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彪來
(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兩當縣既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又有富饒的物產資源,是一塊亟待開發的寶地,為了進一步改善兩當縣的城市面貌、生活環境和交通狀況,兩當縣政府對城區道路進行了科學規劃,決定拓寬城區的幾條主干道.位于濱河路段的水溝橋于2003年建成通車,橋梁寬度為凈7+2x1.0m人行道,現已成為濱河路的“瓶頸”,為了順接兩側主干道,需要對水溝橋進行改造設計。
本橋位于兩當縣城東部,上游為兩條排洪溝,溝渠已做鋪砌處理,兩溝交匯處沖刷嚴重,集水坑距排洪溝底約2m左右,坑壁處的溝底鋪砌處于懸空狀態,溝身出現不同程度的坍塌,橋位下游為兩當河,此處河床寬度約100m左右,河道平坦,河槽內長年流水。
水溝橋舊橋為濱河路跨溝橋,上部結構為2-13m普通鋼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結構為重力式U形橋臺和重力式橋墩,橋位處上部地層主要由第四系沖、洪積物組成,基底為第三系砂巖。[2]
舊橋主體結構完好,通過對其健康狀況和承載潛力進行分析和評估[2],決定充分利用舊橋,將其上游側加寬,順接已經拓寬的濱河路。綜合考慮上游兩條排洪溝的交匯和次干道與濱河路的平交等制約因素,以保證橋型美觀和施工簡單為原則,根據河床水文地質和施工單位的施工設備及技術水平等諸方面的因素,將新建橋梁上部結構確定為1-20m斜交60°鋼筋混凝土簡支T型梁,下部結構設計為重力式U形橋臺,剛性擴大基礎[1]。考慮到新舊橋梁由于不均勻沉降可能誘發橋面裂縫等病害,新建橋梁和舊橋在結構上相對獨立,通過中央分隔帶進行銜接,為了保證在施工時最大限度地減小對舊橋面板的擾動影響,將新橋邊梁翼板伸至舊橋人行道塊件懸臂之下,在新橋橋面上現澆緣石,攔截橋面排水,與舊橋原有人行道塊件組成中間分隔帶,如圖1所示。

圖1 新舊橋梁橫向連接大樣圖
新建橋梁上游增設擋墻,順接排洪溝,形成跌水井,井底和新建橋梁的河床部分做鋪砌處理.保留舊橋兩側人行道塊件,將舊橋兩側的欄桿扶手和立柱拆除,安裝到跌水井側壁頂部,新舊橋梁兩側新設柵欄式欄桿。水溝橋加寬方案平面示意見圖2[3][4]。
通過采用橋梁斜交方案,解決了在不拆遷房屋和征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證去香泉的次干道與拓寬后的濱河路能夠順暢平交的問題;解決了在不改移排洪溝的前提下,保證兩溝正常交匯至跌水井,消耗部分水能后從橋下順利通過的問題。新舊橋梁相對獨立,解決了服役階段的工作協調性問題;橋面橫向各部件的設計,在滿足濱河路總體規劃要求的前提下,完善了橋梁整體的統一性和視覺上的美觀性。依據該方案繪制了水溝橋改造設計圖指導施工,該橋現已竣工并交付使用,新舊橋梁和諧共處,運營狀況良好。服役期間,經受了隴南“8.12”洪水的考驗,達到了設計的預期目標。

圖2 水溝橋加寬方案平面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