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佑年 李鵬 夏舜堯
摘要:黨中央一再把“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在邁向全面小康生活的進程中,健康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如何實現健康的目標,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體育生活方式在實現人類健康中將具有突出的優勢,對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生活方式進行比較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豐富體育生活方式的理論內容,為體育生活方式理論研究以及構建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的體育生活方式提供依據;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生活的現狀,為其選擇合理的體育生活方式提供有益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漢江流域;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研究
1、前言
體育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而提出的,是從體育的角度對人們生活狀況的解釋,是對體育活動在生活中重要性的強調,對體育在生活中作為生活組成部分的重視。體育生活方式的提出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體育對于生活的貢獻,在于使現實的生活達到優良的境界,使人善度余暇,豐富生活,體育要與生活打成一片,使體育成為生活的實踐,使體育成為生活的必需,使體育成為生活的內容。在現代社會,人們的身心需要得到全面、完善、協調的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休育生活化是貫穿人的一生的生活內容,應伴隨人的終生,即終身從事體育活動,因此,體育生活化是終身體育最好的契合,科學的體育生活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是指導人們形成良好體育生活習慣的理論,與人的生命質量關系密切,是與現代人生理、心理、社會健康休戚相關的特殊生話方式。科學體育生活方式是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體育生活作為恢復人的本質與體現人的價值的生命活動及社會實踐,意味著一種人性的解放通過愉快、自由地享受體育生活可以發展人類的身體、智力和認識的能力;通過享受體育生活可以輕松自然的與人、社會和大自然產生溝通和交流,使人擁有完美的人性、體驗人類生活的幸福完美,體現出一種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體育生活方式是積極的人生體驗,豐富的人生享受,主動的自我發展,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人類文明的具體體現。
體育活動不僅局限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而是休閑、娛樂、健身、社會交往、豐富生活等等綜合性追求。把體育活動當成增進健康的手段是普遍可以接受的事實,但體育活動不僅僅等同于健康,我們多年來提倡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雖然鼓勵了人民參加體育活動,但也造成了體育活動等同于健康這一狹隘認識。許多人認為進行體育活動就是鍛煉身體,實際“體育鍛煉”一詞是事過境遷的說法,因為“鍛煉”僅是意味著鍛煉身體,體育的功能是非常多的,對個人來說,體育是玩,是娛樂,可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發展智力,豐富情感,放松身心,豐富余暇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享受生活和創造生活,陶冶情操,優化性格,滿足興趣,結交朋友,完善個性,適應環境等等。同樣,人們對于體育需要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給體育生活化的發展注入不同的動力作用,也促使體育生活化目標定位的多樣性;健身、休閑、醫療、交往、宣泄和創造等等。
在現代社會,由于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們的體力消耗越來越少,肌肉能量的付出越來越少,于是對體育的需求越來越高,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需要。同時,現代化設施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去從事體育活動,滿足需求。余暇時間,人們可以看電視、讀書、聽音樂、上網等,但這些活動有一個共性,即都是坐著,身體是相對安靜的。大家的工作或學習基本上也是坐著的,身體也是安靜的。不論學習還是閑暇,身體基本沒有體力方面的消耗。因此,體育活動是一種良好的休閑活動,可彌補人體運動的不足,體育融入生活,生活中有體育;體育活動是個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個人生活中體育活動是一個必備內容;體育活動就像看電視、讀書、娛樂等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內容。
2、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漢江流域城鄉居民。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圖書館、資料室和互聯網上查閱相關資料。
2.2.2問卷調查法
根據問卷設計的方法和要求設計調查問卷。隨機抽取漢江流域城鄉居民3個市(襄陽市、南陽市、安康市)的城鄉居民各50人共300人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270份,回收率為90%。
2.2.3訪談法
對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進行個別訪談,獲得第一手材料。為分析
2.2.4統計分析法
對調查、訪談等獲得的材料進行統計,對統計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
3、結果與分析
3.1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生活的基本情況分析
