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浙江理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在攝影技術與電子科技日益發展的現代社會,以人物肖像為主題的照片常常成為傳播的對象。而在傳播人物肖像主題的照片過程中,時而涉及的對象不僅僅是完全面部全貌的肖像照片,還有只承載局部肖像的照片流通在商業領域,比如說整形醫院常將病患的某一部分整形照片用于商業宣傳,也比如說“手模、腿模”等產業不斷發展,還比如說部分明星以其特定身體部位作為宣傳對象用于商業領域。
基于此,局部肖像已經在我國的傳播產業發展中已經逐步引起人們的關注,對于局部肖像的保護方式將影響與局部肖像相關的產業的發展,而局部肖像與肖像權的關系則是解決如何保護局部肖像的關鍵,因此,本文主要討論三個主要問題:1.局部肖像在何情況下才屬于肖像權的保護范圍;2.在肖像權范圍內保護局部肖像的形式;3.局部肖像是否存在其他保護方法。
文義上的肖像可以是《中文大辭典》中所解釋的:“肖像,圖像以肖其人者謂之肖像。即將某人之姿態、容貌、表情等特征以繪畫、雕刻、刺繡等精確表出之。”我國民法學界通說中認為,肖像是在可視化載體上承載著人類面部全像,且可與他人相區分的視覺印象。楊立新教授認為,“肖像,是指通過繪畫、照相、雕塑、錄像、電影等藝術形式使自然人以面部為主的外貌在物質載體上再現的視覺形象”。①王利明教授則突出強調,物質載體上的視覺印象必須是人的面部或則是人的面部為主的才能稱之為肖像。②由此,肖像的界定總結為兩個主要標準:一是肖像必然是承載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的一種視覺印象;二是肖像必然是人類的面部的完全展現。
上述標準并不十分全面,依王澤鑒先生所言,“肖像是個人的外部形象,彰顯個人特征。”③因此,依通說的觀點,肖像的界定范圍僅僅是面部的全部展現,則并不能將肖像這一凸顯人類外部形象的特征完全涵蓋。正如張黎利教授說到,“肖像并非僅指面部形象,自然人其他身體部位、能區別個體的客觀外在表象只要具有可辨認性,均應作為法律意義上的肖像。”④因此,肖像的界定應是突出個體識別性與承載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上的結合。
因此根據對肖像的重新厘定,對于局部肖像應該表述為:可以凸顯出個體識別性的承載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一部分肖像即局部肖像。
如載于人民法院公報案例“葉某訴某醫院、某出版社、廣告公司肖像權糾紛案”,原告葉某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院星源激光醫療中心就臉部先天的青黑色斑痕進行治療。2001年10月,其發現被告某出版社在其出版發行的《北京交通旅游圖》上,刊登由被告廣告公司經營的被告某醫院的廣告。該廣告使用了標志治療前、治療后的特定人眼部以下照片。后查《北京交通旅游圖》已經十幾次刊登這張照片,按地圖上的記載,每次印數高達50萬份。后法院通過對于葉某照片的對比得出,被告使用的局部肖像照片(眼部以下)確為原告葉某,因此作出被告侵犯原告肖像權的判決。
在該案中葉某的被醫院所拍攝的臉部的全部特征的照片是其肖像,而在醫院展示宣傳的照片中是截取眼睛部位后的剩余部位,則可將醫院展示宣傳的照片認為是對局部肖像的展示。
對于肖像權的規定見于《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以及《民法通則》第一百條“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中國大陸地區立法以具體人格權的方式對肖像進行保護。
