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清
炎熱的夏天快要過去,暑假也只剩一個小尾巴了。
離開學還有半個月的時候,小白仔仔細細地檢查了自己的暑假作業,把它們小心地裝進書包。
媽媽在旁邊瞟了她一眼,笑著問:“暑假作業都做完了?”
“做完了。”
“你確定?”
小白拍了拍書包:“當然,我剛才又檢查了一遍。”
“我怎么記得剛放假時,你說你們李老師還布置了一份特別的作業……”
“哎呀!”媽媽話音未落,小白一聲慘叫,“糟了糟了,我完全忘記這回事了,怎么辦?我的時間不夠了……”
一份特別的暑假作業
李老師布置的特別作業:“用你自己的方式,背誦二十首沒有學過的古詩詞,開學后和大家分享你的記憶方法。”對于最害怕背誦的小白來說,這可是一個難于上青天的學習任務。她總用“暑假還長呢,過一段時間我再背”的鴕鳥心理,拖著不去做,誰知一眨眼間,暑假就快結束了。
為了幫助小白完成這個特別的暑假作業,接下來的時間里,全家開始了總動員。
爸爸給小白做了二十首古詩詞的小抄,貼在家里各處——衛生間、客廳、臥室、陽臺……但凡小白走過的地方,都能看見爸爸貼的小抄。
可是幾天下來,毫無用處。
這一天,一家人正在看電視,換臺時看到中央臺正在播放《經典詠流傳》。媽媽忽然靈機一動道:“不如讓小白試試把古詩唱出來吧!”
爸爸立刻找出了《經典詠流傳》的所有節目,陪小白一期一期地看。認真看下來,小白對《苔》《明日歌》《三字經》《山居秋暝》等古詩演繹的歌曲都非常喜歡。
她尤其喜歡《苔》這首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清代詩人袁枚所作的《苔》,是一首不為大多數人知曉的“孤獨”的小詩。鄉村教師梁俊帶著來自貴州山里的孩子們,用質樸而純凈的聲音演繹了它。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爸爸說,“這是對大多數普通人的人生激勵。我們雖然平凡又渺小,但也可以盡自己的力量發出光芒。”
小白點點頭:“我明白了。不可能人人都是牡丹,但是每個人都有綻放的權利。”
有旋律的歌曲顯然比貼滿家里的小抄更管用,短短幾天里,小白已經順利完成了背誦任務。
“唱著歌背詩,還真管用呢!”小白隨后又嘆了口氣,“要是所有詩詞都能唱成歌就好了。”
“也許已經有人在做這件事了呢!你可以上網去搜索相關資料,把這個節目作為你下學期的研究課題。”媽媽提議道。
小白開心地跳起來:“好主意!”
《經典詠流傳》的回響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寶貴的財富。《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用“和詩以歌”的方式,重新演繹經典古詩,一經播出,就收獲了大量像小白一樣的忠實“粉絲”,也引起各界人士的討論。
我們不是在展示品鑒一件件古董,我們要讓經典通過我們今人的創造活起來、流行起來。
——《經典詠流傳》節目制作方
《經典詠流傳》的厚重在于,曲終之時情不了、意不散、神不滅,它們所延綿的精神和風骨,和今天的我們緊密握手,浸潤著我們,指引著我們。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康震
我也想到過古典詩詞的現代傳唱,不過更多想到的是古箏,曲調依然是古調,用如此現代的唱法和曲調來演繹,而且演繹得更貼切,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作家 梁曉聲
把詩唱出來,這種方式并非這個時代所開創。《詩經·大序》中就有對詩的詮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詩是人們抒發心懷的作品,言語不足以表達就會嘆息,嘆息不足以表達就會詠唱。《經典詠流傳》用詩與歌結合的方式,帶我們回到了詩歌的本初——詩,是可以吟唱的佳句。
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得知當年歌女唱出的《涼州詞》到底是什么樣的旋律;無法驗證李白月下起舞、半醉半醒間吟唱的《月下獨酌》,是曠達不羈還是愁緒滿懷……古詩詞曲譜沒有流傳下來,重新演繹那些千年以前的詩作,對今人來說是一個挑戰:繼承與創新,二者該如何平衡?《經典詠流傳》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繼 承
曹軒賓演唱的《別君嘆》,是根據唐朝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編的歌曲。這首詩當年在寫成后,就被人譜曲傳唱,曲名《陽關三疊》。《別君嘆》在保持原詩的基礎上,續詞繼續使用《陽關三疊》的曲調,經典的旋律經過新的演繹,在南宋時期的古琴伴奏下,給人極為震撼的聽覺享受。這就是文化的繼承。
創 新
配合吉他伴奏“說唱”《三字經》,用“搖滾風”表現李白的《將進酒》,虛擬歌姬“洛天依”獻唱《但愿人長久》,這些都是把文化的“過去完成時”轉化為“現在進行時”,用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創造性地演繹古詩詞。《經典詠流傳》做到了對經典詩詞更具時尚化、國際化的表達。
作為一檔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收獲了無數觀眾的青睞,這無疑是一種成功。但它最為成功的,是吸引了一大批像小白這樣的“粉絲”,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有了這些種子,我們的文化經典才能代代相傳,永不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