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強·
人既是環境與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的載體,又以自我方式體認存在。欲望是人類存在與演進的內在根據與原初性驅動力,不但天然具有個性化自我特征,而且具備普泛的社會屬性。故而,人、欲望與社會三位一體,同質異象?;谶@一內在聯系,人既追求欲望的外向擴張,亦內向反思以調整欲望的趨進方向與實現方式。“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雹儆麜鴮懯侵袊糯≌f作家體認自我與社會存在的審美表現,其敘述姿態與操控方式既是小說家創作思維于“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雙向運動中有機交融的顯性體現,又是欲望書寫審美生成的重要憑借。
在社會屬性層面,“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就自然屬性而言,人類存在是其欲望的具象化演繹?!叭饲樗萍垙垙埍?世事如棋局局新。”③類存在物與個體存在物的雙重屬性,先在決定了人類之于社會存在的局中人身份?;谶@一客觀現實,中國古代小說作家首先“入乎其內”,對人類欲望作了形象書寫與生動揭示。
“夫天生人而統一于生生之理,形骸判而各有其意,各有其欲。”④在人的意識活動中,“我們傾向于看見……最適合我們當前對于世界所全神貫注的和定向的東西”⑤。另一方面,“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必須通過人的認識過程,而且由于人的認識的每一次活動又都不是單純地被孤立的一件事物決定的,人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制約著當前的認識”⑥。人類意識之活動實即欲望之發動,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主導性欲望明確表現為指向性聚焦。中國古代小說范疇中的人物形象,亦遵循人情事理的邏輯束縛而不越此規范。如《水滸傳》中的宋江,終其一生出入于體制內外的人生歷程,都在追尋自我人生理想及其價值實現的可能性、突破口與現實途徑;《金瓶梅》中的西門慶,則將自我人生欲望主要聚焦于對物、色之欲的無節制追逐;《西游記》中的唐僧,以獲取大乘佛法為人生要務,執著于自我性命修養與普度眾生的崇高使命。作為人情事理范疇的局中人,中國古代小說中的角色雖然多有其暫時性或其他欲望指向,但均未遮蔽或影響其人生主導性欲望聚焦的明確表現。
聚焦性人的主導欲望遵循管道式運行軌跡尋求指向性目標的實現。所謂管道式運行是指由客觀條件與主觀要素綜合形成的時空一體化欲望存在與驅進型態,它是規制欲望實現方式與現實結果的必然要件。以《水滸傳》中的宋江為例。之于梁山群體,“而江以一人主之,始終如一。夫以一人而能主眾人,此一人必非庸眾人也”⑦。宋江其人優長有三。第一,高超的個人能力。文本敘寫“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槍棒,學得武藝多般”,其自己亦言“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均堪為明顯證據。第二,強烈的人生價值實現期望,這在其所吟反詩中“他時若遂凌云志”之語即可窺見一斑。第三,完備的人生理想執行力。文本所敘其“孝義黑三郎”“及時雨”等綽號的來源因由及其帶來的現實效果,均說明宋江具備極高的情商與人際交往能力,能夠有效地掌控“人和”要素,為自己人生理想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然而,宋江人生理想的實現又存在兩個阻礙性因素??陀^方面,宋江作為鄆城縣“刀筆小吏”屬于“庶人之在官者”⑧身份,由于宋代官與吏的等級鴻溝與森嚴壁壘,客觀導致宋江終生難以跨入官的行列,因而不能獲得較高的個人發展平臺與較大的個人發展空間。這一因素與宋江的人生理想構成了巨大矛盾,并成為其人生價值實現的現實障礙。主觀方面,宋江因受傳統觀念的熏染而追求在體制內尋找實現人生理想的突破口與通道,這在其多次勸說他人“邊庭上一刀一槍,將來也博得個封妻蔭子青史留名”以及其多次堅拒梁山群體邀其上梁山的決絕反應中均存明顯例證。二者結合起來,不但共同劃定了宋江人生價值實現的邊界,而且限定了其實現方式。就此而言,宋江的人生欲望聚焦必須在天然既定的管道內驅進以實現目的的達成。
