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文
摘要本文通過將版權侵權行為置于風險學之中,從版權侵權的風險內涵、產生原因等方面結合現今社會的版權侵權事件進行分析和梳理,并基于風險控制理論提出版權侵權風險接受、版權侵權風險降低、版權侵權風險規避和版權侵權風險轉移等策略,為版權侵權預防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風險控制 版權侵權 預防
一、引言
版權產業逐漸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根據中國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的調研結果。,2015年中國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己突破5萬億元,達50054,14億元人民幣,占全國GDP的7.30%;城鎮單位就業人數1666.90萬人,占全國城鎮單位就業總人數的9.23%;商品出口額為2633.36億美元,占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11.58%。數據直觀地顯示了版權產業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版權產業為解決就業、推動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經濟新常態下調結構、穩增長的新動力。
版權侵權行為正在阻礙著版權的健康發展。通過研讀最高人民法院、各地知識產權法院發布的年度“10大知識產權案件”和國家版權局發布的“年度全國打擊侵權盜版十大案件”、“全國版權執法統計等報告”等文件,版權侵權案件的數量、涉案金額都在不斷上升。一方面,是版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的表現;另一方面,則凸顯出對版權侵權行為的風險防范不足。
鑒于此,本文將版權侵權行為置于風險學之中,從內涵、產生的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梳理,并基于風險控制理論提出相應的預防策略。
二、版權侵權行為的風險學內涵
風險,目前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生活中,風險常常來自“風”,風災、風暴都是風險;風險作為管理實踐和學術研究始于美國的保險業中,1964年美國著名學者威廉姆斯(C.Arthur Wilfi-ams Jr)和漢斯(Richartel M.Heins)出版了《風險管理與保險》(《Rj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一書,系統論述了風險管理的理論知識。通常,風險有三個最主要特征:不確定性、客觀性、普遍性和損失性。總的說來,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和可能存在損失。
版權在創造、運用和保護的過程中,時刻伴隨著版權侵權風險存在。首先,版權內容的創作和產生過程中存在著風險。一是內容本身的風險。內容是否為原創,來源是否為合理使用,或得到相應的授權;二是內容實現的風險,創作中技術手段的使用是否侵權。例如創作使用的計算機軟件是否為正版,是否將個人版軟件用于商用等。其次,版權運用的過程中存在著風險。一是傳播中的風險,作品經過發表、傳播和展示就無法避免被抄襲的風險;二是使用中的風險,作品完整性被破壞、被歪曲、被惡搞等侵權現象的發生。最后,版權保護過程中存在著風險。一是版權法律知識水平及相關業務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版權風險預防和控制的效果;二是所堅持的版權法律底線和道德價值標準,對版權侵權行為的界定和認可,影響版權侵權風險大小;三是管理機制,內部制度的完備與否,體制機制是否健全等因素決定著對版權侵權風險的反應速度和應對機制,這些不確定因素為預防版權侵權增加了難度。
風險通常由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和風險損失等要素組成。版權侵權行為產生的原因即風險因素,版權侵權行為的發生即版權事故,版權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名譽損失即風險損失。下文,將主要分析版權侵權風險因素——版權侵權行為產生的原因。
三、版權侵權行為產生的原因
版權侵權行為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從成本、技術、法律和管理等方面入手,結合風險要素,分析版權侵權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成本因素
一是侵權行為所需的經濟成本低。以圖書為例,正版圖書的生產和制作在原料、包裝和運輸等環節都有相應的行業標準和要求,盜版書籍通常選用劣質紙張、有毒有害的油墨進行印刷,耗費的成本遠低于正版圖書,實際閱讀質量差,嚴重的將危害健康,也阻礙了出版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侵權行為所需的時間成本少。受“拿來主義”的思潮影響,“復制、粘貼”等高效手段,很多作品常常被快捷地“拿來”使用,并進行創作,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底線——合理使用。《著作權法》中明確規定了多款“合理使用”的方式和內容,但鮮有使用者知道、了解并遵守這些內容,更有甚者還將著作權權利關系復雜的“原創”作品理解為自己的作品。
(二)技術因素
技術的進步和流通速度的加快,為版權侵權行為提供了保證。過去,看電影通常只能到電影院觀看。現在大多數熱門的電影只要上映,就能在網上找到“槍版”電影。雖然這些電影觀看效果不及影院,但隨著技術進步,其觀看效果也在提升,互聯網的連接速度在加快,“槍版”電影的傳播速度也在縮短,這都在為侵權盜版行為提供技術支撐和保證。