關于肖像權的內容,在民法學界有多種觀點,有學者認為肖像權是二元理論,也有學者認為肖像權是三元組成。在二元肖像權說中,肖像權包括肖像使用權以及肖像利益維護全權⑤;張俊浩教授則認為肖像權二元組成是:肖像制作權及肖像專用權⑥。王利明教授認為肖像權是三元組成:肖像權的具體內容是制作專有權、使用專有權和利益維護權⑦。本文贊同三元肖像權說,因為在人身權利中,肖像作為一種可以外化的人格特性同時兼具人格利益與財產利益,因此在對肖像權的內容劃分上,既要保證人格利益的專有性,也需要保證財產利益的不受侵害性。
葉某案中,肖像權的制作專有性體現于,葉某對于自己的肖像可以專有制作,未經其同意,對其肖像進行制作屬于侵權事由之一;使用專有性體現于,葉某對于自己已經制作完成的承載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肖像權享有使用的專屬性,即未經其同意,使用其肖像屬于侵犯其肖像權的事由之一;利益維護權是葉某享有其肖像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未經其同意侵犯其肖像經濟利益的行為屬于侵權事由之一。
綜上,肖像權是民法為保護肖像而規定的具體人格權,其權利內容本文贊成王利明教授所提倡的三元說,無論是肖像的制作上的專有性還是使用上的專有性以及財產上的歸屬性都應該在肖像權的保護之內,未經權利人許可,他人不得侵犯,而在中國侵權要件中,財產利益的侵權是必要構成要件之一。
自然人的局部肖像是否屬于自然人所享有的肖像利益則是其是否歸于肖像權保護的關鍵。
自然人所享有的肖像利益包括人身利益與財產利益,人身利益主要表現與對肖像的制作、使用專屬于權利人本人,財產利益表現于權利人可以通過肖像獲得經濟收益。因此,局部肖像屬于肖像權的保護范圍。原因有二:一、局部肖像對于自然人而言具有人身利益,從局部肖像的制作方式而言,一種是直接針對某一特定部位進行拍攝,以此作為局部肖像的全部;另一種是將整體肖像進行拍攝,再進行后期處理時,通過截取圖片的方式得到局部肖像。因此,取得局部肖像時必然會引起對局部肖像擁有人對其局部肖像制造、使用等控制權的損害。二、局部肖像具有財產利益,“手模、腿模”等新興模特行業已經引起較大的關注,如英國女子蓋瑪·豪沃斯作為一名手模特,其通過對手的展出與拍攝能獲得日均近2000英鎊的酬勞,由此,局部肖像(包括局部身體部位)的展出可以為自然人帶來經濟上的利益,滿足財產利益的屬性。
葉某案中,葉某所述的侵權照片是其在完成醫療后,醫院拍攝的并經過后期處理截取眼睛以下部位的醫院宣傳照片,此照片在制作時獲取了葉某的整體肖像,但是在后期處理時并未使葉某所知,此外,醫院將此照片用于商業宣傳,屬于產生財產利益的類型,因此法院認定醫院此舉侵犯了葉某的肖像權。
綜上,在中國大陸地區,局部肖像可以歸于肖像權的保護,但是附有一定條件。只有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局部肖像才能由肖像權進行保護:1.局部肖像具有個體識別性,即通過還原圖片或者對比圖片等方式,在一般正常人的辨認能力下能分辨出特異性個體;2.局部肖像公開傳播,公開傳播的局部肖像才能使肖像人的特異性由多人所識別并以此為經濟利益的產生構建基礎;3.局部肖像的使用要有經濟目的,將局部肖像放入商業領域進行使用,使得肖像人對其局部肖像的使用權利和收益權利都受到侵犯。只有同時滿足此三項條件,局部肖像受到侵犯時才能尋求肖像權的救濟。
