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霞
摘要:個體心理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建立的一門心理學體系,這門學問不僅是一種人格理論,還是一種治療方式。在阿德勒的著作中,個體心理學的思想隨處可見。但是,阿德勒本人以及其他學者都沒有將個體心理學進行一個系統化的理論建構。以往的研究都會把個體心理學當成弗洛伊德以及其后繼者的一個承接,而本文則提議把個體心理學作為一個單獨而完整的心理學分支。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者更好的研究這個體系,并且為心理學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個體心理學;阿德勒;思想譜系;理論建構
引言
當我們聽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發出第一個疑問,“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是什么?”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三言兩語就是回答的。就像你問人們,“哲學是什么?”,每個人都聽過哲學,但當他們聽到這個問題,大腦便會停滯一下,無法用一句話來說出哲學到底是什么。個體心理學也是這樣,人們都聽過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自卑情結”、“社群情懷”等概念,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人們總是主觀的猜測和理解個體心理學,卻得不到這門學問真正的內涵。所以,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新提及個體心理學的思想譜系并將理論重建,對心理學的進步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一、如何更好地研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一)了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起源和發展
個體心理學的形成和其創建者阿德勒特殊的生命歷程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考察阿德勒的生命歷程可以更清晰的理解其理論的形成。個體心理學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阿德勒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為個體心理學產生提供了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同時個體心理學的形成還得益于諸多其他思想和思潮的影響和啟發,如弗洛伊德、尼采、柏格森、費英格、進化論、實用主義、馬克思主義等 [1]。當我們熟悉了個體心理學創建的歷史,就能更加深入地研究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思想。
(二)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進行系統地理論建構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思想雖然作用巨大,但目前的體系非常凌亂。人們的研究不夠詳盡,片面,達不到它本來該有的水平。在不了解的阿德勒個體心理思想的情況下,只是把其中的概念進行沒有靈魂的復刻,那是無論如何都達不到真正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目的的。要想真正研究這門心理學體系,就必須把從前雜亂的系統重新構建成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
(三)通過研究案例結合個體心理學
在阿德勒寫的著作中,阿德勒細致的描寫了各類案例。最可貴的是,這些案例都是當時的真實事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這些案例,從中能夠真正明白阿德勒對個體心理學思想的應用思路。而且我們也能慢慢地從這些案例中找尋這門學問在解決問題時的規律。所以,在研究個體心理學思想的途中,我們要著重于分析阿德勒的案例和他的個人經歷。
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治療應用
(一)把孩子的自卑引向正道
究竟如何應對自卑呢?應對自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意志消沉退縮不前。另一種是克服阻礙奮力前進,只有采取后一種方法才能真正擺脫自卑的惡夢,從自卑通向成功,真正做到超越自卑。自古寒門出貴子,人往往因為感受到自卑,而奮力拼搏,為獲得優越感而努力奮斗。這種奮斗不僅在個人身上得以體現,在整個人類身上也得到體現。可以這么說,自卑是促使人類不斷發展的動力所在,科學之所以會進步,恰恰是因為人類對自身的無知感到自卑,從而奮力拼搏的結果[]。
(二)追求優越中激發動力
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并不意味著懦弱或異常,反之,它是隱藏在個體背后的推動力,正是由于感到自卑,人們才去努力,才去完成某種事業。當一個人在取得一定成績后,會有短暫的成就感,但當與別人所取得的更大的成績相比較時,他又會產生新的自卑感,這又會激發他更加努力,爭取更大的成功[2]。在這樣永無休止的循環中,個體不但獲得的成就越來越多,而且變得越來越強大。阿德勒把這一過程稱之為“追求優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追求自我的發展和完善,并把他視為是“生命的基本事實”(the funda-mental fact of human life)[3]。
三、結束語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可以說是現代心理學史上的泰山北斗,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將個體心理學變得更加淺顯和具有價值,并呈現給每一個研究這個學問的人。心理學史上沒有幾個人可以跟他一樣,使人印象深刻而又簡單易懂。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包含著各種各樣寶貴的思想資源,從他的每一個案例中,仿佛都能預見到今天的種種心理學現象。因此,阿德勒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當代心理學的“先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絕大多數理論和看法已經悄悄而地融合進現代心理學的思想中。多年后的現在,我們應該重新認識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而不是把目光局限在幾個概念和看法中。我們需要把這門學問筑成一個井井有條的“城堡”,讓每個進來的人都能夠輕松地找到自己想要進去的那個“房間”。
參考文獻:
[1]劉將. 個體心理學的思想譜系與理論建構[D].吉林大學,2012.
[2]陸麗青. 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
[3]曾捷英,周新林.阿德勒合作教育理論簡述[J].比較教育研究,1992(0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