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生產生活的發展,茶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茶有著很多對人體有益的元素,是非常健康的飲品。下面就茶葉的種植管理與加工技術進行芻議。
關鍵詞:茶葉;種植;管理;加工技術
中國算得上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在遙遠的古代,隨著東西文化的交流,茶,從中國傳播開去。如今茶走進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成為重要的飲品。文化促進經濟,茶需求量日益增長,茶如何高效高產引發更多人的關注與探索。下面芻議茶葉種植管理與加工技術。
一、茶樹生物學特征
茶樹,是一種亞熱帶樹種,茶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一般在10℃以上開始抽芽,之后隨氣溫的升高生長速度加快, 15~20℃為生長最適溫度,這個溫度區間內茶葉產量與質量均較優良,超過20℃,茶葉的質量開始下降;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蒔植茶樹往往通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間。茶樹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
二、茶葉種植管理
(一)品種和產地的選擇。茶葉種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步驟是選擇茶葉的品種,品種的好壞是日后茶葉產量與質量最為主要的因素。好品種后期才能有良好的收益,各地環境不同因此各地良品不同,不能以統一標準來規定良種,可以向本地茶行打聽詢問。
有了品種的保障,下一步就是產地,也就是茶園地的選擇。茶園地的選擇要考慮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時間尺度,仔細用心選擇茶園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產量。選擇茶園地時需要考慮交通便捷與否,地勢不可過于陡峭,土壤肥沃,呈酸性,弱酸性最宜。排水澆灌也要考慮到。土質為紅壤與黃壤,大面積的紅黃壤是最合適的。
(二)種植技術。在種植之前,土壤的翻耕必不可少,其后是基礎施肥,肥料成分為含有有機質的堆廄肥,餅肥和以及磷肥,施肥量根據土質來決定。通常施肥每畝堆廄肥30-50擔或餅肥50-100Kg,骨肥或過磷酸肥15-25Kg。依據茶行設計標準構造,開墾定好植溝,深寬20-50cm,施入肥料后與土壤充分攪拌均勻,鋪上泥土壓平后按株叢距進行種植。
種植方式與造林密度,通常采取單行條栽,為了增加茶葉樹群體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應該采取密植密播和培養低矮型的較為適合。行叢距90厘米×20厘米×25厘米,畝栽茶苗4000-5000株。若是扦插繁殖的茶苗,每穴生長2-4株為宜,茶苗成活后依照茶苗成長現狀采取間苗,補植,每穴保留2株。種植結束后壓緊泥土澆定根水,種植時茶苗需要剪去少量枝葉,以預防苗木失水,確定成活,當旱季來臨時,為對抗高溫還應適當遮蔭,注水抗旱保苗。
(三)土壤管理。土壤對于茶樹成長影響毋庸置疑,土壤良好則茶葉良好,土壤差則茶葉差,土壤質量的優劣決定了后期茶葉的優劣。茶園普遍的種植模式是在茶樹生長的行間插種一些豆科綠肥亦或與之同種的飼料植物,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提高土壤養分含量。當下,最受市場歡迎的是純天然無公害茶葉,做到茶葉種植的無公害需要的土地要求為有大于1米的自然土層,沒有受到化學藥劑的污染。還需要確定茶園方圓3公里的區域中無垃圾場,化工廠等污染較為嚴重的工廠。在茶樹施肥方面要求因種而施,對于不同種類的茶葉不能照統一施肥標準來實行,確保每種茶葉能得到最好的養分供給條件。
(四)施肥管理。每種茶葉對肥料中成分有每種的需求,所以,在進行施肥時,需要對茶葉進行細細的分類。一般茶園所施的肥料中比重最大的為有機肥,對于化學肥而言,能少用就少用。在有機肥的成分里有不同的餅肥與綠肥,還有一些植物的枯枝敗葉參雜其中。通常在茶園秋茶收獲之后進行施肥,可以在茶樹行間鑿出一道土坑,以作肥料的位置,將肥料埋入其中。土坑的深度通常為20cm,這個尺度是針對有機肥來說的。當然對于不同地區不同土質,施肥量并不是唯一確定的,所以施肥量還需要根據本地土質來確定。
