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學回家后,爸爸媽媽對你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么?”今年年中,江蘇衛視節目攝制團隊在上海選了3所小學,針對8-10歲、約2-4年級的學生做了一項小調查。學生們對其他問題的答案五花八門,但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整齊劃一:爸爸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快點去學習(做作業)!
“不僅是上海,我相信全國的情況都差不多。中國孩子最受詬病的短板之一就是動手能力差,但如果總是被家長鎖定在書桌前面,他們哪有機會提高動手能力呢?尤其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于自主意識萌發的時候,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導。所以需要有一個節目來傳達這樣的聲音,號召家長和孩子建立除了作業之外的關聯,比如,和孩子一起做頓飯。”江蘇衛視總監李響在談到這次調研時說。
基于這一理念制作的兒童美食成長類真人秀《加油小當家》,即將于2015年10月11日每周日晚登陸江蘇衛視,也被認為是第四季度綜藝節目收視王的有力競爭者。在李響看來,《加油小當家》實現了兩種跨界:美食+親子,競技+美育,而節目的宗旨則是用美食傳遞愛。
平臺創新,尋找綜藝節目“藍海”
要從鏖戰正酣的國內諸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選對類型無疑是重中之重。作為國內省級衛視的絕對一線,江蘇衛視自2015年以來就大打創新牌,在節目類型的選擇上下足了功夫,對創新態電視綜藝大開方便之門,因此也涌現出了《壯志凌云》《真心英雄》《蒙面歌王》等一系列既擁有一定的觀眾基礎又在形式上有明顯創新的優質綜藝。在電視綜藝“題材出盡”的現有格局下,通過二次開發的手段,讓原本的題材煥發全新生命力,開辟電視綜藝新的藍海,對任何一家省級衛視而言,都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實踐的命題。
以即將開播的《加油小當家》為例,李響告訴記者,主打“爸爸”的親子類綜藝已經不稀奇,主打美食的綜藝節目也有《頂級廚房》《星廚駕到》等成功個案,而將親子和美食融合起來的節目,目前還是一片“藍海”。“早在做《星廚駕到》期間,就有贊助商來問我們,有沒有可能做一檔跟孩子有關的美食節目,他們從商業的角度考量,認為這樣的節目會有市場。現在的親子類節目當中,有一些美食內容,但只是一帶而過,沒有充分展開;美食類節目當中,親子關系也只是被當作節目調味品,不是大菜。所以我們考慮,能不能實現跨界,把美食與親子關聯起來。”
在確定“美食+親子”的方向之后,接下來就是親子人選了。“跟著父母合作美食,要求孩子有一定的動手能力,這直接幫我們過濾掉了當下綜藝節目中出現最多的三五歲的小朋友。我們希望出來的效果是既‘萌又有一些‘能力,所以將邀請對象圈定為8-10歲孩子的名人家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目前基本沒有在綜藝節日中亮過相,也算是一種錯位競爭。”李響說。
洞察當下,切中當下中國家庭現狀
真正觸動江蘇衛視啟動《加油小當家》項目的原因,是基于對當下社會親子關系、父母與孩子相處方式的洞察。在節目開拍之前,節目的攝制團隊在上海3所小學進行了調查,為防止調查結果出現偏頗,這3所小學各有代表性——一所著名的重點小學,一所普通公立小學,一所俗稱的“菜場小學”。
孩子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各不相同,但當被問及“每天放學回家后,爸爸媽媽對你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么”時,不管他們的父母是高級白領,還是外來務工人員,孩子們給出的答案相差無幾:快點去學習(做作業)!調查也顯示,孩子們平時很少進廚房,更加沒有機會跟父母一起做飯;還有的孩子表示父母工作太忙了,別說做飯,就連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飯的機會都是有限的。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當成年人在“媽媽的味道”當中集體懷舊時,我們可能忽略了,我們的孩子品嘗更多的,是“鐘點工阿姨的味道”或“爺爺奶奶的味道”。類似的情況更早出現在歐美、韓國、新加坡等地,很多國家的社會工作者都曾提出類似“請爸爸/媽媽回家吃飯”的呼吁。
在李響看來,父母與孩子一起做飯、吃飯,不是一項簡單的家務勞動,更是一個交流、陪伴、關愛的綜合過程。“特別是年輕的家長,說到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理論都懂得很多,但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變成學校教育的延伸,家長最關注孩子的一點,就是學習成績。興趣培養、動手能力、性格塑造這些對孩子一生影響更大的因素,都被排到成績之后了。”
除了問成績和檢查作業,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跟孩子能不能建立更好的互動?這是《加油小當家》想要呈現的內容之一。在選擇名人家庭的時候,江蘇衛視并不是以咖位大小為標準,而是側重選擇不同類型的代表:有堅持辭工回家帶女兒長大的媽媽,也有忙于工作基本不管孩子的爸爸。在錄制《加油小當家》的過程中,有位以出演瓊瑤劇出名的男星的兒子就告訴工作人員:“我已經有半年沒見到爸爸了,現在一下子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以跟爸爸在一起,我真是太高興了!”
