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迎合當前我國的國情將行政監察法更名為國家監察法,這一轉變所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名稱變化,其中也涉及到了該法律本質和針對對象方面的改變,其中的一些法律內容和屬性以及法律之中的實質都在很大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
關鍵詞:行政監察法;國家監察法;三大定位;變化
在之前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主要工作任務進行部署的過程中以提高法律的可行性和科學性來保證當前法治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基于此種情況,常委會通過了將之前使用的行政監察法更名為國家監察法的決議,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對權威高效和集中統一的國家監察體系的構建,由此來使社會的良好發展得到有效的保障。這一決策的通過也直接表明了在未來國家監察法在立法的過程中會具備一定的優先性和重要性。筆者在本文之中主要分析行政監察法更名為國家監察法之后在法律定位層面發生的改變。
一、監察法由特別法轉變為一般法
在法律層面上區分特別法和一般法的重點在于該法的適用對象、適用空間和使用時間以及立法事項等幾個具體的方面,一般法在法律層面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別法顧名思義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點。比如,作為特別法的證券投資基金法與作為一般法的證券法和教育法之間具有較大的區別,這也就直接展現了一般法和特別法之間的關系。結合之前行政監察法之中的規定,監察機關的本質屬于人民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所監察的主要對象為行政機關整體以及在行政機關之中工作的人員。我們站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要求這個角度進行分析,迎合國家監察法體制而成立的監察委員會所監察的對象更多,該監察法所監察的范圍較之行政監察法也更廣,該法監察的主要對象包括所有人大機關工作人員、從事黨政機關工作的工作人員、負責審判和檢查的相關機關工作人員、在國企和事業單位之中任職工作人員以及一些其它公職崗位之中的工作人員等等,我們可見在國家監察法之中所監察的對象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全面性特點。在決議通過將行政監察法更名為國家監察法之后,新的國家監察法在監察范圍方面得到了明顯的拓寬,由此也使其從從前的特殊法轉化成為了一般法。
在屬于特別法的行政監察法向一般法的國家監察法進行轉變的過程中完全契合我國監察監督制度的發展實踐以及基本原理。從基本原理進行分析可以認為腐敗的滋生原因在于權力的存在,這就要求所有的崗位和機關的權利都需要有有效的監察機關進行監督,而所監察的對象則不能僅僅限于那些行使行政權力的部門和其中的工作人員。在實踐角度分析,在當前黨和政府全面推行依法治國和從嚴治黨的過程中,國家著重解決當前的腐敗問題,做到對腐敗現象的無死角監察和處理。
二、從國家層面對反腐敗加以重視
站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國的法律體系之中為憲法賦予了統帥的功能,整個體系之中以憲法這一基本大法作為主干,以地方性法規和行政法規作為輔助的重要組成部分,再由民法、商法、經濟法和刑法等多個法律部門構建成一個具有統一性的整體。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性質劃分可以將行政監察法歸結為行政法,而在將其更名為國家監察法之后則將其歸結為反腐性質的法律特點。
當前我國法律體系建設的一個側重點在于對反腐敗國家立法工作的推進和預防腐敗滋生的體系加以完善,使相關的職能機關工作人員不敢產生腐敗的念頭,并且認識到腐敗問題的嚴重性,隨后在心底不想腐敗。在行政監察法之中對象的執法公正性和廉政執法水平有著明確的要求,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行政監察法之中的反腐敗性質,但事實上其并不是單方面的反腐,反腐的職能只不是其三大監察內容之中的一個而已。在當前我國人大常委會已經明確對于一些試點地區的監察委員會之中要妥善的落實調查和監督以及處置的職能,對相關公職人員是否依法履職和廉潔從政以及是否符合相關要求等多個方面加以監察。這一規定也直接表明了國家監察法之中對反腐倡廉建設和監察內容等方面更加專一和精準。
我國指定了對國家監察法進行試點的區域之后,明確的指出了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具體目標,以構建黨領導下的統一的國家反腐工作機構作為監察體制的改革目標。在2017年我國監察部副部長肖培同志提到當前我國政府將檢察委員會明確定位為反腐敗機構。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對監察體制的改革和國家監察法的建立的著力點便在于反腐敗層面。行政監察法所具備本質屬于一部行政法。而對國家監察法進行分析之后則認定了該法并非行政法,其最直接的本質便是一部反腐敗的法律,是在當前我國對于反腐敗工作進行立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
三、從我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其他法律”性質向“基本法律”的轉變
在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之中明確指出全國人大具有修改民事和刑事以及其它法律的職能,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能則是對除了由全國人大負責制定的法律之外的其它所有法律進行制定和修改,在全國人大閉會時,人大常委會可以對結合實際情況修改和補充全國人大制定出的法律,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人常所補充和修改的內容不可以與該法律的基本原則違背。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法律制定主體不同的情況下法律也可以分為基本法和非基本法兩種,而這兩個不同性質的法律也具備不同的性質。
行政監察法的通過是在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期間,并且后續的所有修改工作也都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完成,制定和修改的部門直接決定了行政監察法不屬于基本法律的范疇。而國家監察法則是在十三屆全國人大的一次會議之中確立的,這也就說明了其屬于我國的基本法律。而將其從非基本法向基本法進行轉變的過程中主要原因在于國家監察法之中涉及到了國家監察委員會這一新出現的國家機構,行政監察機關的性質可以歸結到人民政府的序列之中。而監察委員會產生于人民代表大會,監察委員會負責的對象為全國人大和其上一級檢察委員會,并且接受該部門的監督。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對國家監察法進行確定的過程中需要有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由此便能為這一新出現的監察委員會提供出與憲法需求相符的法律依據。
結束語:
將特殊法性質的行政監察法向一般法性質的國家監察法進行轉變有助于國家反腐工作有據可循,并且明確當前黨和政府對國家管理過程中預防和處理腐敗問題的力度。對這個轉變過程中三大定位的變化加以分析,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國家監察法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峰銘.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行政監察制度的轉型[J].湖北社會科學,2017(07):146-152.
[2]任悅,彭雪君.從行政監察法到國家監察法:歷史、不足與完善[J].新西部,2017(12):77-78.
[3]姜明安.國家監察法立法應處理的主要法律關系[J].環球法律評論,2017,39(02):117-121.
[4]姜明安.國家監察法立法的若干問題探討[J].法學雜志,2017,38(03):1-10.
作者簡介:王秀鵬,1967-12-7,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