(五)修剪管理。一顆茶樹的良好生長離不開對其進行適當的修剪。適當修剪可以更方便茶葉成熟后的采摘,對茶葉的質量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另外適當的修剪也可以提前發現預防蟲害病變,提前解決影響茶樹生長的威脅,保證茶樹的健康。第二,在茶樹還沒有定型時需要少量的修剪,目的是為了修正茶樹體型,有助于對茶樹形態的固定,有益于其未來良好的成長形態以及大部分枝條錯落有致的生長。對于成年的茶樹,適當的修剪能讓茶樹的生長激素的全身傳遞,保證各部位均衡生長,剪去頂芽與側芽,抑制了其頂端優勢。修剪也需要注意到一些突出的枝條,將他們剪去,這有助于日后的茶農的采摘。在茶樹具備生產條件后還需要對其進行適度的修剪,修平。修剪目的是剪去重芽以及一些無用的枝葉,修平則是針對樹冠而言,保證枝條平齊。當茶樹進入老年期后,修剪為了促進茶葉的成長,提高產量。
(六)采摘管理。茶葉成熟后,如何采摘也是一個技術活,因為采摘會對茶葉質量造成一些影響。采摘需要技巧和管理。采摘管理需要對茶樹進行周全的分析探索,對茶樹生長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知道規律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下一步的采摘工作。在采摘時,留意茶葉的生長情況,留余比例。通常情況下,當更生的枝梢生長到 3-4片葉子之間,那么采摘2-3片,剩下1-2片葉子,依照這個比例去采摘,有助于茶葉的循環再生,可以為茶園帶來更多的收益。
三、茶葉的加工技術
眼下,我國茶葉加工并沒有完全實現自動化,技術整體水平仍很落后,另外很多茶葉加工的工廠環境以及衛生仍然不及格。一些加工企業的制度,意識,設施仍處于水平線以下,茶葉加工除了效率低下之外,也嚴重影響了成品茶葉的質量。
茶葉加工技術的升級是相當有必要的,技術升級除了前期資金肯投入,工藝理論也不能掉隊。但是我國茶葉加工行業的現狀是:規模小,資金少,科研弱,人才少。僅僅從微觀上要求一家企業是不行的,需要從宏觀上由國家扶持,把整個行業的水漲起來,這樣船就高。上面四點是茶葉加工行業的突出弱點,是亟待解決的,但并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企業要做的不是等國家出錢出政策,自己也需要行動起來。例如,當下很多名茶的加工工序很是復雜,陷入了高低不及的窘境,一來并不是純手工制作的耐心與匠心,二來企業并沒有達到高效生產的標準,大量的資金無端的耗在了繁瑣無用的工序上。這類問題靠國家的宏觀調控是無法做到的,這需要企業自己開動腦筋,首先定位準確,是工廠化的量產還是手工制的精品,非黑即白,不要模棱兩可。若是量產則需要從工序入手,簡化工序,提高效率。
目前食品質量方面問題深受消費者關注,對于茶葉而言,茶葉的質量主要取決于種植與加工。對于加工而言,加工企業不僅需要注重技術,先進安全的技術,還需要把目光從一昧求效率上轉移到衛生方面上來,在走得快的同時也要走得穩。
四、結語
目前茶市的火熱是無疑的,對于生產者來說,想獲得更大的收益就要提升茶葉質量,而茶葉質量主要與種植管理與加工技術有關,所以要想獲得更多的收益就需要在種植與加工上下更多的功夫。
參考文獻:
[1]王聲勇. 綠色無公害茶葉高效種植與管理技術的思考[J]. 農業與技術, 2018(1):114-115.
[2]宋江華. 無公害茶葉栽培管理技術分析[J]. 南方農業, 2017, 11(32):9-10.
[3]雷紅. 淺談山區茶葉的種植技術及有效管理[J]. 農民致富之友, 2016(19):61-61.
[4]張彪. 關于茶樹種技術與茶葉深加工技術的探討[J]. 工程技術:文摘版, 2016(8):261-261.
作者簡介:陳蕊(1975年7月17),女,漢,陜西省安康市,助理農藝師,大專,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大竹園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茶葉種植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