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加速,使得城鄉之間差距不斷擴大;城市聚集了眾多人口,而農村人口卻在衰退。鄉村的“煩惱”全世界都有,西班牙、法國、美國、日本找到了哪些解決方案呢?
村民們扶老攜幼、走出家門,好奇地圍觀著一個個手持噴漆罐的青年人,那些青年人正在村里的幾面墻壁上噴灑色彩,宮殿、盔甲、士兵……各種鮮活的形象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大家眼前。
原來,這是一場涂鴉比賽。4月14日中午,位于西班牙中部卡斯蒂利亞拉曼查自治區的村莊德列韋斯因為這場比賽“反常”的熱鬧起來。“我們的村子環境優美、生活愜意,但人口衰退問題讓人擔憂。”德列韋斯村村長佩德羅·林孔介紹道,“上世紀70年代,村里有超過1200名居民,而現在常住人口只剩390人了,年輕人大多搬到了城市,村里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現在每年有10至15名老人去世,但新生兒有一兩個就不錯了!”
舉辦涂鴉比賽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媒體宣傳喚起政府和公眾對當地農村人口衰退問題的關注。林孔說:“其實很多人喜歡這里,并不想搬走,但是村里沒有產業、沒有工作,如果政府能幫助我們發展交通、招商引資,我相信這里的人口會很快回升的。”
人們相信林孔的心愿很快就會實現,因為西班牙一直很重視鄉村的振興。鄉村有煩惱,就要積極去尋找解決方案,這一點,放眼世界都一樣。
西班牙這個熱情似火的國家享有“歐洲果蔬園”的美譽。農地面積占其國土面積的13.8%,農業總產值約占GDP的2.5%,全國60%以上的果蔬用于出口。
世界上最早將農業種植與旅游業結合,發展鄉村旅游的就是西班牙人。他們將鄉村的一些城堡改造為飯店,規劃建設大農場、莊園,開發徒步旅游、騎馬、滑翔、登山、農事體驗等項目,發掘了斗牛、奔牛、番茄大戰等農業特色化、創意化娛樂項目,使全國4%的農業人口創造的農業旅游產值超過了海濱旅游,成為西班牙旅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不斷滿足市民和游客的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需求,如今,西班牙每年都會投入相當大的資金用于農業特色化創新創意研發項目和創意點子征集,讓葡萄、葡萄酒、橄欖油、沙丁魚等農產品不斷走向世界。
說起歐洲的鄉村振興,還有一個國家不得不提,那就是在生態農業領域發展經驗豐厚的法國。法國生態農業占法國農業用地面積的5.7%,占地約150萬公頃。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綜合了現代科技技術和管理手段,在生態和經濟上均實現了良性循環,有效地統一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利益最大化,是發展和振興農業的有效途徑。法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出臺多種政策,甚至頒布專門法律,先后制定了20余個生態農業標簽的技術指標,與此同時,為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法國還專門設立未來發展基金,每年投入300萬歐元,政府在發展規劃以及實踐方面的未雨綢繆和積極作為,向市場發出了積極信號,引導社會資源向生態農業聚集。
與歐洲一洋之隔的美國也有著自己的一套模式,在美國農村,農戶大多是在鄉村各自的農地上分散居住的。美國進行農村區域規劃時,主要會考慮四個原則。第一,滿足當地民眾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最大限度地綠化美化鄉村環境;第三,充分尊重和發揚當地民眾的生活傳統;第四,恰當地突出鄉村固有的鮮明特色。
美國鄉村的基礎設施很好,其開發建設投資由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共同負擔,其農村區域規劃的實施由開發商承擔。美國在現代農業、農村發展中表現出來的全過程的高度自動化、機械化,既有其地廣人稀的天然優勢,也有在農業各鏈條、各環節均滲透現代化科學技術、倡導農業專業化的努力。同時,美國政府也在引導鄉村進行“生態村”建設,強調保持鄉村土壤肥力,保護水源和空氣清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英國是最早進行村莊規劃的國家之一,也是城鄉規劃體系最完整的國家之一,概括而言便是“規劃先行,以點帶面”。從19世紀末霍華德的田園城市規劃,到二戰期間以大倫敦規劃為代表的區域規劃,再到二戰后的新鎮建設規劃可謂一脈相承。其主旨在于加強小城鎮發展,以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性良好的大量小城鎮為核心,帶動周邊鄉村地區的發展。
具體而言,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總結英國村莊規劃的經驗。一是重視民族發展的歷史,將傳統風格融入整個村莊的發展環境中,以維持和保護鄉村的特征;二是在地理景觀的塑造方面,強化和優化村莊景觀,最大限制地減少商業發展用地,禁止電線電纜接近居住區;三是尊重傳統習俗的延續,設置并完善村莊服務,尤其要重視交通運輸問題;四是堅持文學藝術的熏陶,鼓勵并支持社區活動,強調居民參與鎮村規劃和設計活動,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給出自己的意見和認識,以便鎮村規劃能更好地滿足當地居民的愿望,并得到他們的支持;五是注重生活方式的傳承,追求并發展社區休閑文化。
在亞洲國家里,日本的鄉村經驗是被提及最多的。早在20世紀中期,日本就意識到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加速,使得城鄉之間差距不斷擴大,大城市面積雖小,卻聚集了很大比例的人口和產值。為了調節平衡,日本開始走上鄉村振興之路。
目前來看, “一村一品”理念尤其重要。1979年,日本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提出“一村一品”計劃,旨在提高農村地區的活力,挖掘或者創造可以成為本地區標志性的、可以使當地居民引以為豪的產品或者項目,并盡快將其培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一流的產品和項目的農村開發模式。所謂“一村一品”,就是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主導產品和產業,進而形成產業集群,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與新農村建設。而在“一村一品”理念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大分縣的“品嘗肥牛大喊大叫大會”。
大分縣“豐后牛”是日本“和牛”品種之一,味美多汁,但是數量很少,價格高企,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當地耕牛變少,價格也越來越高昂,數量越來越稀少。
為了有效利用原來飼養耕牛留下來的大片草地,大分縣本地人開展了“一頭牛牧場”運動,他們以20萬日元為一個認養單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為對象,開展了認養肉牛的活動,并用當地的特色產品作為利息,每年寄給認養主人。后來,這種認養活動發展為每年一度的“品嘗肥牛大喊大叫大會”。每到秋天,飼養肉牛的農家邀請認養肉牛的主人到牧場歡聚,現場燒烤品嘗肉牛。飯后選出100人依次大喊大叫,根據音量大小評選優勝者。聚會參與者均可獲得豐富獎品。這樣的活動受到了城鄉居民的歡迎,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振興了當地的畜牧產業,使閑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時也促進了旅游業。
日本高知縣的馬路村也是通過實踐“一村一品”來發展村里唯一的特產——柚子,這個偏僻的小村現在已成為日本鼎鼎有名的富裕村。由于馬路村地處茂密的山林,水源沒有污染,其所產的柚子營養成分要比其他市場上的柚子高出很多,但是由于外形不美觀,一直無法順利投放到市場。于是,馬路村通過加工柚子果汁、果醬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現在,除食品外,馬路村還建立了一座以柚子加工廢棄物為原料的化妝品工廠,通過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發出了柚子香皂、化妝水等系列產品。
現在,“一村一品”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延伸,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振興鄉村,而是關系到一個地區、一個產業乃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也正因為此,“一村一品”不僅在日本得到了有效推廣,不少國家也都在學習其先進經驗。
(楊麗薦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