3.1.1 體育價值觀
體育價值觀是一個多層次的觀念集合,它受社會存在、社會文化、社會價值的影響。城鄉居民的體育價值觀體現著主體的認識和實踐對象、主體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主體的行為取向和價值目標等諸方面的統一。
休閑娛樂因子、社會效應因子、健身保健因子、美育體驗因子、知識技能因子等構成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結構體系(見表一)。
被調查的城鄉居民的體育價值觀有所不同。由表一可見休閑娛樂因子是漢江流域城鄉居民的首選,比例在33%左右;而在其它因子存在較大差異:城鎮居民從大到小依次為社會效應因子(24%)、美育體驗因子(19%)、健身保健因子(13%)、知識技能因子(9%);鄉村居民依次為健身保健因子(27%)、知識技能因子(20%)、社會效應因子(13%)、美育體驗因子(9%)。被調查的城鄉居民對體育價值觀的認知度具有較高的水平。
3.1.2 體育態度
被調查的漢江流域城鄉居民的體育態度總體上是積極的,體育態度積極的人數比例在70%左右,但城鄉居民的體育態度也存在差異,表現在城鎮居民要略高于鄉村居民,他們對體育運動有一定的認識。
3.1.3 體育消費
被調查的漢江流域城鄉居民的體育消費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見表二)。城鎮居民的體育消費在300元以上的居多,在體育方面都有消費;而鄉村居民的體育消費在300元以下的居多,還有12%的無體育消費的。從消費結構上看,實物性體育消費在消費結構中占絕對優勢,而觀賞性體育消費和參與性體育消費較低。
3.1.4 體育鍛煉內容
調查結果顯示,漢江流域城鄉居民在運動項目選擇上具有多樣性,與調查者的年齡、性別等有較大關系,在所調查的幾個運動項目(步行、籃球、足球、排球、太極拳(劍)、乒乓球、羽毛球、舞蹈、健身操)的選擇上雖然不盡相同,但排在第一位的步行卻被大部分人群接受(約40%左右),其與步行活動量小、技術含量低、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運動強度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節等有關。
3.1.5 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頻率
根據被調查漢江流域城鄉居民的體育鍛煉頻率和每次的鍛煉時間存在差異。城鎮居民由于工作比較有規律,因而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也比較固定,一般每周2-3次,每次鍛煉的時間在40-90分鐘。而鄉村居民則根據農忙、農閑來調整鍛煉時間,大部分沒有規律,鍛煉的時間也沒有保障。
3.1.6體育鍛煉的場所
被調查城鄉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場所選擇方面城鎮居民主要以免費的、公益性的場所為主,如公園、廣場、學校等,也有一部分選擇在收費場所進行鍛煉的;而鄉村居民主要以居住地空地為首選也有在馬路、家里進行鍛煉的。
3.2 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影響因素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體育生活方式介入人類生活的程度是受許多因素制約的,有人自身的因素,有政治、經濟的因素,有文化教育的因素,還會受到體育運動項目的影響等等。
3.2.1 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漢江流域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而資金短缺與不到位是困擾漢江流域群眾體育發展的關鍵問題。經濟總量、人均GDP較低,導致地方財政實力不足,對體育事業的投入力度較低,而同時漢江流域體育事業自我發展能力也比較弱,社會資金渠道有限,多元化籌集群眾體育經費的機制尚未形成,從而影響城鄉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公共體育設施無法滿足城鄉居民的體育需求,客觀上影響城鄉居民的體育行為;個人經濟收入有限,體育消費必然處于較低水平,居民只好選擇那些花費少或無需費用的體育項目來進行鍛煉,或者只能在運動環境較差的地方進行鍛煉,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城鄉居民的鍛煉熱情,阻礙了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但可喜的是隨著國家對體育的重視,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資金對體育的投入越來越多,從而逐步促進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3.2.2 體育態度及體育需求的影響
調查顯示,漢江流域城鄉居民的體育態度總體上比較積極的,他們對體育運動有一定的認識,但還是有相當部分城鄉居民的體育態度比較消極,這些態度將直接影響著他們的體育行為,最終會影響到體育生活方式的選擇。調查的情況表明,漢江流域城鄉居民具有較強的體育需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客觀原因(如缺乏資金、運動場地較少、環境污染等),體育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鄉居民的體育活動熱情,對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構成一定的影響。
3.2.3體育政策法規的影響
政府管理部門對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及執行體育法規的力度和決心,是人們行使體育權力的重要環境。提高國民體質是一件大事,是一項工程,沒有強有力的體育法律法規作為后盾,全民健身工程的實現談何容易,體育場地設施被侵占的現象又何時能被杜絕,體育場地資源的開放力度和程度以及資源共享又如何實現。這些必將影響到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轉變。
3.2.4 新聞輿論宣傳的影響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受新聞輿論宣傳的影響更加廣泛。據調查,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信息的獲取渠道主要來源于各種媒體,這表明新聞傳媒在傳播體育文化方面具有其它途徑不可比的優勢,新聞媒體是大眾接受體育科學知識的主要渠道,通過各種媒體教育和宣傳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內容,使城鄉居民人們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并在獲得科學鍛煉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穩定而又健康的鍛煉習慣。