隨著數據經濟的到來,獲取信息的資訊的方式變得越發多元,作為自然人參與社會活動表示個體差異的肖像變得更容易由他人獲得并使用,例如現在互聯網世界中的微博、微信上原本由權利人本身自己制作、自己使用的肖像卻有可能在公開領域遭受別人的竊取并利用,同時,從前所述,局部肖像是肖像的一部分,同樣由肖像權進行保護,基于此,筆者將通過比較法的方式分析各國立法對于局部肖像的保護方式,總結并歸納出我國對于局部肖像保護方式。
1.美國
在美國,對于肖像的保護范圍較為寬泛,可保護對象為肖像權和形象權。對保護肖像權,如《紐約州民權法》第50條規定:“任何有生命的人都享有肖像權,并且可以禁止他人未經自己許可使用其姓名和肖像。”其肖像權主體為存活的自然人,同時侵權要件上并不涉及要侵犯財產利益。在形象權方面,美國的形象權由1953年Haelan Laborateries Inc.v.Topps Chewing Gum,Inc.⑧一案確立,其保護的主要內容是自然人的自身姓名與肖像若在使用時產生舉經濟效益。如拳王阿里案:拳王阿里訴《瘋女孩》(playgirl)雜志社,原因是該雜志社在其雜志上登載了一幅畫像,是一個裸身男性坐在拳擊臺的一角,同時畫像配文“最偉大的”(the greatest)。因此原告阿里認為這明顯是在暗示讀者這是阿里本人,因此認為其侵權。最后,法院認為雜志社的行為侵犯了阿里的形象權。
綜上,在美國,對肖像權對肖像的保護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肖像本身的使用制造保證其不受未經授權人的侵害,另一方面是對于肖像其本身的財產利益以形象權的方式加以保護,正如有學者認為,“美國的形象權是權利人將其姓名、肖像等人格要素付諸商業使用而產生的權利。”⑨所以在美國對于肖像的保護范圍較于中國更加廣,在未涉及商業利用的未經他人同意的使用他人肖像的場合一樣屬于肖像權保護的范圍。
2.德國
在德國,“讀者來信案”⑩確立了德國的一般人格權,后在《德國民法典》第823條中以“其他形式”為表述方法,規定了德國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權。?在后期對于姓名、肖像等具體人格權的規定發生于后續司法實踐的發展,因此在德國的肖像權是經歷了“一般人格權到具體人格權”的一種發展歷程。在德國,肖像權最早由著作權保護。德國《藝術作品著作權法》第23條,一方面,保護公眾人物的肖像權,但不保護公眾認為身邊的陪襯人物并;另一方面,該法案中規定了一定的兜底條款,其保護肖像權的的身份利益以外,還保護一定的不同于肖像人身利益的更高藝術價值。
基于此,在德國的局部肖像保護領域,一方面該國是既可以通過著作權法進行保護,也可以通過具體人格權的形式進行保護;另一方面,該國對于肖像的價值含義不僅規定了人身屬性財產屬性,還規定了肖像中的藝術價值。
3.日本
日本的民法使用的是“肖像權”這一概念。典型案例是日本大學生“幸福追求權案”:1960年前后,日本學生正將學生運動推行全國,在一次京都大學學生游行過程中,警察部門通過拍照的方式記錄此次游行的混亂情況,但是學生們援引憲法所規定的“幸福追求權”提出抗辯,學生們認為警察的照片拍攝到了他們的具體形象,已侵犯其人格權。最后,案件終審判決認為,警察在無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未經同意拍攝他人的容貌是違反“追求幸福權”的立法主旨,不能被允許。?雖然在裁判文案中并沒有說明日本國民享有肖像權,但是在言語理解上,不難看出在,日本法院通過對“追求幸福權”的解釋認為日本國民享有肖像權利。此后,日本的肖像權開始在法律事務與學術界產生越來越重大的影響。在日本學界,著名民法學者五十嵐清定義肖像權為:“肖像權系指,禁止他人在沒有權限的情況下繪畫、雕刻、攝制或以其他方法制作、發表自己的肖像的權利。”?
