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斐
摘要:群眾性文化活動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重要性尤為明顯。在農村地區,群眾文化素質不高,缺乏閱讀能力,特別是當今的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剩下老弱婦孺留守,缺乏利用互聯網掌握信息資源、享受文化生活的能力。那么,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基層;群眾性文化活動;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BF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97-01
一、自治能力提升的需要
群眾性文化活動要求群眾自發組織、參與、表現和自我服務,這是其他文化形式(電視、廣播、閱讀、網絡等)所不能滿足的。通過自我組織和參與群眾性文化活動,可以讓群眾在活動中自我表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提高群眾的主體地位感,提高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進而提高村(居)民自治能力。
二、占領文化道德高地的需要
城市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快捷便利的文化資源,而在廣大農村,大多群眾不具備閱讀能力,互聯網距之甚遠,參與性、互動性的文化活動少之又少,電視幾乎是群眾的全部文化生活來源,無法滿足人們對群體生活的需要,尤其是精神上的互助和慰藉。所以,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重視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把群眾吸引到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中來,牢牢占據社會主義文化道德高地,把握正確的文化方向。
“統一規劃,重點打造,以點帶面”,即根據群眾文化活動的實際情況,選取有一定基礎、受群眾喜愛并能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群眾文化活動項目,引導各村重點開展;在文化活動培育過程中,重點打造文化活動辦的好的鄉鎮,然后充分發揮場鄉鎮的示范作用,并通過全鎮活動賽事、文化交流等活動吸引并推動其他村鎮的群眾文化活動。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把孝老愛親、鄰里互助、愛護環境、文明禮貌等積極健康的思想認識和生活態度傳遞給群眾。由于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參與性和互動性特點,它不僅能把抽象觀點生動形象表達展示給老百姓,而且能讓老百姓親自參與和感受,進而起到宣講、說教所不能達到的良好的教育作用。群眾性文化活動一方面提高群眾個體的文明素養,另一方面使整個村、社區(群體)保持一個積極進取、欣欣向榮的村風村貌,讓群眾對于自己的村、社區有更多的歸屬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無論是從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抑或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群眾性文化活動都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文化基礎設施基本能保障的情況下,群眾性文化活動可以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文化建設質量提升的一個載體和突破口,在人、財、物上予以保障和支持。
從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實際開展情況開看,村(居)委員會自治組織、老年協會等民間團體對群眾性文化活動非常支持,有的甚至熱情高漲。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充分利用和發揮此類團體和組織作用,并在經費和培訓上給予必要的支持,那么群眾性文化活動將會得到很好的開展。
四、搞好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議
政府和相關文化部門,應該培養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進行下鄉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給他們帶來先進思想和文化。人才隊伍中應該有專業的表演人員,有很高的藝術素養和水平。在下鄉時為農民表演,同時也能夠對農民自己組織的表演進行指導,提高他們的表演水平,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在農村,有很多具有潛力的歌唱者、表演家,文化工作者要盡力挖掘,充分調動全員參與農村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有些文化工作者具有很強的創作性,可以讓他們深入到農村群眾身邊,和農民進行交流與溝通,共同合作,創作文化活動作品,并且傳授給農民表演知識,提高他們的興趣。對于農民來說,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更能貼近他們的生活,體現他們的生活特點和現狀,所以,要讓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村文化活動中來。文化工作者也要盡力培養他們的表演能力,讓他們學會基本的導演和表演知識。組織小型的晚會,鼓勵農民群眾同時做演員和導演,讓他們充分體驗到豐富的農村生活帶給他們的多角度的樂趣。對于農民群眾,也要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水平,學習先進知識,培養先進思想,對農村的文化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村文化資源,投入人力和資金,做好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同時也要防止不良文化的侵入,對農村文化建設做好監督工作,完善體制,讓農村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進程中貢獻一份力量。
五、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從前的農村和現在的農村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溫飽問題解決后,農民群眾對文化建設也非常重視,吃飽穿暖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就要求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改進,發展好農村文化生活,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才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