑的方向。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青春在即,使命在身,此時不奔跑,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