于上可知,現實塵世的局中人身份,天然造就了人類欲望的聚焦及其管道式驅進方式。二者既是人類欲望的啟動與必然行進方式,又是人類欲望實現的天然壁壘,從而為人類欲望預設了既定視域。此視域之外,即為人類欲望的天然盲點。仍以《水滸傳》中的宋江為例。在當時的社會與時代背景下,宋江意欲在體制內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一個常規而且正確的選擇。但是,由于欲望聚焦及其管道式驅進而生成的視域界限,不但遮蔽了宋江對于皇帝以及高俅、童貫等影響自己實現人生價值之對立性因素的洞明認知,且進而牽引了其欲望實現的走向并最終導致其欲望的挫折之現實結果。另一方面,由于人類欲望追求的感性驅動,客觀導致人類對此壁壘并不具備充分洞察。故而,當主體的自我認知及定位與管道式行進方式預先設定的邊界不能充分對接時,人類欲望的驅進就出現了挫折與轉向的可能。以《綠野仙蹤》中的冷于冰為例。冷于冰天賦才華且具極強的自信,因而認為科舉功名唾手可得,然而他卻不僅缺乏對權貴之于科舉秩序的重要影響以及科舉之所以賴以存在的社會體系之弊端的清醒認知,而且自身亦缺乏應對這些障礙性因素的執行能力。故而,主客觀因素的嚴重錯位,不但導致了其欲望實現的再三挫折,而且最終牽制了其欲望實現的重大轉向。
“然欲之被償者一,而不償者什伯……故究竟之慰借,終不可得也?!雹崾┲谌说木劢剐灾鲗в?此理亦確。欲望作為人的主觀性追求,其實現受到客觀外在因素與主體自身要件的綜合性干擾與牽制。也就是說,盡管聚焦性主導欲望遵循管道式驅進方式,亦難以直線軌跡達至目標終點。據此邏輯,欲望達至目標的過程應具三種形式。第一,因阻障或反向消解而遭受挫折以致中斷。《綠野仙蹤》中的冷于冰因權要的陰謀名落孫山故而斬斷功名之念,就是由現實性障礙因素而導致欲望中斷的典型例證。唐傳奇《枕中記》中的盧生則是因反向消解而致使欲望中斷的鮮明符號,其“功名利祿”的欲望追求雖經由夢境得以虛幻性實現,卻因此而臻至對名利欲望的幡然洞悟。然而人“一欲既終,他欲隨之”⑩,故而欲望中斷實為現實生活中的特殊形式。第二,欲望因轉向而進入新的驅進管道?!段饔斡洝分袑O悟空的欲望實現方式堪為鮮明例證。在文本中,有四個重要節點標志了孫悟空欲望驅進的轉向與管道對接。其一為第一回中的“忽然憂惱,墮下淚來”。在此之前,天產石猴本無欲念,花果山的早期生活亦是“樂享天真”“自由自在”;在此之后,欲望滋生且生命價值追求日益膨脹。其二為第七回的“五行山下定心猿”,它意味著孫悟空的欲望追求因儒釋道的聯合鎮壓而遭受挫折。其三為第八回中孫悟空自曰“我已知悔了”且“愿去”佛門“修行”,這意味著孫悟空追求生命價值實現之人生欲望的轉向。其四為第十四回出現的制約孫悟空意念與行為的金箍,當其因取經事業功德圓滿而自動消失時,則意味著孫悟空業已徹底實現與新的欲望驅進管道的充分對接。第三,主體調整實現方式,欲望因而改變既定管道內的運行軌跡,以期尋找新的路徑而達至目標。如《三國演義》中的姜維,他感念諸葛亮知遇之恩并繼其遺愿而志于匡扶漢室,故有九伐中原之舉;后卻因劉禪投降而迫于形勢亦趁勢投降,并借機離間鐘會與鄧艾,其意仍在于興復漢室。
“文學是人類欲望的審美言語圖式?!?局中人的欲望內容及其表現作為文本書寫的核心要素,因其藝術化書寫而對文本建構具有重要價值。
第一,為文本建構提供啟動力與驅動力?!坝侨祟惔嬖谂c發展演進的內在根據與原初驅動力”?,現代科技哲學研究者亦基于形而上立場,認為“虛物質決定了人(物體)的欲望無窮是一種發動性啟動力與方向控制力”?。小說是人類存在的精神文本,必然以局中人的欲望啟動文本建構。如《李娃傳》,以滎陽生求取功名及其情欲的發動為原點啟動文本敘事;《西游記》亦以孫悟空的欲望萌發正式啟動文本故事情節的建構。局中人欲望的“方向控制力”作用在中國古代小說文本故事情節建構趨進中亦有鮮明表現。以百回本《水滸傳》為例,基于局中人的欲望實現視角,文本具有五個重要節點。其一為“洪太尉誤走妖魔”,是對人類之懈怠、驕妄、托大等缺陷性欲望的形象書寫,不但引燃了天人失諧的導火索,而且預示了社會由治入亂的跡象,為文本轉入主體內容書寫作了有效渲染與鋪墊。其二為“私放晁蓋”,小說的壓迫與反抗基調至此已基本確立,文本對此后接續展開繁復書寫,既張揚了對自由欲望與生命快感的暢意追求,又開始由隱趨顯地展示宋江的人生價值追求及其實現方式,實現了文本內容的正向建構。其三為“108人齊聚梁山泊”,“山泊一局,幾于‘烏托邦’矣”?。自由欲望與生命快感的感性追求書寫業已充分實現,進而轉向梁山群體內部欲望追求方式的博弈并預示了整體失敗的趨向。其四為“全伙受招安”,自由欲望與生命快感的感性追求被納入宋江的人生價值實現軌道,此后的文本書寫,漸次展示了梁山群體步入悲劇結局的過程。其五為“寥兒洼凄涼結局”,對梁山群體之于自由欲望與生命快感的追求作了反向點示與徹底消解?!坝麩o處不在,即使不是人類行為唯一的動力,也是主要的動力?!本种腥说挠麜鴮?對文本建構的啟動與過程驅動價值于此可見一斑。