技術限制措施不夠,讓版權侵權行為更容易實現。例如,光盤的防拷貝技術雖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被拷貝,但盜版光盤的制作者為了追求利益,想方設法地破解技術,實現快速復制復制進而賺取利益的目的;軟件的序列號驗證機制,本質上是為了防止軟件被盜版而設置的一道門檻,由于正版軟件售價不菲,軟件黑客們破解軟件并免費放在互聯網上供下載使用,這對軟件開發者造成了經濟損失。
(三)法律因素
法律條款的滯后性,無法讓新生的作品得到版權保護。針對“綜藝節目模式”、“電子游戲”等新式作品,《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類型未能涵蓋其中,事實上不能通過其得到完整的保護。“綜藝節目”其節目影像可以“類似電影方式創作的作品”進行著作權登記,而其真正的核心“綜藝節目模式”現在能否成為《著作權法》中的作品還存在爭議,其僅能形成文字后,以“文字作品”進行登記。“電子游戲”其涵蓋的作品類型更為豐富,包括:游戲畫面、人物角色、音樂音效、游戲程序等,每部分都能進行著作權登記,但工作相對較繁瑣;另一方面,由于電子游戲是基于人機互動而運行,不同互動下都能產生不同的內容,在現今的法律中無法從整體上進行保護。
維權難度大,讓版權侵權行為屢禁不止。相較于版權侵權,維權在取證上難度大、受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在訴訟途徑中,所耗費的時間精力和環節多,不利于小型的版權侵權案件;在賠償標準上,往往會出現賠償款低于律師費用等問題,造成“入不敷出”的情況。這此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放縱了版權侵權行為的發生,增加了版權侵權行為的風險。
(四)管理因素
宏觀上,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不完備,增加版權侵權行為實現的機會。目前,各地的版權行政管理部門主要合并在文化、新聞出版等部門里,相應的管理主體為版權管理處、科室,公務人員數量、運行經費僅以一個業務部門來設置。相較各地主要負責專利事務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相較版權管理部門,有獨立的機構和經費,能夠支撐開展全面的業務。這也使得版權公共服務的系統性、長期性需求無法被社會滿足,增加了版權侵權行為的風險。
微觀上,企業管理制度和個人意識的缺失,增加了版權侵權行為的風險。雖然大多數企業時刻都在創造版權,但大多處在版權管理制度欠缺、管理團隊松散、侵權風險防范不足的環境下。很多企業以重視版權的創造和產品的經濟價值作為其成功與否的標志,而忽略了版權創造后的風險防范。就社會中的每個人而言,學校教育的缺失、獲取專業版權教育的機會少,很難全面地提升個體的版權保護意識,對具體的侵權行為的認知不足,增加了版權侵權行為的風險。
四、版權侵權風險預防策略
版權是一種有經濟價值的資產,能夠為其帶來收入和增值,越來越成為競爭的核心;版權是知識產權,是知識領域的權利歸屬,也是智力成果得到保護的手段。所以,版權侵權行為一方面不僅侵犯了著作權人的財產權,即經濟利益等方面的損失;還造成對其人身權的侵犯,即相應的名譽和維護作品完整性等權利。這是一種風險行為,需通過一系列手段降低版權侵權行為的風險,預防版權侵權行為的發生。
本文通過借鑒和引入風險管理的模式,以風險控制視閾提出預防版權侵權行為的手段和策略,減少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降低風險發生時的損失。風險控制主要有四種策略:風險接受、風險降低、風險規避和風險轉移。
(一)版權侵權風險接受策略
此類風險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暫不需要處理但需監測其趨勢變化。此種手段主要應對版權侵權數量、金額不大的個別案件,發生此類侵權案件時需要關注事件發生的動態變化,做好事件的動態監測。如果版權侵權風險進一步加大,可以通過發送律師函件、協商調解等形式進行處理。
(二)版權侵權風險降低策略
通過各種手段去降低產生風險的要素,將風險損失降低到預期的水平。版權侵權風險發生前,可以采取一系列預防措施。一是提升版權保護意識,加大對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學習,掌握版權保護的基本原則;二是及時進行版權確權登記,厘清作品的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屬關系,建立作品版權登記數據庫;三是建立版權管理制度,構建版權管理團隊,從制度、人員等方面構筑長效機制。
版權侵權風險發生后,積極應對版權侵權事件、降低風險損失。一是加強證據收集與保存,固化相關證據,為后續風險降低活動提供準備;二是通過發送律師函件等形式,告知版權侵權事件提出賠償申請;三是合理進行調解,爭取正當賠償,降低經濟損失。
(三)版權侵權風險規避策略
本策略是將產生風險的要素徹底消除,風險便隨之消除。主要通過版權行政執法、法律訴訟等手段,依據《著作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法規,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責任,以此達到規避風險的辦法。
(四)版權侵權風險轉移策略
在風險管理責任不能轉移的前提下,通過購買保險、轉移給供應商等手段將版權侵權風險的損失轉嫁出去。一是購買版權保險,現在國內外保險公司均有版權保險。我國主要的版權保險主要有著作權交易保證保險和版權保險箱等品種,通過購買版權保險,轉移版權侵權風險。二是作品授權開發,通過簽訂作品授權開發合同,將作品的版權運用風險轉移到第三方,降低自身的版權侵權風險減少損失。三是授權律師事務所代理版權法律事務,包括版權風險分析、版權相關合同擬定、版權侵權代理等事務,提供專業版權法律服務,轉移和降低自身版權侵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