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郭永彩, 劉嘉敏, 劉 俊, 杜基赫, 應苑松
(重慶大學 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 400044)
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主力軍,是最具創業活力和潛力的群體[1-2],在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3-4],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引導高等學校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從注重知識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轉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5]。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即實踐能力的培養,除了在企業實習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內的實踐教學,因此,高校應為學生搭建適合的實踐平臺,提供實驗、實訓資源,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6-7]。目前我國高校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上,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能力與能力需求不匹配的問題[8-9],因此,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建設已成為各高校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為了實現測控與電子信息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在學校教務處、學工處、校團委和學院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測控與電子信息類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該平臺的組成框圖如圖1所示。平臺以學生自愿組建的創新創業團隊(學生專業社團)為核心,以在學?;A實驗室、學院專業實驗室、學院科研實驗室以及校企合作基地基礎上建立的各級創新創業工作室為硬件平臺,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模式為軟件平臺,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指導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效果評價體系為反饋平臺,3個平臺相輔相成,圍繞創新創業團隊這一主體協同發揮著人才培養的功能。平臺總體建設目標如下:
(1) 按照“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構建思路,對校內外硬件資源進行整體籌劃、系統建設,構建一種分層次、全開放的創新創業一體化硬件平臺。

圖1 測控與電子信息類創新創業平臺組成框圖
(2) 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加強課程建設,開設創意、創新、創業系列選修課程,構建一種“層次分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工程創新與創業實踐相結合,融合創意、創新、創業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人才培養體系。
(3) 探索創意、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和方法,促進教育教學改革,針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創建一種“學科交叉、課內實驗、課外實踐、校企合作一體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人才培養模式。
(4) 建立一支年齡、職稱結構合理,成員相對固定的創新創業校內外指導教師團隊,形成 “學科互補、師生協同、動態優化”的指導教師團隊運行機制。
(5) 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效果評價體系。
依托學?;A實驗室、學院專業實驗室、學院科研實驗室以及校企合作基地,建立分層次、全開放的創新創業工作室,其結構如圖2所示。平臺下的創新工作室分為低、中、高3個層次,分別對應大一至大四學生以及研究生的研發、創新創業環境,每個工作室做到特色鮮明,即每個工作室至少具有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相互補充、銜接合理[10-11]。興趣引入階段,主要解決學生“走進平臺”的問題,以激發創新興趣,培養學生動手習慣為教學目標,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認知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實踐融合階段,主要解決知識通過實踐轉化為能力的問題,以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為教學目標,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拓展提高階段,該階段以確立創新創業目標,培養綜合素質為教學目標,著力強化學生創新思維、創業素質和能力。

圖2 分層次開放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人才培養體系如圖3所示。秉承“感知→學習→實踐→創新”的教學理念[12],構建由創新創業與工程能力認知層、創新創業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層、創新創業與工程實踐綜合素質提高層3層次和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學科競賽、創業實訓與實踐等實踐活動融匯貫通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

圖3 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人才培養體系
該體系下,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依據自身素質進入平臺的各工作室,分別在基礎實踐階段、中級實踐階段和高級實踐階段開展訓練?;A實踐階段,學生以個體互助方式進入平臺,通過實踐培訓得到提高,具備創新創業理論功底、基本技能和思維方法以及合作能力;中級實踐階段,相同學科背景的學生組建專業小團隊,通過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提高專業技能,強化創新創業意識;高級實踐階段,以專業小團隊取得的創新成果,跨專業組建聯合創業團隊,直接進入創業模擬、實驗、策劃、工商注冊、市場營銷等創業實踐。
結合平臺的硬件資源條件和人才培養體系,針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建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如圖4所示。
知識傳授方面,依托創新創業平臺,形成獨立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和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開發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實踐項目。能力培養方面,加強平臺下面各創新創業工作室的開放和學生專業社團建設,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培訓班,吸納學生進入平臺;組建博士碩

圖4 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人才培養模式
士協助指導團隊,培養梯度的創新創業實踐團隊,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學科競賽活動。引入創業教育,通過開設創業管理、小企業成長等系列講座,將創業教育融入到實踐教學中。價值塑造方面,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加強平臺與國內外相關企業的緊密合作,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學生到企業實踐,建立項目成果孵化平臺,支持學生創新成果轉化。
(1) 加強指導團隊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有計劃地對指導團隊教師進行各種創新創業技術培訓,積極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鼓勵高素質的教師到實驗力量雄厚的高校甚至于國外高校交流學習,提高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水平。
(2) 支持團隊教師到企業去“定崗實踐”,通過參與企業生產、工藝管理、項目論證、技術改造、產品營銷等,著實提高團隊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
(3) 吸收一批具有創造力的校內教師、校外導師、博士生等以專職或兼職身份成為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利用勤工助學崗位、聘請具有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研究生和高年級學生作為助教,發揮學生傳、幫、帶的優勢。
平臺大力支持學生科技社團培育和發展,現建有光電信息協會、智能汽車協會和學生創新創業協會3個社團。各社團積極主動地向學生宣傳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益處,以老生帶新生、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3]。開設以實踐內容為主的系列課程及培訓活動,以學生“自我喚醒、自我認知、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創新”為課程設計理念,開出創新創業系列實踐選修課程,課程與測控與電子信息類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相互支撐,以訓練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的。
為恰當的評價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過程和收獲,同時給平臺建設提供反饋意見,設計了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效果評價體系[14]。該評價體系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針對項目對團隊整體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另一部分是團隊成員貢獻度評價,評價指標如表2所示。

表1 針對項目對團隊的評價指標
具體評價過程如下:
(1) 項目評價部分。評價人員由專家和指導老師組成,評價指標體系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選題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每階段根據評價需要包含不同的評價指標。選題評價指的是立項評審,評價指標包括項目立項準備情況、創新意識和預期成果,評價主體是專家;過程評價指的是項目實施過程的管理和評價,評價指標包括獲取知識能力、方案實施、能力水平、創新意識,評價主體是指導教師;成果評價指的是項目完成質量評價,評價指標包括項目結題答辯效果、結題報告和實物成果展示,評價主體是專家,并且與過程評價緊密結合,在成果評價中體現過程要素,克服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綜合3階段的評價成績給出項目評定成績。

表2 團隊成員貢獻度評價指標
(2) 團隊成員貢獻度評價部分。評價人員由指導教師和團隊成員組成,指導老師針對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的表現和學生對評價指標的掌握情況給出每位成員貢獻占比,整個小組的貢獻占比和為100%,團隊成員評價由組長負責,小組成員共同協商給出每位成員的貢獻占比,整個小組的貢獻占比和為100%,綜合指導老師評價成績和小組評價成績得出團隊成員貢獻度評定成績。
團隊成員的最終成績由項目評定成績和團隊成員貢獻度評定成績構成。比如說,項目小組由甲、乙、丙3人組成,團隊成員個人貢獻度=團隊成員貢獻度指導老師評定成績×50%+團隊成員貢獻度團隊成員評定成績×50%,達到平均貢獻度33.3%及以上成績等級與項目評定成績一致,15%~33.3%之間成績相對于項目評定成績下降一個等級,15%以下成績相對于項目評定成績下降二個等級。
經過3年多的建設實踐,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踐項目200余項,共獲得國際獎3項、國家級獎18項、省級獎30項、校級獎100余項,通過創新創業項目的訓練,強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平臺將繼續加強軟硬件資源的建設、優化和管理,為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廣闊的實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