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 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 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同意《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這張規劃“未來之城”的宏偉藍圖,描繪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前景,凸顯著“雄安模式”的精髓。各地要積極學習借鑒雄安新區規劃理念,體現新發展理念要求和時代特色,全面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一)打造“組團式”格局,無單一中心,不攤大餅。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逐步形成城鄉統籌、功能完善的組團式城鄉空間結構,布局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間。構建尺度適宜、職住均衡的城市組團,沒有單一城市中心,杜絕攤大餅式無序擴展。
(二) 同步規劃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推動全域智能化應用服務實時可控,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三)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合理確定新區建設規模,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構建綠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完善生態功能,統籌綠色廊道和景觀建設,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
(四)劃定開發邊界,實行戰略留白。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加強各類規劃空間控制線的充分銜接,統籌土地利用、環境保護、文物保護、防洪抗震等專項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劃定起步區、外圍組團、特色小城鎮開發邊界,實行戰略留白,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城市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
(五)傳承好文脈,注重對歷史文物和歷史風貌的保護。保護歷史文化,形成體現歷史傳承、文明包容、時代創新的城市風貌。保護與發展歷史古城、傳統村鎮,將標志性歷史遺存的保護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有機結合。保護和合理利用文物古跡、歷史古城、傳統村鎮,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老百姓記得住鄉愁。
(六)加強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感知設施系統,形成集約化、多功能監測體系,打造城市全覆蓋的數字化標識體系,構建城市物聯網統一開放平臺,實現感知設備統一接入、集中管理、遠程調控和數據共享、發布;打造地上地下全通達、多網協同的泛在無線網絡,構建完善的城域骨干網和統一的智能城市專網;搭建云計算、邊緣計算等多元普惠計算設施,實現城市數據交換和預警推演的毫秒級響應,打造匯聚城市數據和統籌管理運營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樞,對城市全局實時分析,實現公共資源智能化配置。
(七)規劃建設運行高效的城市軌道交通。按照網絡化、多模式、集約型的原則,以起步區和外圍組團為主體布局軌道交通網絡,實現起步區與外圍組團、城鎮的便捷聯系。根據新區建設步驟和人口規模、交通出行需求,有序建設軌道交通,對地鐵作規劃空間預留。加強規劃控制并預留市域、區域軌道交通通道走廊空間。規劃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系統,銜接大運量軌道交通。
(八)構建內外銜接的綠道網絡。布局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三級網絡,由城市綠道串聯各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形成城鄉一體、區域聯動的城市綠道體系。營造獨立舒適的綠道環境,設置適宜騎行、步行的慢行系統,與機動車空間隔離,承載市民健身、休閑、娛樂功能。滿足群眾性文體活動和賽事需求,安排適宜慢行要求的各類設施。
(九)打造全球創新高地。按照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總體部署,積極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努力打造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地。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批國家科教創新工程,集中資源建設若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開放型重大科研設施、科技創新平臺,布局一批公共大數據、基礎研發支撐、技術驗證試驗等開放式科技創新支撐平臺,全面提高創新支撐能力。
(十)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高起點布局高端高新產業,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對符合發展方向的傳統產業實施現代化改造提升,推進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現代服務業,綠色生態農業,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十一)完善產業空間布局。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均衡和以水定產、以產興城原則,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形成起步區、外圍組團和特色小城鎮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起步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超級計算等尖端技術產業基地。外圍組團與起步區分工協作,布局電子信息、生命科技、科技研發等高端高新產業,以及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周邊特色小城鎮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
(十二)構建全域智能化環境。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城市規劃和建設,建立城市智能運行模式,建設智能能源、交通、物流系統等;構建城市智能治理體系,建設全程在線、高效便捷,精準監測、高效處置,主動發現、智能處置的智能政務、智能環保、數字城管。建立企業與個人數據賬戶,探索建立全數字化的個人誠信體系。健全城市智能民生服務,搭建普惠精準、定制服務的智能教育醫療系統,打造以人為本、全時空服務的智能社區。
(十三)打造綠色智能交通系統。搭建智能交通體系框架,以數據流程整合為核心,適應不同應用場景,以物聯感應、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構建實時感知、瞬時響應、智能決策的新型智能交通體系框架。建設數字化智能交通基礎設施,通過交通網、信息網、能源網“三網合一”,基于智能駕駛汽車等新型載運工具,實現車車、車路智能協同,提供一體化智能交通服務。打造全局動態的交通管控系統,建立數據驅動的智能化協同管控系統,探索智能駕駛運載工具的聯網聯控,采用交叉口通行權智能分配,保障系統運行安全,提升系統運行效率。
(十四)建立新型住房保障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堅持保障基本、兼顧差異、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需求,建立多元化住房供應體系。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形成供需匹配、結構合理、流轉有序、支出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應格局。完善多層次住房供給政策和市場調控體制,嚴控房地產開發,建立嚴禁投機的長效機制。
(十五)布局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城市級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于城市中心地區,主要承擔國際交往功能,承辦國內大型活動,承接北京區域性公共服務功能疏解;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圍繞綠地公園和公交樞紐布局,主要承擔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供全方位、全時段的綜合服務;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于社區中心,主要承擔日常生活服務功能,構建宜居宜業的高品質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