第二,構建文本主體內容并深蘊文本意旨。“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社會生活與人類存在是其欲望的外化與顯性體現?;谏鐣赖屡c是非標準的評判立場,人類的欲望追求主要表現為正向與反向兩種指向。中國古代小說作家據此對局中人欲望進行巧妙構設,實現了對社會與人類存在狀態的形象書寫與生動展示。如《儒林外史》,“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圍繞這一中心內容,書寫了“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此三類人均局限于局中人的欲望視域,孜孜于功名富貴。文本對其給予宏大篇幅并運施濃墨重彩之筆進行繁復書寫,對汲汲于功名富貴以及因此而導致的道德墮落與世風敗壞圖景作了形象與全面的展示,實現了文本主體內容的構建。此外,文本還對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四大奇人等“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者的現實生存困境與人生理想苦悶作了意味深長的描繪。兩組對比鮮明的人物書寫及其對應的故事建構,展示了文本對于“文行出處”以及人類現實存在狀態的深刻思考,擠壓并凸顯出作者之于人類應然存在方式與人生理想價值實現的審美迷茫。據上所析,《儒林外史》屬于以局中人欲望的反向追求為主動力、正向追求為牽制力實現人類欲望書寫的文本類型。在中國古代小說范疇,另有以局中人欲望的正向追求為主動力、反向追求為牽制力實現欲望書寫的文本類型,如《西游記》等文本即堪為典型例證。因其與《儒林外史》相對比,可做反向類似之觀,茲不贅述。
“不管寫什么文章,下筆之前,先要考慮的是,寫什么內容,體現什么思想,這是關鍵性的頭一著。這一‘著’,古代作家叫做‘立意’?!?陸機亦曰:“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中國古代小說欲望書寫的宏觀命意,還需經由旁觀者“出乎其外”式的全盤操控與逆向消解得以展現。
“在敘述文本中可以找到兩種類型的發言人:一類在素材中扮演角色,一類不扮演(這種區別即使當敘述者與行為者合而為一,例如在敘述中以第一人稱講述時,依然存在)”?。所謂退隱式幕后操控是指文本敘述者以出于其外式旁觀者身份掌控欲望書寫的敘述方式。“《金瓶梅》是大手筆,卻是用極細的心事做出來者”?,其于欲望書寫的退隱式幕后操控存有明確印證。無論是環境描寫如“廳堂高遠,院宇深沉”的大廳中“放一張蜻蜓腿、蝗螂肚、肥皂色、起楞”的桌子,還是寫人如以西門慶、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等為代表的世俗男女之于性欲滿足的赤裸與放縱追求,擬或是敘事如李瓶兒誤嫁蔣竹山、王六兒淫奉西門慶等故事情節,甚至是西門慶縱欲而死以及孝哥兒遭受來世報應等命運結局,蘭陵笑笑生均以不動聲色的寫實筆法作了散文式書寫。讀者若不“潛心細讀數遍”?,實難發現其深潛的“春秋筆法”,即作者實欲通過欲望無節制追求者的過度性自然表現展示欲望放縱的丑陋及其嚴重的現實后果。據此而析,蘭陵笑笑生對以酒色財氣為中心的人類欲望圖景,以盡力隱沒敘述痕跡的方式在幕后掌控欲望展示的表層審美與深層意蘊,以期實現客觀化書寫的接受效應。
所謂提點式顯性指引是指作者以明確的旁觀者身份對欲望書寫作進程指示與價值評判。中國古代小說受說書人敘事傳統的影響,其欲望書寫的提點式顯性指引特征具有突出而鮮明的表現。如話本小說《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文本不但以“今日再說一個官人,也只為酒后一時戲言,斷送了堂堂六尺之軀,連累兩三個人,枉屈害了性命。卻是為著甚的”之語啟動欲望書寫,而且多次以“卻說”“放下這一頭。卻說這里”“看官聽說”“閑話休題”等說書人語言明確標示欲望書寫進程,并且以“這段冤枉,仔細可以推詳出來。誰想問官糊涂,只圖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善惡無分總喪軀,只因戲語釀殃危。勸君出話須誠信,口舌從來是禍基”等主觀性評論對文本的欲望表現作具有鮮明傾向的價值性評判。不止如此,這一特點即使在文人創作自我化色彩更為鮮明的擬話本小說如“二拍”、《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等為代表的長篇章回小說范疇亦有突出而鮮明的表現。也就是說,受傳統思維特征的深刻影響,中國古代小說作家普遍具有全面掌控文本敘述的創作追求,而提點式顯性指引這一欲望敘述方式可以有效表現其對于人類與社會存在的深刻洞察。
