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平
臨汾市“公廁總設計師”宿青平用十年時間推動“公廁改革”,打造了一座遠近聞名的公廁之城。一定程度上,在臨汾,公廁文化如今已構建起市民的文化自信。
臨汾市的第88號公廁,也許是全中國“最有性格”的公廁。
這座建筑坐落在臨汾市河汾路最繁華之處。它的后方是名為“五洲國際中心”的超級商場綜合體,聚集了各類中高端品牌及高端酒店,正前方是一座名為“廣奇財富中心”的高層建筑。
公廁分為兩層,上層掛了四塊全國獨一無二的招牌:“公廁文化館”“市民廁所學校”“公廁品牌示范中心”“公廁文化傳播中心”。
2018年1月8日,全國首座公廁文化館正式開館。
今天,你如果坐出租車經過臨汾市鼓樓南北大街,抬眼望去,街兩邊的風景與國內的二線城市無異,一座座高樓閃過;但如果你從車窗向外平視,卻無法不注意到一座又一座有著巨大標志且造型奇特的公廁——仿古的,現代的,甚至還有一座像極了“憤怒的小鳥”,司機也會忍不住在一旁講解:“酷斃了!”
這樣的公廁在臨汾市區有88座,每一座都有編號,標準達到五星級,具體來說,每一座都可以與機場公廁相媲美,甚至勝出。
4月11日這一天,公廁文化館由解說員侯映延值班,她出生于1995年,在重慶念的大學,學舞蹈專業,有著北方姑娘的爽朗和熱情,笑著歡迎每一位來訪者——整個上午,有3個人到訪。
展廳兩邊展板上的內容將人類廁所發展史分成了四部分:千古一夢,百年滄夢,十年追夢,金廁美夢。
展廳正中央,一面嵌入式的展柜,里面有滿滿一柜子的獎杯和獎狀,其中最打眼的是一座“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的長方體金色鏤空獎杯,這座獎杯不僅文化館里有,在靠著88號公廁的綠化帶里還立著一座放大版。
展柜里有一本書叫《大國廁夢》,作者是宿青平。“你應該買這本書!” 侯映延用不容置疑的口氣對記者說,“他是臨汾市民的大恩人,公廁建設全靠他,你應該見見他!”
于是,記者花了132元,買下宿青平的著作《大國廁夢》《笑改變世界》,以及歌詞集《永遠握著的手》和同名光碟。
侯映延開了一張紙質證明,她說,幾乎每一個來公廁文化館的人都會購買這些書和光碟,賣得最多的是《大國廁夢》。
公廁文化館有一本厚厚的留言簿,它記錄了開館以來的來訪者留言。來訪者多是來自政府環衛部門的職工、學生、退休干部及媒體人。
一個名叫“青平崇拜者”的到訪者留言:臨汾公廁,世界之最,公廁大師,非青平莫屬。“吳志愛”留言說:臨汾公廁革命給人民帶來無比福祉,是宿青平同志的心血和功勞,我們向他致敬!
3月11日,一位女性來訪者將自己的玫紅色唇印留在了留言簿上,并寫道:期待“黃金”廁所。
侯映延的另一項日常工作是記錄每一天到訪公廁文化館的人數,記錄到訪者的身份和職業。
88號公廁的一層是公共廁所,與二層展廳呼應,它的內部構造與另外87座臨汾公廁相似,均由三部分組成——男廁、女廁和管理室,管理室內設有床鋪,由兩到三位環衛工24小時輪流值班。
公廁里配置了鋼化玻璃門、自動感應沖水器、自動洗手臺,地面鋪滿帶有金色邊框的小方塊瓷磚。公廁里還設有體重秤和全身鏡。
與機場公廁最大的不同是,臨汾公廁里沒有提供免費紙巾,如急用,需要花1元購買。
宿青平2013年在迪拜領取“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時的大幅照片掛在公廁的入口處,一進門就可以看到。
出生于1959年的宿青平,1982年畢業于山西大學哲學系。他在臨汾市是一位明星官員,曾擔任臨汾市堯都區委副書記、區長,臨汾市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局長,現在是臨汾市市長助理。
去往迪拜領獎算得上是宿青平的高光時刻。
2013年3月6日,在阿聯酋迪拜舉行的第九屆“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頒獎大會上,宿青平代表中國捧回唯一進入“全球十佳”的國際大獎。在宿青平領獎的同時,國內關于臨汾公廁的“豪華”爭議此起彼伏。
他在《大國廁夢》里這樣寫道:“當時,我在大家面前裝得很平靜,其實內心也充滿了郁悶。盡管我對臨汾公廁心中有數,但在出國領獎的興頭上,被澆了一盆冷水,也確實不是滋味。”
在這之后的新建公廁上,“迪拜國際最佳范例獎”這9個字被放大,紅底白字出現在外墻上。夜晚,廁所的墻體上會亮起霓虹燈,那些大字遠遠就可以看到,給人以指引和召喚。
臨汾公廁是宿青平在擔任住建局局長之時的重要“作品”。他將臨汾市區的公廁建設分為三代:第一代——2008年至2010年,33座,平均每座造價50萬元;第二代——2011年至2014年,36座,平均每座造價70萬元;第三代——2015年至2017年,19座,平均每座造價80萬元。
毫不夸張地說,宿青平是臨汾市區88座公廁的“總設計師”,這里的每一座公廁都是他參與設計并拍板的。
宿青平在《大國廁夢》里解釋了自己排除萬難決心建公廁的原因——為了人民的尊嚴。
他講了一個故事:上世紀80年代,一位農村婦女從鄉下進臨汾城,換了一套最珍惜的干凈衣服,走在大街上,想上廁所,卻發現無處可去,憋不住結果尿在了褲子里。返回時,婦女留下了一句話:這輩子再也不進臨汾城!
