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驍桐
許多作家在作品不得志的時候,都會選擇風格轉型。而事實上,不少有名的作家也會刻意去改變自己的風格。
比如說,三大短篇小說家中的兩位——莫泊桑與歐·亨利。
然而,即使是對已足夠出名的他們來說,轉型也是虛幻的。
莫泊桑
人們都說莫泊桑的小說生動細致,簡直是惟妙惟肖。最為人知的《羊脂球》、《項鏈》等佳作讓讀者回味無窮。《我的叔叔于勒》更是被收入初中的課本中。
他的作品構思精妙,往往帶有隱晦的諷刺,表達了他對現實的批判。同時他的故事也贊頌有著美好品質的人。結尾也總是引人深思,有著戛然而止,又似乎余音繞梁的感覺。
如此成功的一位作家,成名后,開始了轉型。
現實主義中的自然主義色彩
《一名農村女傭的故事》寫于19世紀下半葉。故事中的女傭蘿絲與雇工雅克有了一段短暫的愛情,迎來了新的生命。雅克逃走了,蘿絲為了養活孩子拼命干活。未婚先孕而不被當時舊俗所接納的蘿絲,隱瞞了孩子,又被迫與農場主結為夫妻。因她沒有再生孩子,農場主非常失望。最后蘿絲吐露了孩子的存在及由來。
接下來理所因當是蘿絲的悲劇,一個絕對必然的、因世俗的偏見而強制產生的悲劇性結局。
但是,莫泊桑可是在準備一個小小的轉型呢~~~
故事進尾聲時,有了一個“驚天大逆轉”。農場主因沒有孩子,早想領養一個了。所以在得知蘿絲本來就有一個孩子后,他就要去接那個不是他的孩子作為養子,甚至表現得興高采烈。這很明顯是違背當時生活真實性的。
莫泊桑給蘿絲杜撰了一個希望,但同時也削弱了此文對現實的批判。
這次微小的轉型,一定程度下也是因為歷史背景。莫泊桑前期毫無疑問是一個現實主義的作家,而在這篇文章中,他的現實主義有了很強的自然主義色彩。據說這在他別的小說中也有顯露。
幻想與幻覺充斥的晚年
莫泊桑在晚年才算作真正地轉型。這次轉型,莫泊桑不再專一地寫現實主義小說,而開始創作幻想性短篇小說。
《火星人》里運用了大量科學知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文中的客人詳細的介紹了火星并描述了他自稱所見過的火星人。其中的描述詳實得令人難以置信,甚至可能猜想這并不是莫泊桑的幻想,而是其親眼所見。
然而人們似乎并不喜歡這類“危言聳聽”的文章。他的幻想作品知名度并不高,遠遠低于他早期的現實主義小說。
不同的是,有一篇幻想小說《奧爾拉》影響了許多科幻類作品。這部小說描寫的生物與[ 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 英國科幻小說家]威爾士的[1987年威爾士發表的長篇科幻小說]《隱身人》中的格蘭芬一樣是“隱身”的。但同時他們有很大的不同。相對于只是改變了自身屈光度的天才人類科學家格蘭芬,奧多拉是一種肉眼是看不見的生物,它可以保持對人的精神支配,是一種凌駕于人類之上的存在。其中奧多拉擋住鏡子前的主人公這一個情節,現在科學也沒有辦法解釋,就目前來看,算是其中一個“小小的敗筆”吧。
批判型作家往往更多地看到現實的罪惡。這些幻想作品的誕生也許是因為莫泊桑厭倦了現實,看透了罪惡,不愿描寫現實,而轉而投向夢幻。甚至又似乎是因為他的身體狀況的低落。
莫泊桑的晚年受多種疾病折磨,還出現的嚴重的幻覺現象。他許多幻想作品都是在他身體各處疼痛與嚴重幻覺下完成的。他最后在醫院中因一次嚴重的精神病發作而去世。
莫泊桑的轉型之作都不太聞名,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依靠著作者的名氣而稍稍流傳。雖然在我看來這些作品都十分有趣,但顯然在當時過于理想化與過于超前的作品并不被大眾接受。
在討好大眾這方面來說,莫泊桑的轉型,是失敗的。
歐·亨利
歐·亨利是一位尤為偉大的短篇小說家。以他名字命名的“歐·亨利式結尾”想必是廣為人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總能讓讀者贊嘆感慨。美國在1918年甚至設立了“歐·亨利紀念獎”表彰優秀短篇小說。此外,《最后一片常青藤葉》也在初中的課本之中傲立著。
歐·亨利的生活向來是艱辛的。他接觸最多的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去過西部,做過各種職業,還因欠債坐過牢,這些經歷都攢在他的創作備用庫中,卻僅僅作為他酒錢的兌換券。他甚至有一個愛他的妻子,但他還是沒有好好珍惜。
當他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也感慨起了自己的行為,為之后悔,為之遺憾。
于是,他想創作一篇他從沒嘗試過的小說。夢幻性小說是他最后想寫給全世界的作品。《夢》的創作開始了。
這對歐·亨利而言是一次極大的冒險。只有想法沒有經驗,第一次的嘗試并不太容易成功。他甚至不知道他是否還該使用他的招牌歐·亨利式結尾。
全文的描述都是夢幻的,似乎是在影射自己夢幻的一生。一個人,被指控因嫉妒殺死了自己的情人。他即將前往刑場,隱約中又似乎是做了一個夢。夢幻的場景過去了,故事仍還是那么夢幻。
這次的結尾是否還是情理中的出人意料呢?
《夢》的結尾,確實,非常地出人意料,但并不是在情理之中——這個故事并沒有結局。行文一半時,歐·亨利去世了。
《夢》是他轉型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后一篇——可以說都算不上一篇——作品。他留下了一個夢幻的結局,來結束這個夢幻的故事,同時離開了他夢幻的世界,身后留下了一群在他夢幻的故事中探索迷茫的讀者。
可能,沒有結局才是他最后一部作品最合適的結局。
即使是對名家來說,轉型也是虛幻的。
轉型需要很大的勇氣,許多作家的轉型,都是從現實轉向虛幻。這也許與一個人的經歷有關,一個人的晚年,通常不再追求現實,而開始轉而追求虛幻,由此便有了這些“轉向虛幻的創作”。
可惜,轉型之作并不都能被世人接受,甚至都不能被自己的宿命接受。
轉型前后,必有兩個風格。
一個用來宣泄,一個用來緬懷。
參考文獻:
[1]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 英國科幻小說家
[2]1987年威爾士發表的長篇科幻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