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瑤
摘要:歷史悠久的中國傳承積淀了五千年的文化孕育著古典舞的曲線美。與中國同屬亞洲的印度,其也在舞蹈中流露出了古典舞的曲線美。然而,中國舞與印度舞又存在著各具審美特質的曲線美感,或激烈靈動,或柔和緩慢,展現(xiàn)出不同國家舞者曼妙的曲線美。
關鍵詞:文化背景;審美角度;古典舞;東方審美;西方審美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094-02
一、前言
美學上以曲線比直線柔和,而且富于變化,因而人們對于曲線所產(chǎn)生的美感稱為曲線美。自然界中因人體能包羅一切美的曲線,故為曲線美的代表。具有傾向曲線的審美特征舞蹈是人體線條的流動,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亞洲舞蹈追求曲線美,具有傾向曲線的審美特征。而這種特征在亞洲古典舞中尤為體現(xiàn)。
二、從文化背景而言,對比中國與印度在舞蹈表演中體現(xiàn)的古典曲線美
自從我們的遠古祖先創(chuàng)造了第一件粗糙的石制工具以來,人類的文化就在不斷地發(fā)展著、進化著,而文化的進化便引起了人們對舞蹈中人體美曲線的審美。一般說,每個社會大多要經(jīng)歷開放——禁錮——開放的辯證發(fā)展三個階段,若以人體美的關系說,就是經(jīng)歷裸露——遮蔽——裸露這三個階段。古典舞中展現(xiàn)曲線美的基本形態(tài)可上溯至遠古。例如:
1.中國漢代舞蹈的文獻資料,就是寶貴的遺產(chǎn)。漢代的樂舞畫像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尤其在刻畫人物形態(tài)上的普通采用藝術夸張手法,把舞伎腰部描繪得細如束絲,軟若柔枝。不但顯示了舞者身形的秀美,還把漢代舞蹈“翹袖撅臀”,“纖腰長袖”的特定“三道彎”勢態(tài)惟妙惟肖的刻畫出來,進而突顯出古典韻味的曲線美。
2.印度舞蹈是受佛教的影響,舞蹈中許多造型姿態(tài)中的手勢都表達一定宗教含意,而后將各式各樣的“三道彎”的各種手勢運用在舞蹈中,繼而轉換成多種舞姿的三道彎造型,更具靈動地展現(xiàn)出身體造型的曲線美。
三、從審美的角度而言,對比中國與印度在舞蹈表演中體現(xiàn)的古典曲線美
古典舞的曲線美切合東方人的審美特征,線條柔和簡潔,又不失韻味交融,不失清奇的個性,同時也涵蓋著各民族骨子里散發(fā)出的獨到審美意識。例如:
1.中國漢族女婦的纏足,就是一種扭曲了的美,這一“國粹”對漢族舞蹈有著極大影響,古代文人以“三寸金蓮”、“步步蓮花”、“簾底纖細”來形容女性的“纏足之美”,纏足女性的動態(tài)很自然就要在舞蹈這一形體藝術中充分加以表現(xiàn),從南到北的漢族民間舞蹈多數(shù)藝人都稱‘扭”是小腳女人的步態(tài),“三寸金蓮”要承受起碩大的身體,體態(tài)上必定呈現(xiàn)出扭腰出胯,動作必定是邁著碎小的步子而行路。形似忸怩作態(tài),古典舞中“跑圓場”正是這種步態(tài)的典型呈現(xiàn);所以這種美正是對“不自然”的一種自然的順應。它融合了悲傷與喜悅,形成了特殊歷史階段的審美觀。
2.印度地域的審美形態(tài)認為肚皮、臀部和大腿有節(jié)奏的強力伸張和扭擺同時配合上腳步平衡動作,是一種人體自然流露的曲線美使人產(chǎn)生美感和快感。“肚皮舞”這種舞蹈的本意就是吸引異性,由于豐滿的胸部,柔軟的腹部是女性美的特征,大膽體現(xiàn)這種美,其思維方式也是直接的,認為對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有利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不美,這雖與中國的傳統(tǒng)有著較大的差異,但同樣顯示人類彰顯特質,大膽用肢體表達情感,展現(xiàn)多樣形態(tài)的古典曲線美。
四、古典舞的出現(xiàn),堅實著中國與印度在舞蹈表演中所體現(xiàn)出的古典曲線美
