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順
(太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蘇州 215400)
2018年2月1日,國務院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電梯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來進一步保障群眾乘梯安全和出行安全。電梯安全業一直有“三分靠產品、七分靠維護”的說法,電梯維保質量與電梯安全狀況是緊密相關的。而當前電梯維保市場存在著惡性競爭嚴重、低價中標、維保出工不出力、維保不規范、掛證靠證、分包現象嚴重等信用缺失問題[1-4],人民日報評“低價中標”: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業主。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讓失信違法企業處處受限,是維護市場秩序和保障電梯安全運行的重要舉措。加強電梯維保企業信用約束是規范電梯維保市場、創新監管模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手段。
一是技術支撐能力薄弱。按照事前監管模式,電梯維保企業要若想進行電梯維保業務,必須首先取得電梯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對注冊資金、機械工程師、電梯維保作業人員、電梯質檢員數量、電梯維保數量等方面有明確的硬性要求。例如A級電梯安裝改造許可證需要簽訂1年以上全職聘用合同的電氣或機械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5人,其中,高級工程師不少于1人,工程師不少于2人,專職質量檢驗人員不得少于3人。不少電梯維保企業取得了電梯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之后,為了降低成本,便開除機械工程師和電梯質檢員,只留下“干活”的電梯維保作業人員,導致維保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隱患排查能力大大削弱。二是電梯維保市場混亂。當前電梯維保市場存在著惡性競爭嚴重、低價中標、維保出工不出力、維保不規范、掛證靠證、分包現象嚴重等信用缺失問題,嚴重影響電梯安全運行。三是違法成本低。雖然傳統的約談或者行政處罰對電梯維保企業的失信行為具有一定的震懾和懲戒作用,但是通常是個案性的處罰,對于電梯維保企業而言,力度有限、違法成本低。通常情況下,電梯維保企業處罰好、整改好,過一段時間又將原來的違法行為故伎重演。
一方面電梯維保企業信用信息采集涉及的指標多。維保質量和信用信息涉及諸多評價指標,如維保許可、人員資質、維保能力、維保記錄、維保行為、事故故障應急表現等,而且各個指標之前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而且需要監察、檢驗、行業協會、媒體、社會公眾等各部門協調和配合。另一方面缺乏信用采集統一的量化標準。哪些行為是屬于失信行為,哪些行為屬于應該列入黑名單的,這些都缺乏統一的量化標準,不便于電梯維保企業信用信息采集,可操作性不強。
當前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只歸集了工商部門和企業自行申報的信息,很少涉及質監的信息。質監(市場監管)部門自身的特種設備數據信息也無法共享,孤島化嚴重,主要體現在各地市之間、監察與檢驗之間、各部門之間,各自獨立、互不關聯,自成體系,缺乏統一建設標準和規范,也缺乏統一的數據信息交換平臺[5]。當前電梯維保記錄仍然以紙質化形式存在,導致信息遺失、不完善,無法進行存儲、備案和跟蹤,也不利于電梯安全監察機構對電梯維保單位信用信息進行收集、對電梯維保的維保內容、維保周期、維保質量進行監督和規范[5]。
一是參與聯合懲戒的部門不全面。其他部門和社會組織的信息共享不足,部門參與意識不強,針對電梯維保企業失信行為的監管和處罰似乎是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質量監督部門)一家的事,其他部門很少參與,缺乏聯合懲戒的銜接,“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機制尚未建立,反饋、應用、聯動和整合力度不足。二是懲戒措施清單未建立,包括市場約束、行政約束、行業約束等未落實到實處。很少聽說過,各部門會將電梯維保企業的信用信息等涉及安全方面的信用信息作為政府采購、招投標、經貿、金融等各個政府許可或者批準審核的重要參考依據。三是懲戒依據不完善。當前大多數部門沒有制定針對失信企業的懲戒制度、方法和標準。
電梯維保企業信用記錄采集可從許可管理、人員資質、維保能力、維保記錄、維保行為和應急困人故障處理等方面進行量化采集,納入不良信用記錄。如圖1所示,人員資質方面,維保人員是否資質齊全,是否有T1和T2兩個作業項目(單個人兩個項目或者兩人分別有T1和T2);維保能力方面,應重點關注24小時應急值班電話和維保人員的后續培訓教育情況;維保記錄方面,應重點關注維保記錄技術檔案和維保記錄是否齊全;維保行為方面,是否嚴格落實安全技術規范的相關標準和要求進行電梯維保,特別是在維保頻次、項目(內容)方面;應急救援、故障、困人方面,是否制定相應的應急救援預案,并且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在規定時間內抵達電梯困人現場,實施應急救援。

