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姣姣 蔣嫻
摘要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并且十九大會議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這說明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是國家關心的重要內容。但是立法主要針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規定,涉及生態破壞的規定寥寥無幾;因此本文先對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差異進行界定,其次列出生態破壞適用的歸責原則上存在的分歧和困惑,最后闡述生態破壞適用環境侵權歸責原則的合理性。
關鍵詞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 環境侵權 原因行為
歸責原則是指行為人的行為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時,行為人應當依據何種標準對受害人進行責任的承擔。歸責原則是確定一個人民事責任時的重要依據,不同類型的侵權使用不同的歸責原則,歸責原則中包含不同的構成要件,使得其在侵權責任承擔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生態破壞屬于環境侵權行為中的原因之一,對其歸責原則的理順有利于理解生態破壞的相關問題。
一、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界定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的各項生產生活活動作用于生態系統,使得生態系統的平衡被打破,導致能力減少或者結構改變,從而引起了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為的因素使得環境發生了化學、生物或者物理的變化,導致環境的質量下降。
(一)法條分析
通過查詢以上表格的法條內容可知,立法明確的規定出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個行為,在我國環境侵權的原因行為當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不同的概念,并且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解釋,也在法條當中提及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者兩個概念。從立法層面上確定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不僅僅可以讓實務和學界很好的區分兩者概念,更有利的是為生態破壞在適用規則上的爭議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二)學理分析
我國除了在立法上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進行規定區分之外,在學界上許多的學者也作出了相應的論述。雖然在環境法學界對于生態破壞的研究不是很多,但是在如今理論界的主流觀點認為環境侵權的原因行為是包括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曹德明教授認為:“廣義上的環境侵權,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呂忠梅教授認為:“環境損害是由于人類的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其次周珂、汪勁、王明遠等學者都認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并不是同一種概念。
二、對生態破壞歸責原則適用的分歧和困惑
(一)法條及法律實務方面
1.法條
首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的第二章第十一條當中規定“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下列侵權責任依照侵權責任法第七條規定的無過錯責任原則確定侵權責任……(二)第八章規定的環境污染責任;”從這一條可以看出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當中僅僅規定了環境污染行為適用的歸責原則,卻并未提及到生態破壞行為應當如何適用歸責原則。其次,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條和侵權責任法的司法解釋所規定的內容大致相同,均未涉及生態破壞行為。但是上文已經論述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8條中,明確把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行為區分開來,這樣就使得生態破壞行為到底該適用何種歸責原則成為一個漏洞,無從查起。縱觀立法和司法解釋可知,對于環境污染的歸責原則在立法上已經有明確規定,但是對于生態破壞的歸責原則,無論是《侵權責任法》亦或是《環境保護法》《司法解釋》,都并未對生態破壞這種環境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進行規定。但是在現如今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生態破壞構成的侵權案件屢見不鮮,生態破壞歸責原則的確立就顯得更為緊迫。
2.法律實務
在法律實務當中,也出現了同樣的爭議。例如楊發均與仁懷市金鑫煤業有限公司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中,一審法院認為此案件應當定性為環境污染行為所導致的糾紛,應當適用環境污染責任的歸責原則處理,而二審法院認為此案件不應當定性為環境污染行為,應當屬于物理毀損問題,歸屬于物權保護的范疇。此案件中一審二審的定性并不一致,一審法院認為生態破壞是環境侵權的原因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二審法院認為生態破壞不是環境侵權的原因行為,屬于物權糾紛,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兩審法院均認為此次行為是生態破壞行為,但是由于生態破壞并未規定出適用的歸責原則,導致無法確定應適用哪種規則體系進行審理。此類型的案件時有發生,由于生態破壞的歸責原則尚未確立,裁判依據不統一導致在實際案件處理中出現不一致的裁判結果,這不利于我國的司法實踐的有利發展。
(二)學理方面
時至今日,理論界對于生態破壞應適用的歸責原則并沒有達成統一的觀點。首先,大多數學者主張適用無過錯責任,王利明在《侵權責任法釋義》中提到:“環境是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總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都應該屬于環境侵權的原因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持有相同態度的學者們認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者之間的致害過程相似,兩個行為的特征比較相像,那么生態破壞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比較合適。并且他們認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都屬于環境侵權的兩大原因行為,這種類型的侵權和一般侵權責任中的侵權行為不同,環境侵權具有獨特性,使得環境侵權不能夠適用一般的歸責原則,而應統—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
然而,另外一些少部分的學者認為,生態破壞應該適用無過錯責任和過錯責任相結合的歸責原則,張新寶認為如果生態破壞行為僅僅造成的是生態系統的損害,沒有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或者污染環境,那么就應當適用侵權法的一股規定即過錯責任;反之,如果造成了人身財產損害或者環境污染,那么就應適用侵權法的特殊規則即無過錯責任。
三、構建生態破壞行為的歸責原則
眾所周知,歸責原則是侵權責任法中的核心要素。同樣的對于生態破壞行為來說,責任承擔最主要的還是看如何適用歸責原則。而在此問題上許多人都偏重于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筆者也認為如此,所以從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正當性來分析是否適用于生態破壞行為的歸責原則。
(一)危險主義及報償主義
危險主義認為在環境侵權當中,環境中產生的危險是加害人制造的,所以其應該對產生的后果負責,適用無過錯責任。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愈演愈烈,生態破壞行為在這一背景下更為復雜,生態破壞有時僅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并未傷及人身財產,但是它造成的危害潛伏性長、致害過程是間接的,范圍不論從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是廣泛的,在之后的一段時間,會由于累積而爆發,造成更大的損失,所以生態破壞的高危險性正是如此,而這種高危險性只有掌握高科技的企業才能控制,對于個人來講是無法控制的。且由于受益人享受權利而帶來的不幸事件,他就應該為此承擔責任,這也正是報償主義所主張的“利之所歸,損之所歸”。
(二)公平主義
公平主義是從受害人的角度出發,受害人在生態破壞行為當中受到損害,如果加害人不承擔責任,那么對無端的受害者是不公平的。其次,在無過錯責任原則下可以避免“誰主張,誰舉證”的弊端,因為對于受害者來講要找到侵權者的破壞行為是很難的,侵權者對于破壞行為后果的可預測性卻很高,只有讓侵權者來對損害和結果之間無因果關系進行舉證難度才會變小。并且,—般的環境污染行為尚需要一定程度的企業才可造成,破壞生態行為的行為相較于此難度更大,由此可見侵權者能力要求會更高,受害者與侵權者之間的地位失衡,那么要受害人舉證就難上加難了。因此,為了平衡侵權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利益,生態破壞適用無過錯責任是在法律的天平上尋找—個平衡點,以此達到公平。
總之,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正當性理由主要是危險主義、報償主義和公平主義,而生態破壞又具有和環境污染相類似的特征,也正符合無過錯責任正當性的分析。確立生態破壞行為的歸責原則,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事務實務上都邁進一大步,對其有很大的幫助;保護了受害人的利益,還對環境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筆者認為在生態破壞侵權中使用無過錯責任具有正當的理論基礎。
四、結語
生態破壞屬于環境侵權的原因行為之一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但是對于生態破壞適用的歸責原則,無論在立法、司法或者是理論上均尚不明確,存在很大的爭議。把生態破壞立足于環境污染適用歸責原則的正當性,即危險主義、報償主義和公平主義上來看,生態破壞也相對符合正當性的分析,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分析,筆者認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分析較為合理。況且在黨中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把同屬于環境侵權原因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納入到統一體系中進行治理,以便更好的踐行可持續發展,實現五位一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