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肥胖癥的患病率在過去30年高速增長。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報告顯示,全球大于18歲的人群中,超重人數達19億,肥胖人數達6億??吹竭@些數字,聲稱自己是“小仙女”,每天堅持“只喝露水”的女性或許更加恐慌了。其實,從醫學的角度來講,并不是所有的”胖”都是肥胖癥。
天氣漸熱,網上不時冒出“5月不減肥,6月徒傷悲”;“好女體重不過百”之類的言論。其實,肥胖癥是一種由遺傳、環境、行為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及分布異常,通常伴有體重增加,并可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如2型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等慢性代謝性疾病,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如果是兒童肥胖癥,大多屬于原發性,主要是由于營養過剩、活動過少和遺傳等因素引起;而繼發性肥胖癥是由于下丘腦—垂體感染、腫瘤、創傷、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或性腺功能減退、胰島素瘤等疾病所致。肥胖癥的衡量標準以體重指數BMI(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最為常用,腰圍則是另一個反映肥胖程度的指標。世界衛生組織將BMI≥30公斤/米2,男性腰圍> 94厘米,女性腰圍>80厘米作為肥胖的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僅僅靠這兩項指標無法衡量超重/肥胖對身體的損害。肥胖癥可以導致一系列并發癥或相關疾病,進而影響預期壽命或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我國人群大規模的測量數據匯總分析了BMI與相關疾病患病率的關系,結果表明,與正常體重的人(BMI為18.5~23.9公斤/米2)相比,BMI≥24公斤/米2的人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3~4倍,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3倍,患有2項及2項以上危險因素(即血壓高、血糖高、血清總膽固醇高、血清甘油三酯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的風險增加3~4倍。而BMI≥28公斤/米2的人中90%以上都患有上述疾病。因此,對于超重/肥胖患者并發癥,如代謝綜合征、血脂異常、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綜合征、女性不孕、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抑郁等的檢查是至關重要的。
肥胖癥的人之所以越來越多,基本原因就是攝入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如果要減肥,最關鍵的其實就是“管住嘴、邁開腿”。雖然用藥物也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但是目前批準能夠減肥的藥物很少,沒有副作用的減肥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加適度運動。
“管住嘴”并不是讓人完全不吃東西。最近的研究發現,間斷飲食(如晚餐選擇不吃主食或少吃一點)對減肥有一定的效果,對身體的損傷不大;但如果不吃晚飯,人體就會有至少14個小時處在空腹的狀態,這種狀態會刺激人體,使其進入饑荒應急狀態。在這種應急狀態之下,你攝入的熱量和營養都會被最大程度地吸收保存,所以你第二天吃的午餐就更加容易被轉化成脂肪。這也是為什么選擇斷食減肥的人,一旦開始進食,體重就會迅速上升的原因。
就“邁開腿”而言,運動想要達到減肥的效果,必須要出汗,最好一周運動5次,每次45分鐘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