在日本的肖像權保護中,最重要的是要突出自然人對于其肖像的自我決定的權利,日本學者大家重夫提出肖像權三元理論:肖像制作的拒絕權、肖像公布的拒絕權、營利目的利用肖像的拒絕權。?此三元理論是相互獨立的且并列的,換言之,在日本民法調整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只要侵犯權利人該三元理論中的一項權利即侵犯其肖像權,此立法方式與中國的三要件同時滿足并不相同,也即是日本民法保護肖像權的方式更加廣泛。同時,由于從前文所述,在中國可以認定為肖像一部分的局部肖像,在保護范圍更寬的日本領域,當然也應該得到與肖像一致的肖像權保護
4.概述
在美國、德國、日本的立法模式下,此三個國家的保護方式的共同點是:1.肖像權都可以作為人格權中的一項種類進行保護;2.肖像所有人對其肖像有完全的自我決定的權利,肖像的制作使用都完全專屬于權利人本身,未經權利人授權的他人使用肖像屬于侵權;3.侵害肖像權的財產利益并不是構成侵犯肖像權的要件,換言之,在此三個國家中,成立侵害肖像權只需是侵犯人身利益或者財產利益擇一即可,不需要同時滿足;4.此三個國家對于局部肖像的保護是通過文義上的擴張解釋以使肖像權適用。
不同點在于:1.美國是將肖像權的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以肖像權與形象權的方式分開指定,而在德國與日本都是統一規定在肖像權中;2.德國肖像權的保護形式上顯得比日本和美國更加多元,德國用人格權與著作權同時用于保護肖像權顯得更加全面;3.對于局部肖像的意見,雖然三個國家都以解釋的方式將肖像權擴張適用,但是在德國民法中為局部肖像規定了藝術價值,此時對肖像權保護范圍的擴張,換言之,在德國,侵犯肖像的藝術價值同樣是對肖像權的侵犯。
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立法下,對于肖像權有關的表述分別見于《民法總則》,《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侵權責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以及《民法通則》。
在我國立法例中,對于肖像權的規定以《民法通則》所規定的為起引,后以《民法總則》規定的為最高位階,其余散見于各個部門法之中,但各部門法的具體規定即是按照《民法通則》或者《民法總則》對肖像權的立法概念進行延續使用,并未對肖像權所涉及的本質問題,如肖像的具體劃分、肖像權的權能范圍等進行細化規定,因此筆者總結出三點我國對于肖像權立法不足的方面:
1.局部肖像規定不清。在我國立法例中,首先是對于肖像的范圍規定不清,并未在法條中明確何為“肖像”,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基于對肖像的文義解釋確定能明確出特定自然人的人體面部形象為肖像的通說觀點。于此同時,如前文所述,在學界中對于肖像的范圍分析也不清晰,只能采取通說觀點,認為特異性形象是成為肖像的原則之一。此外,在我國臺灣地區、香港、澳門等地也對局部肖像并未進行規定,以至于如“手模特、腿模特”等純粹憑借局部肖像的財產價值而獲得經濟收入的人群的利益無法保障。
2.肖像權的權能范圍不清。在我國立法例中,并未清晰規定肖像權的權利范圍為何,并未明確是權利的二元說還是權利的三元說,此類討論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讓法官陷入苦惱,如前案,當事人葉某允許醫院拍攝自己的肖像并不相當于葉某情愿醫院將自己的照片進行商業利用,由此,在我國立法例中,當事人對于自己肖像權所蘊含的權能是“一權能一授權”,還是“一授權即獲所有權能”,這個問題由于在立法上沒有對權能屬性進行明確定義,以至于在司法實踐中并不能高效地作出判斷。
3.“以營利為目的”的侵權要件太狹隘。王利明教授提到“現實中大量存在非以營利為目的而以侮辱、誹謗的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權的行為,此種情形下,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需要法律作出明確規定。”?因此其號召在《人格權編》的立法例中必須明確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使用他人肖像所造成的侵權應該如何劃分侵權責任。由此可看出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大量存在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是未經同意使用他人肖像的行為,此行為明顯是對肖像人身權益的侵害,但是我國現行立法例中并未禁止此行為。
基于對現行中國法的分析,我國對局部肖像的保護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局部肖像必須滿足前文所歸納的三個要素才能尋求肖像權的救濟,即個體識別性,公開傳播性和商業利用性;另一方面,由于局部肖像在法律和司法實踐中都沒有明確的表述,因此對于其的保護主要在于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換言之,正是由于法律無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救濟方式上可以自由選擇。