統而言之,無論是退隱式幕后操控還是提點式顯性指引,均是敘述者以旁觀者身份基于出乎其外式視角,以期實現對人類欲望與社會存在內在本質深刻認知與全面掌控之敘述思維與書寫行為的具體表現,明確體現了中國古代小說作家對全知全能敘述功能的追求,“其特點是沒有固定的觀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敘事者可從任何角度、任何時空來敘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鳥瞰概貌,也可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時發生的一切;對人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視人物的內心”?。通過退隱式幕后操控與提點式顯性指引的有效結合,中國古代小說作家實現了對欲望書寫的全盤操控。
旁觀者的逆向消解是指作者在聚焦性欲望的整體建構過程中運用否定性手法對局中人欲望進行反向揭示的書寫方式。這是中國古代經典小說的普遍表現,現以《西游記》為例作簡要分析?!啊段饔斡洝肥且徊课驎?,意在書寫“人類在世的現實困惑與精神的苦難歷程”。這一意旨通過文本內容的兩度逆向消解而得以生發。其一為孫悟空欲望進程的逆向消解。文本起始,孫悟空在花果山的“自由自在”標示了其無欲無求的初始生命狀態;此后的“忽然憂惱”“大鬧天宮”“五行山”“取經”四個敘事符號或節點則標示了其生命狀態由欲望滋生且日益膨脹而遭致挫折并進而轉向的歷程演進;而最后“金箍”的自動消失與“斗戰勝佛”的封號則表明孫悟空已然融入自己曾經對抗的秩序體系。這一否定式書寫,不但是對孫悟空欲望追求的逆向消解,而且表明了其生命狀態由“伊甸園”進入“失樂園”的悲劇性質。其二為取經敘事以及對佛教的反諷書寫。取經敘事賦予文本書寫三重蘊含:第一,標明孫悟空的生命追求開始轉向而進入在世軌道;第二,因所取為大乘佛經而具有普度眾生的崇高價值;第三,取經歷程是一個“遏欲”“磨礪心性”的過程。然而,文本之于佛教的反諷書寫卻對其作了逆向消解與徹底否定。第一,佛教意欲將大乘佛經傳往東土,卻又要故作姿態誘人來取;第二,“索要人事”以及如來的繁復解釋將大乘佛教“四大皆空”的核心要義徹底否定。因此,綜合孫悟空的初始人生追求及其最終結局、取經故事的言外之意與佛教的皮里陽秋,可以發現文本通過對欲望追求的逆向消解與否定書寫,生動而深刻地展示了人類存在的現實困惑與精神的苦難歷程。
超脫性評論是指文本敘述者以“出于其外”的視角對局中人欲望冷靜俯瞰并進行價值消解性評判,因而這是一種更為明確且特殊的逆向消解形式。如《三國演義》,文本“陳敘百年,賅括萬事”?,通過對社會動蕩政權更迭的宏大書寫,生動描繪了各色人等對權力欲望以及人生價值的全力追逐。“曹家戲文方完,劉家戲文又上場矣,真可發一大笑也。”?李贄此評實為對文本欲望書寫之內在意旨的洞明之見。然而,文本并不僅僅止于對局中人欲望的形象展示,還以超脫性評論對其作了徹底消解。文本起始有《調寄臨江仙》一詞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文本之末亦有一詩曰:“……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薄澳┒Z以一‘夢’字、一‘空’字結之,正與首回詞中之意相合?!?一詩一詞,均以超脫于現實世事的時空觀念,不但對特定歷史時空內的人物與事件作了冷靜俯瞰與理性反思,而且對人類的權力欲望追逐作了徹底消解,從而生發出濃郁的歷史與人生空無感。由此可見,超脫性評論是中國古代小說作家借以表達對人類欲望的理性認知并進而生發文本意旨的重要方式。
旁觀者身份的全盤操控與逆向消解意味著作者對文本及其欲望書寫的二度審視與復合觀照,寄寓了作者的宏觀書寫命意與審美判斷并先在決定了其書寫欲望的理路與方式。因而,它對于欲望書寫與文本建構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影響文本的欲望書寫理路與表現方式。“詩者,志之所之也?!?也就是說,“作家的作品也是由某種思想和情感逐漸成長起來的”?。因此,無論是對人類情愛圖景的生動書寫,還是對政治腐敗的沉痛鞭撻,亦或對道德墮落的深刻揭示,文學文本都是作家對人類欲望現實表現之理性反思與理想追求的具象化展示。在這一前提下,基于作家宏觀創作命意的表現需要,文本的欲望書寫先在具有了既定的表現理路。如《水滸傳》意在譜寫“自由欲望與生命快感的悲歌”,故而不但設定了山野反抗者與權力掌控者的外在主要矛盾,而且深入設置了自由欲望與生命快感追求的感性實現方式與理性實現方式的內部次要矛盾,并且進而通過旁觀者身份全面掌控其對立統一的演化進程與最終結果、運施逆向消解與超脫性評論的書寫方式,才有效實現了對自由欲望與生命快感追求的徹底消解。
