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理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正式發布。有關沿岸的土地和房屋何去何從的靴子最終落地——洱海流域湖濱緩沖帶生態修復與濕地建設工程確定實施,項目范圍內的土地、房屋及附屬建設都將有償征收。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的騰退搬遷工作,將在今年7月開始全面進行。
隨著“三線”劃定方案的公布,此前圍繞洱海沿岸建筑的種種猜測與焦慮,有了一個明確的說法。洱海保護治理將劃定15米綠線和100米紅線,旨在拓展洱海湖濱緩沖空間,實現有效物理隔離,削減現有湖濱污染負荷。可以預期,接下來,騰退、搬遷、征收,將成為各項工作的主旋律。
至此,“洱海危機”告一段落。回顧過去一年,對于洱海周邊1900多家商家來說,他們蒙受了不小損失。
如此局面的形成自然是因為洱海日漸污濁的水質、不能再等的生態保護;但也有因為當地長期以來無序的旅游發展,缺乏剛性的監管。
洱海治理給其他地方提了一個醒,旅游業發展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罔顧環境壓力肆意擴容,而是應該妥善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短期的、長期的;投資者的、地方民眾的;民間的、政府的……只有平衡好這些關系,才能環境保護和旅游發展兼顧。
——胡印斌(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