相比于國外對于肖像的立法保護,國內對于肖像的立法保護的范圍更加狹小,不僅未規定肖像的具體含義,而且還對肖像權的權能不進行明確,更是對于肖像權侵權事由的規定太過狹隘,并不利于在數字經濟時代對于肖像的保護。同時,在我國現行立法例中,對于局部肖像的保護必須是基于其與肖像的統一關系才能給予保護,此規定并對我國現行的模特產業的發展存在限制作用。
從前文所述,在中國國內由于對于局部肖像和肖像權都界定不明確,因此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可以通過自我選擇的方式,自主選擇救濟途徑,筆者簡要分析兩種可供當事人選擇的救濟途徑。
侵害當事人局部肖像的行為,當事人可以選擇以侵害個人信息為救濟途徑。《民法總則》第111條?對個人信息進行規定,引發中國司法界對于個人信息管理時代的更新,同時,2018年5月1日實施的《個人信息安全規范國家標準》為個人信息劃定國家標準,該標準3.1將個人信息界定為“以電子或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其中其將個人生物識別信息認為是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之一,同時,其在附錄A中規定,面部特征屬于自然人個人信息之一。
王利明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對于肖像權的侵害以不僅僅是單純的用相機拍照這么簡單,其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使得對肖像權的獲取與利用更為簡便,這也對肖像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基于此,高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肖像往往會以數據的形式傳播到網絡世界中,當其以數據的形式流通時便是《個人信息國家標準》中“以電子記錄的方式”,而此種數據內容是面部特征時,此種數據便屬于個人信息的范圍。如,在本文前述的葉某案中,葉某眼部以下的照片如果由醫院上傳至互聯網之中,醫院的行為若是未經葉某同意便是侵犯葉某的個人信息,葉某可以保護個人信息為由尋求救濟。
此外,有學者證明,“數據具有人格權屬性”?,在互聯網世界中,數據是自然人通過電子設備在互聯網留下的痕跡,大部分在互聯網留下的是Cookies信息,同時也有在社交平臺登錄注冊時留下的以電子的形式存在的信息,所以在電子數據世界,各種與特定人有關的數據的相統一便是一個特定的人,換言之,個體的自然人是將其各種人格權(比如姓名、肖像、榮譽等)以電子的方式留存在電子數據世界,由此看來,數據是人格權的表現形式,作為人格權一種的肖像權當然也應該可以用數據的形式表現出來。
同時,卡爾·拉倫茨教授認為,“人格權是受尊重權。”?由此分析,無論是在現實生活,還是在虛擬現實中,自然人都應該享有被他人尊重的權利,因此,在互聯網上對權利人局部肖像的侵犯,是對于該權利人不尊重的表現,其理所當然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若侵害局部肖像的事由發生在電子數據領域,當事人可以尋求保護個人信息為救濟途徑。
如前文所述的“手模特、腿模特”之類的新型模特行業,其通過一定的藝術創作(如光線布置、衣服穿著等)完成的攝影作品理應享有著作權,有學者認為“手模特、腿模特”是屬于局部肖像的范圍?,因此筆者將此歸為對于局部肖像的著作權保護。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21,攝影作品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圍,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第四條規定:“攝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質上記錄客觀物體形象的藝術作品”,由此,對于人像或者是對于局部肖像的攝影作品只要包含了著作權法所要求的藝術創作便可認定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我國通說中認為,人像攝影作品的著作權屬于攝影師,肖像權屬于模特,未經模特允許,攝影師不可將攝影作品用于合意以外的領域。例如“《茶館》劇照案”,法院承認藍天野對“秦二爺”劇照擁有肖像權,并裁定電影的著作權人在以電影播放形式行使著作權時無需征得表演者的同意,但超出與使用或宣傳電影作品有關的活動范圍的使用就要征得表演者的許可或有特殊約定。○22
但是有學者提出,此種作品是“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23,但是筆者認為此種攝影作品并不是兩者權利的沖突,而是選擇。在美國,其以肖像權與形象權區分肖像所蘊含的人身利益與財產利益,其形象權并不會因為自然人主體的死亡而消失,所以其不需要通過以著作權的形式來保護肖像,但是在中國的立法體例中對肖像權的規定較為空白,也使得權利人尋求救濟時較為自由,因此在肖像權與著作權重合于一個作品時,權利人認為肖像或者局部肖像受到侵權時,可以在著作權與肖像權中擇一進行救濟。