第二,反向激發文本的意旨生成。作家書寫人類欲望圖景,意在表現對其現實缺陷以及進階提升的理性反思與理想追求。“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因此,欲望書寫作為文本的實體性內容,其意旨須由虛處生發。也就是說,文本意涵須經對欲望書寫正向趨進的反向激發才能夠生成。如《聊齋志異·夢狼》意在鞭撻現實社會的官場貪婪與殘酷,文本以白翁夢入兒子府衙所見“巨狼當道”“白骨如山”“堂上堂下,坐者臥者,皆狼也”等情景的生動實寫,對現實官場的貪殘作了形象虛寫,故而為“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之深沉感慨的抒發作了有效鋪墊;另如《聊齋志異·司文郎》旨在抨擊科舉制度的弊端,文本通過“盲僧嗅文”情節對考試結果進行否定性書寫與反向揭示,實現了對“陋劣幸進,英雄失志”之科舉現實狀態的有效揭露。
“入乎其內”式局中人的欲望聚焦與盲點書寫、“出乎其外”式旁觀者的全盤操控與逆向消解,既是中國傳統的系統認知思維于小說欲望書寫范疇的方法性表現,又對中國古代小說欲望書寫的審美接受與生成具有重要價值。
老子曰:“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王國維亦有言曰:“人之最靈,厥為天官,外以接物,內以反觀”?。在世實踐催生了中國人的外觀與內觀認知思維,并以二者的復合以期實現對存在的全觀。欲望,既是人類的內在主觀追求,亦具象為現實的客觀表現。中國古代小說的欲望書寫,是作家對人類欲望現實表現的理性反思及其進階提升理想的審美表現。“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因此,中國古代小說作家既通過局中人欲望聚焦與盲點的“入乎其內”式細致描繪,對人類欲望的發生、趨進、挫折、轉向與結果等現實表現作了形象書寫,如飲食男女的情欲圖景、塵世中人之于權力與物欲的追逐以及社會現實制約狀態下人們對于自由與自在生命狀態的理想追求等;又通過旁觀者的全盤操控與逆向消解對人類欲望的現實表現作了“出乎其外”式的理性反思,如《儒林外史》中王冕、真名士、四大奇人等藝術形象內涵之于現實社會追逐“功名富貴”,《金瓶梅》中西門慶及其妻妾現實結局之于世俗男女欲望放縱,《三國演義》中三家歸晉之于權力追逐的否定性書寫與反向揭示。據此而觀,通過內外視域的雙向二維書寫,中國古代小說實現了對人類欲望的具象展示與整體透視。
“文學所依據的唯一條件就是它的語言流傳物以及通過閱讀理解這些東西?!?堯斯亦認為,“一部文學作品,即使是最新發表的作品,也不是信息真空里出現的絕對的新事物。而是要通過預告、公開或隱蔽的信號,熟悉的特點或含蓄的暗示把它的讀者引向一種特定的接受方式?!?雖然讀者是文本意義生成的最終完成者,但是讀者的接受必須以既有的文本建構為基礎?!叭牒跗鋬?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中國古代小說的欲望書寫方式為審美接受的生成提供了先在的思維趨向與生成路徑?!叭牒跗鋬取笔骄种腥擞劢古c盲點的書寫,能夠引領接受者深入藝術形象欲望趨進的細部與演進歷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類存在之欲望圖景的時空框架,從而引發接受者對不同類型與價值取向之欲望書寫的“入乎其內”式心理震顫;“出乎其外”式旁觀者的全盤操控與逆向消解,則能夠因對人類欲望整體圖景的跳脫式俯瞰與價值評判,引發接受者對欲望追求的“出乎其外”式價值消解以及深度理性與濃郁情感的審美心理生發。因此,“入乎其內”的細膩心理律動與“出乎其外”的宏觀精神超拔,以內外映射的雙向運動引領接受者形成對欲望書寫的整體感知,并最終促生了接受者對文本意涵的和合生成。
綜上所析,中國古代小說作家以“入乎其內”式局中人視角與“出乎其外”式旁觀者視角對人類欲望進行的雙向二維書寫,既實現了對人類欲望的細部認知、復合觀照與整體透視,又鮮明體現了中國古人認知自我與世界存在的全觀思維特征。
注釋:
①?? 王國維《人間詞話》,謝維揚主編《王國維全集》(卷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78、478、478頁。
② [德]馬克思、[英]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③ 鄒斌編譯《增廣賢文》,線裝書局2010年版,第40頁。
