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
(襄陽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湖北襄陽 441000)
《2012年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這意味著中國城鎮化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2017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58.52%,達到一個新高度,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攀升,城市空間逐漸向農村蔓延,失地農民面臨著洗腳上樓,轉變為城市市民的過程,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住房問題,成為城市管理者、城市規劃師的重要研究課題。
襄陽市地處我國中部地區的腹地中心地帶,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襄陽市中心城區位于市域中部,處于漢江、唐白河、小清河交匯處,城區東西寬約21km,南北長約29km。2012年底,襄陽市提出了“一心四城、城市東進”的發展戰略,東津新區成為了城市近期重點建設區域,為了保障新區建設的有序推進,優先做好村民征遷安置工作是刻不容緩的。經襄陽市政府研究決定,擬在東津新區起步區范圍內建設南北兩個村民搬遷安置區,本文探討的方案為北安置區規劃方案。
襄陽市東津新區村民還建北安置區位于襄陽市東津新區以北,用地北臨唐白河、西臨內環東線、南臨城市東西軸線、東臨科技大道,呈“L”型。現狀用地相對平坦,地質條件良好,景觀區位優越。規劃總用地規模約71.5hm2,總建筑面積108萬m2,容積率1.5,安置戶數約9600戶,如圖1。

圖1
規劃研究了襄陽市云灣、王寨、黃坡、葉店等具有代表性的村民安置區的實踐,總結了安置區規劃的幾點經驗:①大多數村民不習慣高層的居住條件,因此還建小區盡量采用多層住宅為主,適當點綴高層的規劃模式。②為滿足村民的公共活動需求,還建小區應建設一定規模的中心公共活動空間,并合理配建公共服務設施。③為保持還建小區的環境品質,建筑底層不宜建設架空儲物間。④建筑戶型設計要考慮村民的傳統生活習慣,設計有別于城市商品住宅的戶型,同時要考慮公平性需求,戶型種類不能太多。⑤建筑設計要考慮空調機位和太陽能板的設置位置,不能對建筑外形產生影響。⑥對于大規模的村民還建區,要合理設置商業街滿足村民步行范圍內的購物需求產業經營需求。
本次規劃合理吸納以上經驗教訓,規避傳統安置區規劃設計中的地域特色不突出、村民擇居不均好、功能布局不合理、公服配套不健全、交通組織不便捷、景觀資源不均衡等問題,提出“小尺度街區、開放式布局、多樣化住宅、公共服務點軸生長、鄰里空間重點營造”的規劃思路,并通過四大策略,實現文化有效傳承、功能復合利用、景觀有機滲透的目標,如圖2。

圖2 整體鳥瞰
策略1:合理布局,打造小尺度街區
規劃打破了傳統的大街區模式,通過道路的自然劃分形成14個街區,每個街區約4~6hm2,并于重要節點設置開敞空間,形成疏密有致的小尺度街巷格局。
規劃形成以小區配套中心為核,以功能聯系帶為軸的“兩核三軸四區”的空間結構。通過帶狀景觀軸線串聯各街區的景觀節點,空間層次變化體現節奏韻律。
總體布局以多層為主、高層為輔,契合當地農民不習慣住高層建筑的生活模式,每個街區均點綴幾棟小高層住宅,既增強單個街區的空間序列/又使相鄰街區相互呼應。
街區內部采用人車分流的交通理念,通過“U”型或“L”型組團級道路聯系各街區,保證整個小區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策略2:注重公平,實現均好性擇居
根據服務半徑,合理配置學校、幼兒園、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綜合市場、商業、酒店、小區公園和游園等小區級公共設施,實現公共服務共享。建筑布局均采用偏東南朝向,保證良好的日照通風條件;中心綠地和庭院綠化滲透穿插,強調景觀環境和公共空間均享。
規劃結合襄陽民居的特點,設計了20多種戶型供村民選擇,采用村民投票確定的80和120m2兩個面積標準及三種組合方式,既滿足村民對戶型的多樣性需求又盡量減少戶型過多產生的差異化。
策略3:尊重民俗,創建和諧鄰里
充分考慮民俗生活的延續性,合理設置風俗場所。在11個居住地塊內均結合中心綠地設置1處鄰里活動中心,強化鄰里服務功能,如圖3。

圖3
每3~5個鄰里之間規劃一處商業街,為村民紅白喜事、親友住宿等傳統習俗提供接待場所和就業崗位。
(1)設置一個循環控制變量來實現遞減或遞增1;(2)for語句圓括號內的3個表達式是可選的,都可以省略,但分號一定要保留。如果省略了條件表達式,那么默認為真;(3)可在一個for循環語句中提供用逗號分隔的表達式3和表達式1,但表達式2只能有一個;(4)for語句變量初始化部分聲明的變量,其作用域只局限于for語句內部。
設計公共活動場所和宅間綠地,為村民門前納涼、鄰里交流等生活習慣提供空間場所,增強村民的社區歸屬感。
策略4:精心設計,營造精品工程
建筑造型選用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整體風格現代時尚,單純的幾何形體與豎向線條構成建筑的主旋律。簡潔明快又不失精巧,為所在區域增加新的城市亮點。屋頂采用紅、藍兩種色調,住宅以藍色為主,公共建筑以紅色為主,增強安置區的可識別性。
建筑細部設計追求美觀與實用。合理設置太陽能利用設備、空調機位等,美化建筑立面;結合村民需求在小區活動場地內設置晾曬設施,方便村民使用。
(1)時代性與地域性——新型社區形式、融合傳統生活形態
結合村民意見反饋,融合本地村民的生活特點,設置風俗場所,凸顯傳統生活的地域特色;以新穎的居住模式和新型社區服務功能承載傳統生活形態,形成識別度高、吸引力強和文化內涵深厚、個性魅力獨特的街區,回歸具有人文情懷的街坊空間,重塑親密和諧的社區生活。
規劃強調社區文化、功能布局、住宅類型的多樣化,以滿足不同村民的生活需求;均衡設置公共資源,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力爭形成相對公平的社區環境。
(3)開放性與合理性——深度的公眾參與、促進合理的規劃設計
規劃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倡導公眾參與,用開放式的設計促進規劃方案合理優化。
規劃初期,通過村民宣講和居住意向普查,掌握住宅房型、面積標準、配套設施等基礎資料,并對村民投票確定的3~5種戶型進行優化作為主導戶型;
規劃中期,多次向村民宣講布局方案,積極吸納村民建議修改完善方案;
規劃后期,對規劃方案進行廣泛公示和意見征詢;
工程實施階段,倡導村民對方案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
村民入住后對其進行回訪調查,村民滿意度高達90%。
(4)動態性與實施性——動態的設計調整、指導項目的實施落地
整個規劃過程中,舍棄一次性的靜態規劃設計方法,不斷地結合村民推選的監督員的意見調整設計方案;充分考慮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項目組派遣駐村規劃師,和規劃分局管理員共同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承擔項目實施的指導員、矛盾的協調員、成果的監督員等角色。規劃全程指導實施,保證精心設計得以有效落地。
村民還建安置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規劃設計師要肩負起政府與村民之間的聯系紐帶,通過一系列的創新與突破,尋求最合理的規劃方案,為政府塑造一個展現城市新區風貌的高標準小區,為村民創造一個滿足各類生活需求的安置之地。
襄陽市東津新區北安置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自通過審批以來,有效地指導了東津新區北安置區的建設。目前該安置區已按照規劃初步建成,部分地塊已實現入住,與規劃契合度較好,已成為周邊城市新區安置小區的建設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