以手模特為例,在手模特的局部肖像展出時,攝影師通過對于手模特手部的攝影其權利歸屬分為兩種情況:情況一,手模特的展示完全有具有手模特個人自身創造,比如說手部的特殊姿勢等,與攝影師的攝影創作并無太大關聯,即任何人對此手模特的攝影差異都不大的時候,該作品的著作權和肖像權都歸于手模特所有;情況二,如果承載手模特的局部肖像的攝影作品完全是由攝影師自身創作,手模特是處于一個配合攝影師工作的狀態,則此攝影作品的著作權歸于攝影師所有,在攝影師未經手模特同意時將此攝影作品作為非合意內容使用時,當然性地認為侵犯手模特的肖像權。
關于“非合意使用”的不侵害肖像權的情形,通說認為適用《著作權法》第四章所規定的權利限制情形,因為在第四章所規定的權利限制類型是對著作權財產權益的限制,而在中國立法例中,肖像權的保護必須是對其受損害的財產利益的一種保護,在不涉及財產利益時,不能尋求肖像權的救濟。
綜合以上分析,對于局部肖像的著作方面的保護主要在于局部肖像擁有者是否對于局部肖像有專屬性的創作,如果有,則可以尋求著作權法的救濟,當然,同時也可以尋求肖像權的救濟。若沒有,則只有在著作權人的非合意使用不屬于著作權權利限制類型時,才能選擇肖像權的救濟,而此時肖像權的救濟方式從前文所述。
“葉某案”的發生引發了筆者對于局部肖像侵權的關注。隨著法治意識的普遍,侵權人往往游走在法律未規定的灰色地帶,企圖以此躲過法律的懲罰。“葉某案”中的醫院便是通過對葉某眼部以下部位的截取,企圖逃脫法律對于肖像權的認定范圍,因此,筆者基于對此惡劣行徑的深惡痛絕,基于對“葉某案”的分析,總結出1.局部肖像在何情況下才屬于肖像權的保護范圍;2.在肖像權范圍內保護局部肖像的形式;3.局部肖像是否存在其他保護方法,三個主要問題。筆者通過對國內外立法與學說的分析比較,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文章中試圖回答此三個問題,以此保障局部肖像擁有人的合法權益。
首先是通過討論局部肖像與肖像的關系,肖像權的權利內容以及局部肖像與肖像權的關系得出:局部肖像要尋求肖像權的救濟必須要滿足個體識別性、公開傳播性、經濟利益性,此三個條件。其次通過分析美國、德國、日本三個國家對肖像權與局部肖像的立法規制與保護,加之對比中國國內立法情況,突出國內在保護局部肖像與肖像權上的不足,以此突出我國在此立法上的缺陷。最后筆者通過對現行中國立法的分析,建議局部肖像擁有人在其局部肖像受到侵害時可以以保護個人信息的方式或者保護著作權的方式對其局部肖像進行保護。綜合而言之,對于局部肖像的保護,在國內立法上存在不足,但是在訴訟請求上可以選擇肖像權、保護個人信息、保護著作權此三種方式進行救濟,以此將立法上的不足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 注 釋 ]
①楊立新.人格權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2.
②王利明.民法新論.上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187.
③王澤鑒.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本社,2012.
④張黎利.局部肖像的法律屬性探析.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⑤郭明瑞,房紹坤,唐廣良.民商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⑥張俊浩.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49-151.
⑦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新聞侵權.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271-272.
⑧Haelan Laboratories,Inc.,v.Topps Chewing Gum,Inc.,202F.2d at 868.
⑨姜新東,徐清霜.美國形象權的司法保護.法律適用,2008(3).
⑩BGH,Urteilvom 2 5.5.19 54,NJW 1954,1405.
?MOnehener Kommentar,B Orgerlie hes Gese tzbue h,Band l,Verlag CH.Be e k,Mone he n2001,5.225.
?最高裁昭和44年12月24日判決判時557號18頁.
?五十嵐清.人格權概述.有斐閣,2003:163.
?大家重夫.肖像權.太田出版,2007.23.
?王利明.論人格權編與侵權責任編的區分與銜接.比較法研究,2018(2).
?第一百一十一條:【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王利明.人工智能時代對民法學的新挑戰.東方法學,2018(3).
?李愛君.數據權利屬性與法律特征.東方法學,2018(3).
?[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4:282.
?張黎利.局部肖像的法律屬性探析.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