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步入21世紀來,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被應用的越來越多。混凝土的優點雖然較多,但是在施工過程中會出現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裂紋。構筑物的坍塌破壞都從裂紋開始的,破壞的初始階段是裂紋的擴展。同時,裂紋也會引起滲漏,降低構筑物的耐久性,如脫落面層、銹蝕鋼筋、加劇混凝土凍融循環等。
裂紋是固體材料中的一種不連續現象,屬于結構材料強度理論。混凝土是一種由不同材料組成的非均勻體。里面有固體、液體和氣體。當溫度、濕度變化時,在外界荷載作用下,初始應力、初始微裂紋、內擴散、傳質等現象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2]。裂縫是指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由于內外因素(比如天氣等)的影響,在混凝土結構凝固后出現裂縫的現象。裂縫是混凝土結構承載力、耐久性和防水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各種因素相互影響,導致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但裂縫的發生主要與施工、設計、材料、環境等因素有關。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1)在大體積混凝土水泥的水化過程中,水泥必須放出一定的熱量,水泥的水化熱引起絕熱溫升。它與水泥摻量和水泥在混凝土單位體積中的變化有關,隨齡期的增加呈指數增長。

(2)混凝土溫度越高,澆筑混凝土溫度越高,混凝土溫度越高。混凝土開裂的溫度應力是由混凝土內外溫差引起的變形引起的。

(3)混凝土的收縮變形
混凝土中約80%左右的水分蒸發,水泥硬化需要20%左右的水分。過量水分蒸發會引起混凝土體積收縮(干縮),這種收縮變形不受約束的影響。如果有約束,就會引起混凝土開裂,并隨著齡期的增加而發展。
為了控制裂紋的開展,應重視控制混凝土溫升,延緩混凝土冷卻速度,減少混凝土收縮,提高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在大體積混凝土中進行溫度監測,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以防止混凝土產生裂紋。
3.1 控制混凝土溫升
(1)選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降低水化熱,降低混凝土溫升。
(2)采用連續級配粗骨料配制混凝土,可降低耗水量和水泥用量,具有較高的抗壓強度。粗集料以5~40mm礫石為主,細集料應采用粗砂。
(3)在混凝土中加入復合外加劑和粉煤灰,降低了混凝土的耗水量和水泥用量,進一步降低了混凝土的水化熱,降低了混凝土的收縮率,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
(4)合理控制澆筑溫度,建議最高澆筑混凝土溫度控制在40℃以下。
3.2 降低混凝土降溫速率
(1)保溫、保濕法。混凝土澆筑后,給予合理的保溫養護和保濕養護很重要,可以使混凝土的水化熱降溫速率延緩,以免混凝土表面溫度與中心溫度相差大于規范要求。
(2)降溫法。在混凝土內部預埋水管,通入冷卻水,降低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稱為降溫法。冷卻水與混凝土溫度的差值不宜大于22℃,來防止冷卻過程中,冷卻水與周圍混凝土溫差過大產生拉應力。
3.3 減少混凝土收縮值,提高極限拉伸
(1)配合比。采用集料泵送混凝土,在滿足可泵性的前提下,盡量降低砂率。砂率宜為38~45%。坍落度在滿足泵送性的條件下盡量選用小值,以減少收縮變形,拌合物到澆筑工作面的坍落度宜為(160±20)mm。
(2)施工混凝土。混凝土澆筑必須連續施工操作,以保證無施工冷縫、自然澆筑層的混凝土澆筑,每層混凝土控制在60cm左右的澆筑厚度。采用二次振動施工技術,減小混凝土收縮,對大面積板進行敲擊振動,去除表面浮子,進行二次擦拭。
3.4 設計和施工措施設計合理的高程和平面設計,避免界面突變,從而降低約束應力。避免使用高強混凝土,盡量選用低強度混凝土(C20,C25,C30,c35)。為了減小混凝土結構自約束的影響,應在底板外設置大約束的滑動層。φ8@200mm雙向鋼筋網可在混凝土表面加裝,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5 溫度實時監測
為了了解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引起的不同深度溫度場的變化規律,隨時對混凝土內部溫度進行監測。將溫度傳感器嵌入混凝土的不同部位,對施工過程進行跟蹤和監控。
(1)混凝土裂縫是混凝土材料中的一種不連續現象。構筑物中的裂紋是不可避免的,應要求其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混凝土中存在著的微觀裂紋和宏觀裂紋,混凝土中一般都存在微觀裂紋,而宏觀裂紋是由微觀裂紋發展而來的。
(2)由多種因素相互影響,混凝土結構裂縫主要是由水泥水化熱、外界溫度變化、澆筑溫度、約束條件、收縮變形等因素引起的。
(3)從控制混凝土溫度、降低水化熱、加入適量外加劑、優化設計配合比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應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冷卻速度,在施工過程中小心維護混凝土,減少混凝土收縮,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抗拉強度,提高混凝土的約束程度和局部加固程度,并實時監測施工現場的溫度等。多角度綜合抗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