古典舞從起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蘇,是戲曲舞蹈的復蘇,是舞蹈傳統(tǒng)的復興。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么新發(fā)明,而是幾千年文化的流傳和延續(xù),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xiàn)代舞相媲美而獨具韻味的舞蹈種類。正如中國與印度的舞者淋漓盡致的將這般古典曲線美展現(xiàn)于舞蹈中:
1.中國古典舞曲線美體現(xiàn)在古典舞身韻這一形態(tài)上,古典舞作為一門獨立的舞種,從戲曲舞蹈和武術身法中提取精華,并結合中國古代舞蹈美學以及當代審美觀點和原理,在不斷摸索前進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凝聚著中華民族舞蹈藝術的精髓與民族審美風范,蘊含著千百年來傳統(tǒng)舞蹈的神韻,脫胎換骨于戲曲舞蹈而演變發(fā)展成為具有時代性的獨特的藝術語言。北京舞蹈學院的唐滿城、李正一教授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與實踐上的探討,創(chuàng)立了“身韻”,使古典舞徹底擺脫了古典戲曲的束縛,從而成為一門獨立的舞蹈種類。
2.印度古典舞注重腰部的柔軟,各種手勢、姿態(tài)也呈現(xiàn)了“三道彎”的特點,其是對世界舞蹈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舞種,因受佛教的影響,印度舞蹈中許多造型姿態(tài)中的手勢都表達一定宗教含意,各式各樣的三道彎姿態(tài)均來自手勢,舞蹈的主要語匯是手勢。如“卡拉那,,術語系指手、腳、身體并用的舞蹈姿態(tài),各種手勢的運用在舞蹈中轉換成多種舞姿的三道彎造型。
五、東方與西方審美差異的對比和交融,更突出中國與印度在舞蹈表演中體現(xiàn)的古典曲線美感
東方舞蹈講究曲線美,對稱美,西方舞蹈講究直線美和不對稱美,這僅僅是相對而言的。例如:
1.西方舞蹈中也有講求曲線美的,如現(xiàn)代舞和現(xiàn)代芭蕾。東方舞蹈中也有個別舞派舞姿講求直線美和彎折美的,如印度婆羅多舞派,緬甸舞蹈的隊形和服飾的花紋(它們都講究不對稱,據(jù)說這與其遍地竹筍有關,竹筍鱗狀葉多為參差不齊的三角狀)。
2.東方舞蹈的舞姿造型多為“三道彎”:如印度婆羅多舞的站姿為前傾三道彎;緬甸為前后傾“三道彎”,日本為后傾“三道彎”;印尼巴厘舞為橫傾“三道彎”等等。在舞姿的基礎上,形成的紛繁舞蹈語言,給人以曲線美和對稱美的深刻感受。而西方芭蕾以及歐洲的土風舞,不論舞姿造型、舞蹈語言皆為直線走向,如芭蕾的基本舞姿:四個“阿拉貝斯克”以及大跳、小跳等等。當然其中也有過革新家,如現(xiàn)代舞鼻祖鄧肯,她所創(chuàng)立的現(xiàn)代舞體系就是對傳統(tǒng)芭蕾的反動,她一生赤足作舞,追求人體曲線的自然美,認為芭蕾追求的直線美是違反人體的生理機制的。現(xiàn)代芭蕾便吸收了現(xiàn)代舞的藝術滋養(yǎng),而溶合了許多曲線美的舞蹈語言。
3.東西方舞蹈不同的審美需求,使東西方的舞蹈服飾也形成各自審美的取向。如為了突出東方舞蹈的曲線美,東方舞的服飾多為平面或直線的飾。中國的旗袍(清朝旗袍是沒有腰身的直線服裝),印度的“紗麗”,日本的和服,泰國、緬甸、印尼的”紗籠”,這些平面服飾束在身上后都能加強舞蹈人體的曲線感。而芭蕾和歐洲土風舞中的服飾一直是峰腰寬裙,男子服飾也多為曲線服飾或立體服飾,這種服飾更能顯示出西方舞蹈中男性的紳士風采。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國舞與印度舞的古典曲線美有著各式各樣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地域的人們有這對曲線美紛繁的認識和感悟,他們用靈動的肢體語言表達著各自的感悟與情感。這些來自人類自然存在的美感與大自然的美交相輝映,再現(xiàn)山巒的逶迤,水波的漣漪,云里霧里的龍蛇,搖曳婆娑的花影,這些都來子東方五千年的審美心里定勢,來自五千年的生態(tài)動力定型,來自彎彎月亮,來自回旋清風……更來自亞洲人們有著古典舞韻味的曲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