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條規定》拉起紀律紅線
近日,共青團中央印發《關于提高政治站位改進工作作風的六條規定》(以下簡稱《六條規定》),從堅持從嚴從實、防微杜漸的角度,圍繞提高政治站位、改進工作作風等方面為全體團干部拉起不可觸碰的紀律紅線。
《六條規定》提出,堅決反對官本位思想,嚴禁自我設計、投機鉆營,伸手向組織要職務、要待遇;嚴禁為謀求個人升遷拉關系、跑門路、打招呼。堅決反對宗派主義,嚴禁組織和參加以團干部或團干部經歷名義舉行的各種聚會聯誼活動;嚴禁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堅決反對脫離青年,嚴禁追逐名利,熱衷于結交名人精英,漠視廣大青年;嚴禁以“官”自居,抖威風、耍特權;嚴禁把聯系青年當作秀,裝樣子、走過場。堅決反對飄浮作風,嚴禁空喊口號、不干實事,講假話、講大話空話;嚴禁好大喜功,講排場、比聲勢;嚴禁報假數字、造假政績;嚴禁搞短期行為、做表面文章、堆“盆景”工程。堅決反對以公謀私,嚴禁拿團內代表委員遴選、評獎評優名額分配、工作評比評價等權力作交易、謀私利;嚴禁借社會贊助為個人造勢、為親友謀利。堅決反對庸懶散漫,嚴禁妄自菲薄、敷衍塞責,輕視工作價值,心浮氣躁、眼高手低,不琢磨工作、老想著轉崗;嚴禁挖坑算計,只謀人不謀事,世故圓滑、不講原則;嚴禁不思進取、庸懶無為,怨天尤人、暮氣沉沉。
企業名稱不能隨意使用“中國”
記者7月9日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獲悉:《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除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企業外,企業名稱不得冠以“中國”“中華” “中央”“全國”“國家”“國際”等字詞。
征求意見稿中對“含‘中國字詞情形”進一步指出,在名稱中間使用“中國”“中華”“全國”“國家”等字詞的,該字詞應當是行業的限定語。使用境外出資人字號的外商獨資企業、外方控股的外商投資企業,可以在名稱中間使用“(中國)”字詞。
偶像類節目要評估后播出
7月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于做好暑期網絡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給最近火爆的選秀綜藝、偶像養成類節目敲了警鐘。
《通知》指出,對于偶像養成類節目、社會廣泛參與選拔的歌唱才藝競秀類節目,要組織專家從主題立意、價值導向、思想內涵、環節設置等方面進行嚴格評估,確保節目導向正確、內容健康向上
《六條規定》提出:
堅決反對宦本位思想。嚴禁自我設計,投機鉆營,伸手向組織要職務、要待遇;嚴禁為謀求個人升遷拉美系、跑門路、打招呼。
堅決反對宗派主義。嚴禁組織參加以團干部或團干部經歷名義舉行的各種聚會聯誼活動;嚴禁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
堅決反對脫離青年。嚴禁追逐名利,熱衷于結交名人精英,漠視廣大青年;嚴禁以“官”自居,抖威風、要特權;嚴禁把聯系青年當作秀,裝樣子、走過場。
堅決反對飄浮作風。嚴禁空喊口號、不干事,講假話、講大話空話;嚴禁好大喜功,講排場、比聲勢:嚴禁報假數字、造假政績;嚴禁搞短期行為、做表面文章、推“盆景”工程。
堅決反對以公謀私。嚴禁拿團內代表委員遴選、評獎評優名額分配、工作評比評價等權力作交易、謀私利;嚴禁借社會贊助為個人造勢、為親友謀利。
堅決反對庸懶散漫。嚴禁妄自菲薄、敷衍塞責,輕視工作價值,心浮氣燥、眼高手低,不琢磨工作,老想著轉崗;嚴禁挖坑算計,只謀人不謀事,世故圓滑、不講原則;嚴禁不思進取、庸懶無為,怨天尤人、暮氣沉沉。方可播出,堅決遏制節目過度娛樂化和宣揚拜金享樂、急功近利等錯誤傾向,努力共同營造暑期健康清朗的網絡視聽環境。《通知》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制作傳播正能量鮮明的青少年節目;第二,把好內容關,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
“回租貸”陷阱“套路”大學生
眼下,“校園貸”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部分網絡借貸平臺“換穿馬甲”,將小額現金貸款業務偽裝成“回租貸”,名為租賃,實為借貸,通過讀取通訊錄等方式控制和威脅借款人。
北京青年報記者探訪得知,目前,這一新型借款方式瞄準在校大學生,甚至讓部分學生陷入“套路貸”的圈套。教育部發文提醒廣大學子,提高對不良“校園貸”業務及其變種形式的甄別和抵制能力,保護好個人信息和隱私。
微信還信用卡8月收費
互聯網免費的午餐越來越少了。日前,微信發布公告稱,從下月開始用微信還信用卡即將收費。微信也是第一家提出提現收費的平臺。
微信公告顯示,自2018年8月1日起,微信將對每筆微信信用卡還款按還款金額的0.1%進行收費,手續費的金額計算到小數點后2位,最低0.10元。而手續費在用戶進行還款操作時,與還款金額一并支付。 微信還款還將設置還款上限。為本人還款,單筆及單日限額50000元,沒有月限額;為他人還款,單筆及單日限額10000元,單月10000元。
媒體熱評“寒門學子考北大”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近日,一篇侶歲女生關于自己、關于貧窮、關于希望的文章引發了網友的強烈反響。這名女生叫王心儀,剛剛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
一名家庭困難的高中生對貧窮能有如此認識和理解,值得敬佩,但這不足以形成輿論“感謝貧窮”的理由。媒體認為,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斗,但輿論如果借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