宿青平說,農村婦女這句話,是當官者的恥辱。老百姓最基礎的問題不解決,談何富強?
《大國廁夢》的寫作只花了宿青平一個月的時間。去迪拜領完獎回來后,他就開始動筆寫這本在日后風行一時的暢銷書。而當時動筆,其實主要是為了回應關于“豪華”的爭議。
在這本書中,宿青平詳細介紹了中國廁所的發展史,并論證了公廁的重要性及城市建公廁的合理性。在書的結尾,他寫了一封《致全國市長的公開信》,呼吁市長們應該抓一下城市的“尿盆子”和“便池子”,解決市民的“方便”問題,但回應者寥寥。
臨汾的每一座公廁,宿青平都為其寫了楹聯,第88號公廁上寫的是“想民所想謀事切記謀公,急民所急治城莫忘治廁”,而鼓樓北大街第85號公廁的楹聯是“人居之窗與世界接軌,便民之所與文明相連”。
“有來有往解不斷,若即若離總相依”“吃喝縱有千般味,拉撒方得一身輕”……這些五言、七言式的楹聯,常常能引來如廁者駐足圍觀。
宿青平主動談及了他的雕塑作品:在臨汾古城公園,有一座雕塑館,專門盛放他創作的雕塑,大大小小加起來超過300件,作品涵蓋的范圍很廣,包含歷史人物、橋梁文化、廣場公園、公廁街景……
在鼓樓廣場,有一尊名叫“脊梁”、高500cm的青銅雕塑,它是一只臥牛,但是牛的脊背卻是長城形態,蜿蜒曲折——這件作品獲得了全國優秀雕塑作品獎。
宿青平關于牛的雕塑,在街頭還可以看到《龍牛》《臥牛雄風》《九牛》以及臥牛大橋的雙頭臥牛雕塑。
在第64號公廁正門的左前方有一座名為“伴侶”的漢白玉雕塑,從正面看它像一個剛剛方便完正準備提起褲子的人,但卻被做成了馬桶造型;從背面看,是兩瓣堅實的屁股——這件雕塑的外觀造型還申請了國家專利。
宿青平的300多件雕塑作品,幾乎都能在臨汾街頭、公園、寺廟里看到,從市中心到郊區,出現的頻率很高。
記者在展廳看到多座以女性乳房為造型的雕塑,問及緣由,宿青平解釋說,母親是值得歌頌和贊美的。
為什么不請國內知名專業雕塑家來設計呢?“哪來的錢請啊!”宿青平答道。
雕塑館的房頂是一大片由青銅鑄成的臨汾古城,它還原了古城未毀之前最完整的風貌,這也是宿青平的創意。
當天下著雨,宿青平帶領記者踏上這片屋頂,他略帶遺憾地指著整個古城說:“現在的臨汾,大家都知道的古建筑恐怕就只有鼓樓了。”他很惋惜,臨汾沒能像附近的平遙古城一樣,發展成一座旅游之城。
宿青平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是位于堯廟廣場西面的“華門”,這座于2004年建成開放、高50米、象征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天下第一門”,同樣給他帶來“豪華”的爭議。
第55號公廁47歲的公廁環衛工吳燕紅,大概是最了解公廁是如何改變臨汾市民生活的人。
55號公廁是仿古造型,有著飛揚的屋檐和厚重的屋頂,它的門口寫著:神仙皆知食為天,人間有誰不方便。
吳燕紅是3個孩子的母親,老大已大學畢業,老二正在念大學,老幺在讀高中。她來自臨汾周邊的農村,來當環衛工之前,她是只在家里做家務的家庭婦女。
現在,吳燕紅每個月有1750元的工資,同時買有保險。每上兩天班休息一天,24小時輪班,夜班時,她會住在公廁的管理室。
清晨市民尚未起床時,以及深夜市民進入夢鄉時,像吳燕紅一樣的公廁環衛工會對公廁來一次大清洗,一天兩次,沒有一天落下。上級單位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是:愛廁如家。
一定程度上,臨汾公廁是臨汾市民文化自信的來源之一,臨汾人說起公廁,總有一種自豪的情緒。
這是深夜醉酒之人和無家可歸之人的庇護所,因為公廁里提供免費座椅,吳燕紅常碰到有人凌晨躺在椅子上入睡;晴天時,看著成群的老人坐在公廁前的臺階上無所事事地嘮嗑,嘮完嗑,上完廁所,老人們又慢悠悠地回家。吳燕紅甚至還發現,公廁周邊小區的居民為了省水,一大早跑到樓下附近的公廁里排隊方便。因為不提供免費廁紙,吳燕紅幾乎看不到隨地亂扔紙巾的現象。
宿青平寫的那本《永遠握著的手》歌詞集,就是寫給像吳燕紅這樣的環衛工的。這本創作于2009年的歌詞集一共收錄了他16首歌詞……那張同名光碟,收錄了將這16首歌詞譜成曲的歌曲,每一首都讓人產生相似的感覺——飽含深情,發自肺腑,深情眷戀,激情熱烈,很容易將人帶入感動的情境之中。
越往城市的郊區走,公廁就越少,公廁之間的距離也就越遠。離開主干道,一些收費廁所隱藏在巷子里,廣告牌上寫著:廁所,收費1元。
“我才不管那么多,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方便了,就是好事!”一位上完公廁的男性市民豎起大拇指大聲說道。
4月14日,臨汾雨過天晴,街道邊的楊樹開始抽條,葉子嫩得滴水。第88號公廁旁邊,立著放大版獎杯的地方,一位流浪漢蜷縮著躺在綠化帶邊緣睡得香甜。
(張北北薦自東方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