成長教育,父母與孩子一起進步
李響為《加油小當家》總結了兩個關鍵詞:陪伴、成長。“8-10歲的孩子剛剛有了自主意識,但還不是那么強烈,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因為只有通過陪伴,家長才能發現孩子身上的特點。在錄制過幾期節目之后,我們跟嘉賓聊天,他們不約而同表示,真沒想到自己的孩子這么能干,或者有這么多的閃光點。還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成長,通過一期期節目,孩子們從最早看著父母做菜,到能夠給父母搭把手,到最后能獨立完成一道菜肴,這個進步是顯而易見的。這個成長,不僅是孩子,同樣也適用于父母,做這檔節目,讓他們有機會觀察別人,再反觀自己的親子關系。有位明星爸爸剛開始是簡單粗暴型,堅持孩子什么都要聽他的,但幾期下來,他發現這樣不行,必須跟孩子溝通,必要時還得做出讓步。他的進步可能是最明顯的。”
因為主打親子合作,《加油小當家》中出現的美食不走技術流,而是以簡單、創意為主。比如,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父母的童年,節目設計了“父母小時候最愛的零食”環節,父母們給出自己童年最愛的零食——麥芽糖、棉花糖、糖葫蘆,孩子們負責制作。孩子們天馬行空地制作出了形狀不一的棉花糖或糖葫蘆,讓父母在品嘗美食之余,還看到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而在親子烘焙環節,孩子們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拋開模具,親自用面粉團捏出了千奇百怪的造型。李響說:“我們希望呈現給觀眾有藝術感的、有創意的美食制作過程,或許沒有家長因為看了這檔節目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但至少他們可以思考下,孩子的天分并非只表現在學習成績上,他們的未來也不是只有一條狹窄的路。”
意外發現,05后自有麻辣主張
孩子們的表現不僅令他們的父母感到驚喜,更給節目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亮點。所有參與《加油小當家》的孩子都是05后,基于對這個群體可能出現的“嬌氣”“脆弱”的特點,在整個錄制過程中,攝制組不僅請了保健醫生在現場,更請了心理醫生隨時待命。
“請保健醫生這個很好理解,在游戲、做菜過程中可能會有意外傷害,需要立刻處理。但請心理醫生是我們特別安排的,節目的設置雖然是6個名人家庭都會一路走到結束,不會淘汰哪家,但每一期都有排名,我們擔心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比賽失利產生負面情緒,所以備了心理醫生,隨時可以進行心理疏導。但沒想到,這些孩子心理非常強大。”李響說。
《加油小當家》每期節目會根據比賽名次,給名人家庭各自的公益積分,最高的6分,然后依次是5分、4分,剩下的3組家庭都是3分。四期節目錄制結束后,其他家庭各種分值都有,唯獨一位瓊瑤劇女星家庭是不變的3分。工作人員還在想辦法安慰她家的小朋友,沒想到小朋友自己說:“我跟3分真有緣分!他們的分數都不稀奇,我總是3分才稀奇,都可以湊一副炸彈了!”
除了強大的自信,孩子們對父母的真情流露更令人動容。在做游戲時,因為怕頭頂傾倒的水流,一位女星緊緊把女兒抱在懷中,沒想到女兒反過來要保護媽媽。但與此同時,孩子們也顯示出這一代孩子特有的獨立個性。在游戲、制作美食過程中,當家長們不放心一個勁兒囑咐時,不止一個孩子告訴父母:你說的未必都對,你就看著我做吧。李響笑言:“我們不能把傳統的孝道,套到這一代孩子身上,他們表示感恩的方式,他們對孝道的理解,都是經過改良、改善了的,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我們也希望把這種變化真實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