圖 1 電梯維保信用采集標準
建立“黑名單”制度,見表1,電梯維保企業“黑名單”行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一是是否超越《電梯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許可范圍開展電梯維護保養活動的;二是偽造、變造轉讓、出租、出借、轉讓電梯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以及向無資格單位出賣或非法提供質量證明文件的[6];三是將承接的維保業務進行轉包或分包的;四是拆除安全保護裝置或人為短接安全控制裝置、安全回路等行為,對乘客產生剪切、碰撞等死亡事故風險[7];五是由于維保原因導致發生電梯安全事故,造成人員死亡的情形;六是拒不執行安全監察指令的,以及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的。

表1 列入“黑名單”的行為
一方面加強電梯維保數據采集。在電梯上粘貼二維碼來采集每一臺電梯的基礎信息,包括所在位置、制造單位、維保人員、維保單位、維保記錄、檢修記錄、零部件更換記錄、應急救援演練記錄。維保單位必須通過刷二維碼進行注冊,所有的維保人員要在該系統上進行注冊,并且用手機號進行捆綁。維保人員必須在電梯維保開始前掃描二維碼,維保結束后再進行掃描,實現維保過程的定員、定時、定崗。此外乘客也可以通過掃描該二維碼來了解電梯基本情況、檢驗狀況和維保情況。另一方面建立電梯維保服務評價體系。通過二次維修率、維修用時統計、急修到場速度統計、接警率統計、過期未保電梯、維保滿意度、電梯工程統計、配件故障分析、故障分類統計等,并結合市民投訴、媒體報道、檢驗報告和事故通報等數據,來顯示電梯維保質量分布云圖,自動給維保單位進行升級、降級處理甚至是退出處理[5]。
“雙隨機”抽查機制不僅符合技術監督規律,更體現了監督的本質,要建立電梯維保企業和特種設備監察員“雙隨機”抽查數據庫,細化抽查事項依據、項目和內容,制定合理的抽查比重和頻率。例如對于涉及公共場所、人身財產安全、使用環境惡劣和使用年限較大的電梯納入重點監管;根據電梯的種類、使用場所、年限等不同類別,要制定不同的抽查頻率和比重。不僅要在政策方面進行轉變,更應該注重技術方法上的跟進和創新,使“雙隨機”抽查監管機制能夠在技術和程序上符合抽查控制理論和監督抽查規范要求[8]。推進“雙隨機”抽查結果與社會共治、社會信用相接,將“雙隨機”抽查情況列入電梯維保企業信用系統,作為采集電梯維保企業信用信息的重要途徑。
一方面,建立電梯行業信用信息數據庫。電梯行業和特種設備協會要整合行業內的信用信息資源,實現電梯維保企業信用記錄的電子化存儲,加快推進不同地區電梯和特種設備協會之間信用信息互聯互通。
另一方面,建立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機制。按照“先縱向歸集”再 “橫向推送”的要求,來實現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各個縣(區)特種設備監管部門應將收集到的電梯維保信用信息向省級監管部門進行縱向歸集,各個省級質監局將所掌握的數據信息進行橫向推送,最終實現數據信息高度融合和共享。
一方面,要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公開的法律制度。在信用公示方面設立全局性的法律法規,明確淘汰退出機制、懲戒機制,對失信者在準入資格和商業領域的活動方面給以限制,根據情節嚴重性給以“有期”或“無期”的限制。另一方面,統籌各部門參與聯合懲戒。信用懲戒和守信激勵的機制需要政府、市場和行業協會共同參與。擴大聯合懲戒范圍,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有違法行為的失信企業,其法定代表人、股東、高級管理人員也承擔連帶信用責任,將其信用情況與個人征信體系并網,實現“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相關行業協會可建立企業失信公示平臺,及時公示嚴重失信或違法行為的電梯維保企業。當前,小區電梯所占比例較大,要與各小區物業進行充分溝通。可與住建部門、安監、消防、物價、特種設備協會和各小區物業聯合召開電梯安全協調會議,通報批評不良電梯維保企業,發布電梯維保企業建議名單,維保企業紅黑榜、維保企業星級評定等措施等來公開維保情況,引導電梯使用單位合理選擇電梯維保單位。
本文論述當前電梯維保信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即電梯維保企業事中事后信用約束薄弱、信用信息采集缺乏明確量化標準、缺乏統一的信用監管平臺、信用信息的應用和聯合懲戒機制有待完善,并就進一步加強電梯維保企業信用約束提出幾點建議,建立電梯維保單位質量安全承諾制、建立電梯維保不良信用記錄采集標準和制度、建立電梯維保質量“黑名單”制度、利用大數據把關電梯維保質量建立電梯維保質量“雙隨機”抽查制度、加強聯合懲戒力度,以期規范電梯維保市場、創新監管模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維護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