④ [清]王夫之《船山遺書》,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6頁。
⑤ [美]克雷奇《心理學綱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頁。
⑥ 曹日昌《普通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頁。
⑦ [明]天都外臣《水滸傳序》,朱一玄等《水滸傳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頁。
⑧ 葉林生等《中國封建官僚政治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頁。
⑨⑩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謝維揚主編《王國維全集》(卷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5、55頁。
?? 康建強《文學、欲望書寫與審美》,《甘肅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 金小明《經濟控制論和管理自動化原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頁。
? 黃人《小說小話》,《小說林》第一卷,1907年。
? 魯樞元《創作心理研究》,黃河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頁。
???[清]閑齋老人《儒林外史序》,朱一玄等《儒林外史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4、254頁。
? 朱伯石《文章的立意》,《華中師院學報》1979年第3期。
?[晉]陸機《文賦》,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頁。
?[荷]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頁。
?[清]張竹坡《金瓶梅讀法》,朱一玄等《金瓶梅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43頁。
?[明]佚名《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評語》,朱一玄等《金瓶梅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頁。
?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頁。
?[清]漲潮《幽夢影》,朱一玄等《西游記資料匯編》,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第219頁。
?[明]高儒《百川書志》,朱一玄等《三國演義資料匯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第227頁。
?[明]李贄《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張建業《李贄全集注》(第20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345頁。
?[清]毛宗崗《讀三國志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7頁。
? 《詩大序》,郭丹《先秦兩漢文論全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版,第429頁。
?[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頁。
??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02、53頁。
? 王國維《汗德像贊》,謝維揚主編《王國維全集》(卷十四),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
?[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頁。
?[德]堯斯《文學史作為文學科學的挑戰》,萊納·瓦爾寧編《接受美學》,威廉·芬克出版社1975年版,第132頁。