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建筑是時代的社會與文化的呈現,伴隨著全球化,現代建筑已經積累出套路,這也是當下東西方建筑學的共同困境,陷入裝飾主義的空洞之中似乎也是難免。馮瓊、劉津瑞編著的《上海新建筑》記錄和討論2013~2018年上海市快速城市化之后的第一個緩沖期,從郊區新城到歷史老城區,有本土也有國外的建筑師,作者用積累的大量素材梳理出了一個此時此地的上海。
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住宅市場創造了大量的設計工作,但重復性高且對創新要求低,被建筑師們戲稱為“產值”。所處都是國外地名,要么就是“御”“府”等舊字眼來彰顯根本沒有的尊貴。吊詭的是,名字風格迥異多變,建筑卻恪守著南北朝向、行列布局的教科書模板。居住建筑是背景建筑,卻已經改變了我們感知和觀看城市的體驗。
在空中鳥瞰上海,高密度蔓延的城市呈現出一種均質的狀態,少數地標建筑混雜,城市面目含混不清。居住建筑形成了中國城市的景觀風貌,也被視為千城一面的重要元兇。
傳統建筑學主要為權貴階層服務,直到1876年諾曼肖設計的位于貝德福德公園郊區的中產階級住宅。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沖突引發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潮,羅伯特歐文和傅里葉的啟蒙運動把理性主義和平等自由思想普及開來——這是現代建筑思想的源泉??虏嘉饕凇蹲呦蛐陆ㄖ沸蜓灾袑懙溃骸艾F代的建筑關心住宅,為普通而平常的人關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憑宮殿倒塌。這是時代的一個標志,為普通人研究住宅,這就是恢復人道的基礎?!?/p>
青浦、嘉定的建筑集群實踐在上海新世紀以來的造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在當代中國的建筑版圖和專業話語圈中,它們已經具有許多大城市都無法比擬的重要性。青浦嘉定集群實踐開始于21世紀初,有青浦新城建設管理中心、青浦區涵璧灣花園等來自國際知名建筑師的作品,也有嘉定新城幼兒園、青浦私營企業協會辦公樓等來自相對年輕的明星建筑師的作品。青浦區和嘉定區位于上海市西部,是中國文化里最典型的江南地區。兩個新城分別位于歷史地理學上所講的高鄉和低鄉。建筑師們把自己對江南的理解投射到建筑中,在完全不同的肌理、材質和表達中詮釋著不同卻又相同的江南。
2001年,上海建設郊區化“一城九鎮”的目標被提出后,青浦區被定位為“新江南水鄉”,嘉定則被定位為汽車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相結合的綜合性城市。大舍建筑事務所的青浦夏雨幼兒園設計將馬蒂斯《靜物與橙》的形式和江南園林空間融合,內向、消解模糊邊界、封閉和開敞對等,必不可少的圍墻和分散的個體建筑維持了“江南”特性。山水秀建筑事務所的朱家角人文藝術館,通過敘事性的建筑組織、景觀園林手法、呈現和隱匿,營造的空間體驗,隱藏在朱家角勝利街街委會和老年日托站設計中,山水秀建筑事務所放棄了現代主義手法,參照姚承祖的《營造法原》并放棄了非功能性的裝飾構件,來凸顯建筑的公共屬性。阿科米星的嘉定文化信息產業園二期建筑,用懸掛庭院來解放地面空間,材料上鋼結構和雙層金屬網在營造朦朧感的光影和意境的同時,滿足了施工和造價控制的要求。
但青浦、嘉定的集群建筑實踐有新奇淡定的開頭,結尾卻略顯滄桑無奈。在21世紀初的“一城九鎮”中,“一城”是英國小城松江、“九鎮”是意大利小鎮浦江、西班牙小鎮奉城、加拿大小鎮楓涇、德國小鎮安亭、美國小鎮陳家鎮、荷蘭小鎮高橋、北歐小鎮羅店、歐美小鎮周浦,而朱家角是其中唯一一個江南水鄉風格的小鎮,這無意中創造了青浦嘉定集群實踐中文化退守的可能性。然而建筑設計上的堅持卻無法消解城市空間中的場所缺失,再造的江南文化無法如江南水鄉那樣熱鬧而富有生氣。
城市多樣性的基礎是人的多樣性,人的多樣性優先于形態的多樣性,這也就可以解釋在如此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觀中,仍然可以形成具有差異性的城市文化。在西方學者痛斥歐洲城市虛偽的同時,他們驚奇于中國城市“地獄般的繁榮”。當下城市的多樣性來自于中國快速城市化帶來的空前流動性。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每年都在補充新鮮的勞動力,這些新增的年輕人口能夠不斷豐富和提升城市的活力。但是隨著全國范圍的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以及整體城市化速度的顯著放緩,我們不得不正視城市的多樣性危機,而之前看似溫和的“形態的單一性”也會轉而傷害“文化的多樣性”。如果我們任由老公房社區衰退,高檔封閉式社區擴張,階層缺失了社會流動性后,這種嚴重不均衡的增長勢必會加劇社會隔離,未來貧困人口聚居的老式高層公寓很有可能會成為中國式城市貧民窟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