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四山
摘要:為真正學習好物理及其它知識,少不了多次狠狠地“咬”,細細地“嚼”。咬文嚼字,它倡導的是一種專業(yè)性的克難奮進的,百折不撓的人文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
關鍵詞:咬文嚼字;化解;物理學習;疑難障礙
咬文嚼字,啃物理難學習的硬骨頭。
咬文嚼字,悟清詞義,增強記憶。用詞準確,方便理解。
咬文嚼字,正如鄭板橋(鄭燮,音謝)的《竹石》所說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咬文嚼字,乃擺事實,講道理,找前因后果、出處依據(jù)、來龍去脈都搞清楚。要做到這些,沒有深厚的學術(shù)積累是不可能的。態(tài)度純正包括韌性與真誠,隱含著建設性的取向。
咬文嚼字,對知識的認真態(tài)度值得學習,求得準確、正確,還有助于別人的進步。
當然,咬文嚼字的確有壞處:招人煩,彰顯擺弄自己知道得多。如魯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見人就說,“回”字有四種寫法。
相關詞義的詞有:字斟句酌,淺嘗輒止,走馬觀花、一揮而就。
其實,很多地方,人們將咬文嚼字與字斟句酌對立起來,“咬文嚼字,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zhì)。”這是作者不接受的。
要知道,當今社會中,靜不下心來的浮躁,才是可怕的。
小貓一會捉蝴蝶,一會捉蜻蜓,不專心豈能收獲到魚?
學者,此地報告,彼時指示,咬文都做不到,嚼字不等于讓他食蠟。
孔子說,“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至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三疾分別為“狂”(狂妄)、“矜”(矜持)和“愚”(愚昧), [出自:《論語》。]并沒有指斥過過分地斟酌字句。
不禁想起:子貢倦于學,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子貢曰:“然則賜息無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壙,皋如也,宰如也,墳如也,鬲如也,則知所息矣。”
子貢對學習厭倦了,告訴孔子說:“我(賜,即端木賜,)希望休息一下。”孔子說:“人生不可以休息的。”子貢說:“我就沒有休息的地方了嗎?”孔子說:“有呀!你看那個墓:那聳立的像高地似的,又像小山尖似的,像土堆,像扣著的鍋。知道休息的地方了吧。”
咬住這個關鍵字“賜”字,文章大意立即出來“賜有休息的地方嗎?”
本人多次調(diào)查顯示,高中學習中,物理學習難度大,已成共識。下面一起“咬文嚼字”地啃物理學習難學這塊硬骨頭。
這樣做的目的,告訴人們“咬文嚼字”不的過分了,而是缺少了。
咬一咬電磁感應定律到楞次定律。
電磁感應定律
電磁感應定律也叫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電磁感應現(xiàn)象是指因磁通量變化產(chǎn)生感應電動勢的現(xiàn)象,例如,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里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chǎn)生電流,產(chǎn)生的電流稱為感應電流,產(chǎn)生的電動勢(電壓)稱為感應電動勢。
電磁感應定律中電動勢的方向可以通過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則來確定。
右手定則內(nèi)容:伸平右手使姆指與四指垂直,手心向著磁場的N極,姆指的方向與導體運動的方向一致,四指所指的方向即為導體中感應電流的方向(感應電動勢的方向與感應電流的方向相同)。
楞次定律指出:感應電流的磁場要阻礙原磁通的變化。即磁通量變大時,產(chǎn)生的電流所形成的磁場有讓其變小的趨勢,感生電流所生成的磁場方向與磁通量的磁場方向相反;而磁通量變小,產(chǎn)生的電流有讓其變大的趨勢。即磁通量變小時,產(chǎn)生的電流所形成的磁場有讓其變大的趨勢,感生電流所生成的磁場方向與磁通量的磁場方向相同。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確定感應電動勢的大小e(t) = -n(dΦ)/(dt)。
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在應用中很容易搞混,為了便于區(qū)分,可把兩個定則簡單地總結(jié)為“通電受力用左手,運動生電用右手”。
楞次定律與右手定則
楞次定律:產(chǎn)生的感生電流,會形成自己的感生磁場,感生磁場的方向總是阻礙原來磁通量變化的磁場方向。
關鍵詞是“阻礙”。
楞次定律是判定感生電動勢(感應電流)方向的普遍定律。楞次定律判定的對象是閉合回路,適用于一切電磁感應現(xiàn)象。右手定則是楞次定律的一種特殊情況。
右手定則只適用于導線切割磁感線運動的情況。
學習過這些內(nèi)容的人,肯定同意:沒有狠狠地“咬”,細細地“嚼”,學習的東西將很模糊。
為真正學習好物理及其它知識,少不了多次狠狠地“咬”,細細地“嚼”。
咬文嚼字,它倡導的是克難奮進百折不撓的人文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
咬文嚼字,既有學術(shù)積累和建設意見,又有現(xiàn)實矯正,更有因?qū)W而習得,值得我們提倡,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