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本文針對學生作文中充斥著大量假話套話現象,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教師教學中強調作文主題和內容“要穩穩切中題目所要求的立意”,進而提出應改正作文命題思路和作文教學中“求誠”的措施。
關鍵詞:作文;教學;雷同現象
中圖分類號:B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237-01
在現在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往往會有這樣的感受,學生交上來的習作中充斥著大量的假話套話,而且這些假話、套話還很相似,看起來似乎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讀起來味同嚼蠟毫無感情,其實學生心里也知道這樣的作文不太好,分數肯定不高,提著筆左思右想,卻又感覺除了這些假話、套話外,也沒什么好說的了。和學生私下探討,發現其中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害怕寫真事真話,老師會覺得立意不高,給不了高分,當然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不能自如地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于是干脆拿現成的例子來應付了事。這樣的現實不禁讓人生發疑問,我們的作文教學到底怎么了?為什么面對真實的生活時,學生卻說不出真話呢?
在聲討這類“虛假”作文的同時,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首先應該反思自己,在平時的作文教學過程中考慮了學生的真實想法嗎?是否“有意無意地揮舞著大棒威脅著那些作文有創意但審題立意不太高的同學。你是否意識到了,很多優秀的文章實際上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作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強調作文的內容和主題“要穩穩的切中題目所要求的立意”,并把它作為最重要的規定,也成為作文考核的重要標準。認為只有學生的想法和命題者的思想高度一致,才算吃透命題者的意圖,寫作文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得高分,這樣的指導思想自然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被傳遞給了學生,并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形式得以推廣。因此,只要在學生和語文老師問做一個調查。我們就會發現,老師和學生最怕跑題。學生在這樣的作文訓練中,一方面,作文要符合命題者的意圖,另一方面又要求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嚴重的悖論讓學生徘徊于到底是寫命題人之感還是自我之感的邊緣,前進或后退讓學生傷透了腦筋。出現“虛假”作文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我們并不主張學生可以隨意的、毫不理會題目“自由”寫作,作文也并不等同于寫所有你想寫的話。但是在作文教學中想要找到一種統一的觀點角度,以此來規定學生寫什么,怎么寫,則是大錯特錯的。那么現行的作文教學應該做出怎樣的改變呢?
葉圣陶關于作文教學的精辟論述是他在長期教育實踐中的結晶和理性思考成果的總結。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創造構成了葉圣陶作文教學的基本觀念,這對改進當今作文教學,提高作文教學質量,仍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指導價值。
首先,改正作文命題思路。
如果我們把現在作文題一一找出來,會發現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目還是少數。占絕大多數的,是那些遠離學生生活、需要學生費神去思考到底要怎么寫、寫什么的題目。這些題目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更像是一道理科題,你必須找到命題人早已設定好的思路,然后順著這個思路羅列材料,組織語言寫下去。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怎么能不說假話、套話呢?葉圣陶先生強調,從命題開始糾正陋習,命題要使學生產生有所為的意識,即創造的欲望;必須是學生感興趣和熟悉的事情,要鉆進學生心里去考慮,將他們想言而未曾言的生活經驗誘發引導;同時題目本身顯示寫作意圖。這就對我們的作文命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改變學生作文的雷同和虛假,我們的命題老師先得改變自己的作文命題方式。
其次,應在作文教學中強調“求誠”。
現在許多高中的作文課,老師所做的作文講評,往往把重點放在了如何破題,如何立意,如何明確中心,如何使用例子上,極少會講到如何把心里話寫出來。其實,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的人格得以完善,智慧得到顯現和才能充分發展以適應社會生活需要。
正是從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出發,葉圣陶指出,寫作之首要任務在于“求誠”。“我們的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講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作文應該是求生活之真諦、求情感之真摯、求思維之創造。這當然不容易做到,絕非一夕之功,幾節課肯定不夠。
要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批判、敢于創造的思維品格,即能揮灑自如地表達自己所聞所感所思。要培養學生有意識的關注身邊的事,小到家長里短,大到國計民生,都應該有自己獨立、深入的思考。這樣堅持下去,把小事情背后的大道理看穿了,看透了。于是學生的眼界開闊了,思考能力提高了,思維活躍了,想說的話多了。開啟學生思想和智慧的靈光,把握創造這個作文教學的靈魂,學習葉圣陶作文教學的創造觀,走創新作文教改之路,使學生作文中飛揚個性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