4、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1.1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存在差異
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價值呈多元化趨勢發展,休閑娛樂因子是漢江流域城鄉居民的首選,比例在33%左右,而在其它因子存在較大差異。休閑娛樂因子、社會效應因子、健身保健因子、美育體驗因子、知識技能因子等構成城鄉居民體育價值觀結構體系。
4.1.2 漢江流域城鄉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存在差異
城鎮居民要高于鄉村居民,但總體上表現出積極的態勢。
4.1.3 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消費行為存在差異
漢江流域城鄉居民體育消費總體水平較低,城鎮居民的體育消費在300元以上的居多,在體育方面都有消費;而鄉村居民的體育消費在300元以下的居多,還有12%的無體育消費的,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從消費結構上看,實物性體育消費在消費結構中占絕對優勢,而觀賞性體育消費和參與性體育消費較低。
4.1.4漢江流域城鄉居民在運動項目選擇上具有多樣性
城鄉居民首選的鍛煉項目為步行(約為40%左右),其它運動項目主要是乒乓球、羽毛球、舞蹈、健身健美操、太極拳(劍)、足球、籃球。運動項目的選擇與調查者的年齡、性別、收入等有較大關系。
4.2 建議
4.2.1 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手段,強化城鄉居民健身意識
政府應加強全民健身科學知識和方法的宣傳與引導,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如電視、網絡、廣播、報刊雜志、手機短信等)優勢,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進行健身活動的宣傳,順應人們日益關心自身健康的需求,激發其健身意識,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
4.2.2 加強資金投入,改善城鄉居民體育活動條件
由政府及職能部門整合體育場地資源,合理利用,加大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力度, 特別是學校體育場地的開放,努力實現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居民生活小區體育設施資源共享,充分開發與利用公園、廣場等自然環境資源,改善居民體育活動條件,滿足城鄉居民體育生活方式和健身、健康的需求。
4.2.3 充分發揮城鎮優勢,帶動鄉村體育發展
由于農村居民體育相對城市體育落后,應充分發揮城市體育活動站點的聚集效應、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區體育服務體系,增加體育鍛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積極鼓勵城市在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方面支持農村體育建設,縮小城鄉體育差別、區域體育差別,切實在農村開展全民健身計劃,培養農村居民具有“人人都應享有體育”的價值觀念。
4.2.4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力度
政府部門應做好財政預算,劃撥一定的經費支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加快培養和建立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速度,盡快使體育社會指導員的比例達到國家標準,以便滿足城鄉居民進行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需求,為城鄉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礎。
4.2.5加強體育法制的建設和執法力度
加強體育法制的建設和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杜絕體育場地被侵占的事情發生,以維護城鄉居民合法的體育權益,為城鄉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營造良好法律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文川,肖煥禹.體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疇結構[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33-36.
[2]鄭志強,李向前.我國體育生活方式理論本土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武漢體育學院報,2014(48):23-25.
[3]張朋.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趨勢探析[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9(2)11-13.
[4]李樹憶等.我國不同社會階層人口體育需求程度的調查與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報,[J],1995:15-17.
[5]林新利.社區體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分析[J].大眾體育,2010(5):4-5.
資助項目:1、鄂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課題(2018JDC006); 2、襄陽市科技局項目(2015zd44)。
作者簡介:吳佑年(1965—),男,副教授,湖北宜城人,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訓練與體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